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沛 杨守福
2020 年10 月29 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列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这是在中央和国家层面持续推动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又一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同时,全球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四全”媒体深入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人工智能深刻重塑新闻传播的面貌,5G 加速应用推动新的新闻业态呼之欲出,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科技作为全媒体传播的“发动机”、新型主流媒体的“驱动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飞行器”,始终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天然赋能。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造纸技术、印刷技术的发明促进了报业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有线、无线、图像采集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媒体从传统报业型向广播、电视、网站等多媒体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国内一批主流媒体在大型报道中陆续推出“VR直播”“虚拟主播”等新型报道模式,打造出一批网络爆款产品。5G、AI 技术有效带动了超高清内容传播形态的优化和生产发布体系结构的升级,在丰富视频传输手段的同时,也推动短视频播发由“录制”模式向“直播”模式转变。
由媒体发展历程可见,新科技不仅革新了媒体内容生产模式,提升其生产效率,更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重构,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化发展。
2014 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6 年多的建设,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等中央媒体取得长足发展,各自形成了日益完善的融媒体传播矩阵。
2017 年,新华社推出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这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在媒体领域集成化、产品化、商业化的应用。其中媒体大脑·MAG⁃IC 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短视频制作,实现“智能+数据+图文画”自动匹配,极大提高新闻生产与传播效率。在首届进博会开幕日,MAGIC 第一时间生成微视频《进博会定制版钻石鞋亮相上海》,新华视点微博迅速对其转载,使之成为当天的网红视频。整个进博会期间机器自动合成的视频,平均生产用时57.2秒,最快一条仅耗时13 秒。2017 年新华社上线的“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为入驻媒体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全面提升报道的全时性和即时性。对于国际市场,为进一步适应网络媒体需求和特点,新华社自2018 年以来全新打造英法西俄阿等11 条互联网专线,向全球互联网和新媒体用户提供适合终端用户阅读、集文图视频于一体的融合新闻产品,实现新闻网站、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平台一键签发展示,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实时更新和碎片化展示,显著提升对机构用户的服务能力。
相比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深耕中央厨房模式建设,成功实现其新闻采编业务流程重构,即自动化采编、多元化传播、系统化评估。作为整个报社采编业务的指挥中枢和中控平台,在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内容生产传播为主线,服务于旗下各个媒体的同时,也为整个媒体行业搭建了一个支撑优质内容生产的公共平台。在自有客户端建设上人民日报也表现亮眼,2019 年9月推出体现主流算法的人民日报客户端7.0 版,通过优化内容运营、应用市场合作、线上线下宣传、组织用户活动等方式,不断增强用户黏性,使其用户规模快速提升,并保持较高活跃度。
总台以品牌为依托,按照“台网并重、先网后台”思路,持续推动“三台三网”加速融合。打造“央视快评”“独家微观”“时政微视频”等知名网络传播品牌,截至2019 年末,央视网多终端覆盖人次达14.3 亿。在平台建设上,总台于2019 年11 月成立我国首个国家级5G 新媒体平台——央视频。该平台定位于视频社交媒体,基于“5G+4K/8K+AI”等全新技术,采用先进的“大中台+小前台”设计,打通传统媒体生产环节和物理空间,彻底从技术上、流程上实现了从内容数据到用户数据的共享分享、互联互通,这也标志着总台在媒体融合上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在近年来的大型主题报道中,各大央媒综合运用5G+AI、3D+VR、交互式H5等前沿技术,切实增强用户感,形成强互动,打造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融媒体产品。
2020 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首次推出5G 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节目,邀请来自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讲述履职故事。此次在业界率先使用“5G 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让相隔千里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面对面相见”。抗疫报道中,新华社联合武汉大学、中国移动打造“云赏樱”产品,通过5G+VR、手绘交互直播H5 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樱花盛开场景,讲述温暖战“疫”故事,将“希望春天,烂漫花海”搬到全国人民的面前,浸润温情,传递美好。
人民日报在“军装照”火爆全网后继续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2019年推出互动视频H5 产品《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在24 小时内,点击互动量就超过360 万。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AR 看两会”,用户只要通过APP 端的AR 按钮扫描《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相关配图,就可以在手机端看到现场实况、注释信息、数据可视化等更具深度的内容,有效提升受众新鲜感和新闻可读性。
总台深挖资源,发挥转播信号优势,在70 周年国庆大典中推出《邀你一起全景观盛典》,通过“虚拟观礼台”邀请函形式邀请用户在线上、移动端收看阅兵式,在国庆节当天则以4K 超高清画质陆续开放观礼台、天安门等多路视角,带给网民参与阅兵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近年来,抖音、B 站等一批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主流媒体与其合作也愈发紧密,联手打造的新闻产品不再拘泥于文图视频等传统报道形式,线上移动直播、线下大型融媒体活动等新报道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报道中,新华社联合中央音乐学院、腾讯音乐等单位推出“七彩华夏·声在中国”音乐汇活动,创新实现了微纪录片与歌曲演唱的跨界融合,让观众在故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受到观众广泛好评。2020 年10 月,新华社继续放大“声在中国”品牌效应,联合科大讯飞推出“声音博物馆”大篷车线下活动,利用AI 技术打造“中国战贫‘声’力图”“声纹测试小程序”等系列声音类视觉产品,实现“声”临其境,“声”入人心。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模式发展迅速,主流媒体抓住这一机遇,与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同受众形成强互动,在助力经济复苏的同时将直播人气转变为“私域流量”,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如总台利用其自身平台和央视名主播优势,联合快手发起“心连心公益带货”活动,3小时内在线互动3000 万人,成交额突破1 亿元,此次活动产生的绝佳效果也再一次印证了短视频平台与电视媒介融合创新的非凡意义。人民日报推出的“为鄂下单”系列公益直播活动,邀请各界知名人士联合助阵,所售产品在4个小时被全部秒光,单场引导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
从三大央媒大型报道高新技术应用可见,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主流媒体正向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发展,这不仅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下,技术创新在媒体变革中的作用愈加突显,一项重大技术创新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新闻生产、传播和呈现方式深刻变革,为媒体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媒体必须立足形势发展,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积极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谁能在技术创新上保持先机,谁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也给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不少启示:一是核心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强健发展之根本,但无论是内容走向交互,还是融合形态反馈,5G 时代的融媒体产品在互动性、体验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二是服务属性更加凸显,以自有平台为基础,重点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合用户生活周边各类服务,打造服务型媒体平台或成为融合发展的又一趋势。三是商业模式开发,在传媒产业的渗透下,相关产业的边界不断消弭,媒体电商化、电商媒体化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打造品牌IP化、知识付费等新型商业模式值得主流媒体探索实践。四是媒体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做法,激发媒体活力,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融合发展是媒体的一场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无论是内容建设还是形式创新,媒体融合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媒体深度融合应按照中央要求,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技术赋能为支撑,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重塑生产流程,拓展传播渠道,打造新型平台,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