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娜 吴晓飞
2020 年6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利用新技术形态开展内容建设成为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有关“技术赋能媒体”“媒体数据运用”等话题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据统计,2020 年以来相关媒体报道高达1545.2 万条,尤其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后,话题热度显著攀升。
图1 境内舆论场有关“技术赋能媒体融合”话题信息走势
传统媒体在探索媒介融合、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产能优势和资源获取能力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从以往仅将媒体机构内部的数据资源用作表层信息搜集和查询,发展为如今全方位采集、编辑、整合、积累数据资源。然而目前大量媒体数据仍主要以“内容+”形式被编辑加工成新闻稿件,媒体数据的再生产、再应用等深层作用开发力度不够,这导致不少信息资源未能“物尽其用”。伴随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场景,媒体更应抓住新机遇,助力内容与技术充分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内容的存储、传输与加工利用的效率、广度和深度,助力媒体数据“智能化”“智慧化”。
算法与人工智能在非结构化数据数量级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得以最低成本为更大范围的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可能。①算法技术有助于了解用户的在线行为,即网络消费兴趣和喜好,按照使用习惯和深度划分用户群体,进而对传统媒体的海量资源进行分类切割和挖掘,实现精准推送,提升媒体数据服务的覆盖面和触达率,同时为媒体机构开发新的整合营销模式开启新思路。
此外,互联网时代信息更迭速度过快,导致大批信息迅速变成“旧”数据,作用力被忽视。利用算法、搜索引擎等洞悉用户对“旧”数据的消费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新闻,这种定制模式推动新闻信息的精准分发,产生的商业效力又反哺内容生产,促使媒体采编人员持续挖掘信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的定制需求,成为媒体资源深度整合的内在驱动力。
在传统媒体探索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应用较广。这有助于打造媒体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不同机构、平台、行业的数据壁垒,为媒体机构提供丰富的用户数据库,进一步助推媒体走向智库化方向。
当前,多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在打造媒体数据共享及协作平台上卓有成效,有效盘活了囤积已久的传统媒体数据资源。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新华社“媒体大脑”、浙报集团“媒立方”等,形成开放协作的媒体业态。南方报业基于大数据技术打造的智库品牌已颇有成绩,目前已推出多项智库产品及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报道、民意调查、咨询研究等,服务广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利用大数据的存储和加工优势构建包含各类互联网信息、新闻图片、短视频数据的一体化数据库,以及通过对数据内容进行编码分类,打造事件类、品牌类、热点类、政务类、民生类、历史类等多元数据资料库,在扩大采编广度的基础上对海量信息进行垂直化分类管理,便于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既省时又省力。另外,利用大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库,了解用户消费习惯,整合编辑数据库中的海量素材,提供定制化的新闻信息服务,在创新运营模式的同时促进信息挖掘整合。
区块链是指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②换言之,也就是已产出的任何内容都能借该技术得以留存,并且方便随时溯至信息生产及传播源头。当下,正值区块链技术风口,其在传媒行业的实用性也得以验证。面对传统媒体大量数据资源被囤积消耗,区块链的内容使用追溯可帮助采编人员及时在媒体数据库中搜索到相关的历史性信息,既能借历史信息补充当下缺失的新闻元素,又能从中受到启发,提供创作新思路,产出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能力也有助于推动版权保护,激励媒体人创作主动性,促使其持续挖掘更多、更深的媒体资源,促活媒体数据库变现,创造出更优质的新闻产品。
以往基于录音、笔记等记者人工编辑的稿件深度或有所保障,但新闻采集和加工编辑方面却耗时耗力。而包含语音、图像、视频识别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高效、智能地理解新闻价值并迅速将其编辑成稿件,赋能媒体机构。尤其是无人机航拍、卫星图像等皆成为信息来源,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素材加工,大大提升新闻生产效率。
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计算能力,自动将新发事件与历史数据相关联,有助于盘活媒体机构存储的各种文字、图片及视频数据,联通媒体机构和外部世界,发现其中的联系。③在“人机协作”的机制下,既提升媒体机构的生产力,同时帮助采编人员拓宽思维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容生产。
当下,新技术融入媒体运作、推动媒体融合变革已成共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算法等赋能传媒领域各个应用场景,作用于新闻采编、审核、分发、数据挖掘、可视化、再生产、再应用等各个环节,能极大地激活“沉睡的数据”,为媒体产出提质增效。新技术延展传统媒体资源的数据内涵,丰富数据功能,赋予媒体产业链变革的动力,为传统媒体的内容建设开拓新路径。对此,传统媒体应在科技浪潮中顺势而为,在稳定发挥内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技术能力,挖掘数据开发利用潜力,并合理统筹、充分运用以往囤积的数据资源,最大化媒体资源价值,推动媒体行业从“智能化”跃至“智慧化”,赋予全媒体传播新的发展布局,为传媒领域创设新的发展机遇。
注释:
①宋建武、冯雯璐:《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数据化生存与发展》,《湖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11期。
②喻国明:《区块链变革与主流媒介的角色与担当》,《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9期。
③傅丕毅、徐常亮、陈毅华:《“媒体大脑”提供了怎样的深度融合新模式》,《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4期。
观点速递
公共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一方面反映民意,推动公共事务的讨论,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多数的意见形成“沉默的螺旋”或“网络极化”现象,压制了理性和平和的声音,并损害公共利益。对专业媒体而言,应发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优势,对相关议题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主动设置,同时积极和全面地进行报道,对公众可能关注的内容和话题保持密切关注和持续更新,以消除可能的误解或不实信息。媒体应通过客观、公正、如实报道相关信息,在舆论监督的同时推动追责和纠偏机制,促进政府公开、合理、透明的公共决策。
——程征、周燕群,《中国记者》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