宏大主题微观叙事的影响力
——报刊系列报道缘何受青睐

2020-02-25 23:18:25张晶晶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建设性套路

■张晶晶

在“新闻”成本低廉、人人都可以做“新闻”的今天,什么样的新闻才会受欢迎?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2 月19 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①在2019 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上榜的“报刊系列报道”,可谓是“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典范。

宏大主题策划

无论“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还是“平安中国建设”,都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是党的重大决策;无论“司法改革”“一号检察建议”还是“毒品买卖”“套路贷”,都是我国法治领域聚焦的大主题;这些又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舆论要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进程、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就需要形成社会共识,这是新时代新闻媒体的任务。新闻媒体通过选择事实、报道事实、传播事实,向最大范围的受众提供关于所生活的世界的信息与环境,人们会以此来认知世界、判断事物并有所行动。这是“培养理论”的核心要义。“报刊系列报道”正是选择、报道、传播了体现着文明、平等、法治等宏大主题的事实,于潜移默化中使其深入人心。

宏大主题枝繁叶茂,千头万绪,而新闻报道不同于总结报告,要有成绩有问题,更要有事实有人物,如何报道才能受欢迎?系列报道提供了体裁基础,“整合报道”则是逻辑基础。即把宏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领域和内容,记者分头采访,然后信息汇总、归纳、整合成系列篇章。如《人民日报》“平安中国建设”系列报道分为“创新社会治理 夯实平安之基”“预防化解矛盾 护航美好生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等系列,分别从法治、德治、自治、调解、信访等方面具体报道。而《人民法院报》的“壮丽70 年 奋斗新时代——司法华章”系列报道,通过挖掘详实史料、梳理历史脉络,将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分解为司法改革、司法为民、司法公开、刑诉改革、要案审理、纠正冤错、扫黑除恶、多元解纷、智慧法院、执行攻坚、知产审判等若干篇章,每篇都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展示了70 年来人民司法事业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系列报道在共庆祖国华诞的浓厚氛围中熠熠生辉。

唐代诗人杜牧曾说“文以意为主”,清代的王夫之也称“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所谓“意”,即现代语汇中的“主题”。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平安中国……都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主题,更是人民的期待,这种期待体现在新闻媒体上就转换成了“新闻期待”。如何把这些宏大的主题通过新闻报道加以传播,满足受众的“新闻期待”,提高注意力经济,也让促进社会富裕、安全、公正等方面的切实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受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是主题报道策划的目的。无疑,获奖的报刊系列报道聚焦宏大主题,以系列报道、整合报道的形式加强新闻的强度,增强用户黏性,传播力和社会效果双提升。

宏大主题的微观叙事

主题策划如何落地?新闻报道的是事实,宏大主题需要依托具体的事实才能得以呈现,而无论具体的人还是具体的事又都是微观的,二者只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主题报道的价值,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这正是获奖的报刊系列报道脱颖而出的关键。

讲述新闻故事。宏大的主题规定了新闻生产的框架和意义,而意义的实现有赖于受众接受与否以及接受的程度。人类从远古神话中走来,讲故事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过部落化时代、非部落化时代,走到今天的重新部落化时代,新闻事实的传播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引起受众情感的同频共振,连接事实和情感的叙事方式就是讲故事,新闻信息生产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讲故事的过程。《安徽法制报》“维和故事”系列报道讲述了“一双拖鞋的故事”“我和刘富贵”“一位母亲的无助”等等,这些青春热血的维和事实,透过枪林弹雨背后的维和故事展现出了大国担当。报刊系列报道把宏大的主题新闻故事化,报道大格局大视野中的具体鲜活的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

典型事例与典型人物。新闻直面事实,而事实的背后是人,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的点滴进步都会落脚到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人物上。挖掘这些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用生动的故事予以传播,体现人物命运与宏大主题之间的关联,以小人物彰显大时代,是获奖的报刊系列报道共同的特点。如“求解套路贷”系列调查报道(《南方日报》)通过多方调查、多方采访,给受众提供了套路贷的典型套路,报道中多次出现记者与受害者及施害者的对话,通过问答、说明及记者详细还原等方式,直观展示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典型心理与惯用套路,使读者“身临其境”又“感同身受”,点出了许多人身陷套路贷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套路贷的本质。同时弥补了以往有关套路贷的新闻局限于“事情发生、有人受害”的简单报道,而对于套路贷是如何运作的、人们应如何避免陷入套路贷、如何提防和识破相关骗术的信息却涉及甚少的不足,扩展了新闻的使用价值。再如“脱贫攻坚在行动·来自公安部定点扶贫地贵州黔西南州的报道”(《人民公安报》)报道了“萝卜书记”樊阳升、棉花村的“贵人”和“致富能手”田智、给辣子树村更美好未来的李建华等“第一书记”中的典型,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带领贫困地区脱贫的工作日常。各具特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性格特点跃然纸上,浓浓的人情味儿扑面而来,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如同一根根纽带,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宏大主题、重大行动与人们的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化成凝聚力与向心力。

细节的表现力。细节是故事中最鲜活的部分,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要靠细节来讲述。新闻报道中有足够的细节就有丰满的形象,就有感染力。小细节可以抒发大情怀。《人民公安报》的“脱贫攻坚在行动·来自公安部定点扶贫地贵州黔西南州的报道”,捕捉到了“受伤伸不直的小指”“笑起来像个孩子”“脑袋不时撞到驾驶室顶部”“7 时18 分”“11 时”“12 时50 分”“15 时10 分”“8 小时”等形象细节、动作细节、时间细节,是仅靠资料爬梳的网文很难具备的,需要现场的捕捉,需要“眼力”。对于报刊报道来说,细节的表现力是通过文字的表现力实现的,如“天堂”“货”“闲逛”“藏”(《中国青年报》“视频聊天网站缘何成毒品‘专卖店’”)等字眼,将网上毒品买卖的隐蔽性表现得惟妙惟肖。

舆论监督与建设性新闻

舆论监督是新闻的重要职能之一,这在报刊系列报道中体现明显。“一号检察建议”系列报道(《检察日报》)是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最高检督导检查的作品。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历史上首次以最高检名义发出的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如何?记者的采访对象多元,既有督导组成员,也有不同学校的教职员工,还有学生家长、路上遇到的学生等;采访多角度,报道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如有的地方存在“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会导致“性侵”行为不能被及时发现,有的地方检察院专业未检力量不足等,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性侵,更需要‘大手拉小手’”的建议。既彰显了舆论监督的职能,又发挥了建设性新闻的作用。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建设性新闻,“倡导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报道框架,以及鼓舞人心的正向叙事模式和追求问题解决的现实导向。”②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应该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眼光去传播事实。既要挥舞大棒,又要有胡萝卜。“求解套路贷”系列调查报道(《南方日报》),通过难解、不解、反解、破解以“求解”,既对类似借贷公司及其行业监管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又为打击研判套路贷犯罪提供了线索,还为人们提高警惕、防范受骗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报刊系列报道”聚焦当前国家政法领域的重要事项,历经数月,精心策划,实地采访,踏实调查,将宏观主题予以微观叙事,有新闻有故事有人物,有舆论监督又有建设性引导。而报道的背后离不开线索的发现、事实的挖掘、逻辑的组合以及文字的表现等新闻报道的专业品质,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追求。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②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新闻记者》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建设性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消费电子(2022年5期)2022-08-15 08:20:48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9:02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Airbnb上的套路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 00:37:20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 00:37:18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眼下有套路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9: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