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玲 周 璇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选取第三十届媒体融合奖项中的融合创新类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媒体融合类作品的创作和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抓住这一时机热点,顺应人民高涨的爱国情绪,许多围绕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主题的融合创新类作品应运而生。特等奖《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微电影。该视频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和旋律为主线,以歌曲作者曹火星女儿的讲述、曲谱特效为意象贯穿全片,运用富有创意和冲击力的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壮伟历程。截至2020 年10 月9 日,该视频海内外总播放量达7.28 亿次。《数说70 年》《2019 对话1949》等获奖作品,都直接突出特殊的历史节点,通过融合创新的手段,将时代的脉搏和国家的声音成功地展现出来、传播出去。
新闻作品既要传播事实,又要回应人民关切。获奖的融合创新作品,题材涵盖了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全貌。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百姓普遍关注的重点主题。《万里边疆教育行》采访团队走到边疆,真实记录了中国教育70 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细微之处讲述教育的故事,关注边疆百姓的教育状况。《手绘H5·绿沙|“人民楷模”王有德》记录了治沙的故事,回应人民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数说70 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从消费、饮食、大国工程、数字经济、生态、外贸六个方面,以具有纵深感的视角,运用大量数据,准确真实地充分展现中国在过去的70 年历程中不断改善并持续提升的发展过程,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的变化,细腻解读了人民关心的话题。
图1:数说70年系列短视频之《看完这些数,你心里有“数”了吗》作品截图
“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应当关注每一位普通人的故事,会唤起受众和用户的情感共鸣,注重情感连接,用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打动人。在此次新闻奖的融合创新奖项的获奖作品中,有10 件作品都是从普通人的故事开始写起,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手绘H5·绿沙|“人民楷模”王有德》,以“人民楷模”王有德防沙固沙的事迹为切入点,细腻地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所在。《火遍中国的这张A4 纸,背后有更多的感动》讲述了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的抗洪武警官兵与当地小学老师发生的一个浓浓“军民鱼水情”的感人小故事。情感的温度在这些作品中流淌,人文的关怀在每一个细节中凸显。
《请记住这个年轻人,他叫“云贵川”》从长征途中一个最为普通的小战士“云贵川”的故事入手,既体现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歌可泣的对信仰的坚守,也将当时波澜壮阔的长征的“历史画面”展现出来,使青年群体对那个年代产生了代入感,产生了共鸣。
在讲故事、诉情感的过程中,很多原来“严肃”的主流媒体的叙事修辞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主播说联播》视频中就出现了“兵哥哥”“直男”这样的用词,在主流声音中主动加入“网络流行语”,与互联网用户建立了更好的情感联系,让严肃的文本更加通俗娱乐易懂,也更具情感的渲染力,从而有效提升了传播力。
新闻作品除了时长更符合社交平台被点击和传播的规律,也可以主动进行场景建造。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就采用了单双屏技术,可以双人共同进行新闻互动,使得新闻作品兼具了社交属性,更具互动性,形成独特的传播场景。
新技术的运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作品的形态。融合媒体作品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融合,用声音、画面、图片、文字等等的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带给受众以全感官刺激。以《大国工匠朱恒银:向地球深部进军》为例,该融合新闻作品是手绘H5 形式,开头以一段动画引进内容。观众全程需要滑动触发内容,可自主选择触发注解和音视频,且在作品中设置了互动游戏,观看者可以长按屏幕下端按钮模拟钻探。形式与作品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更具有感染力。
图2:《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作品截图
技术不但可以提升作品内容的展示效果,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情绪调动与感染的效果。作品《好在有你》从视障女孩的母亲讲述故事开始切入,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紧密勾连。在技术设计上,将无障碍解说整体嵌入文本,满足视障群体阅听习惯的同时给予普通用户超语音播报新闻的深度参与感;强化故事叙述与主题表达的交互设计;同时在作品中设置了弱视汉字识别、读谱弹键及“点亮光明”个性海报等互动因素,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小游戏体验到视障人士生活的不易,是技术与情感的交融。
新闻作品的交互设计也会影响传播效果。页面的配色、作品的风格、对受众交互的引导,都对作品的完整呈现有影响。以《主播说联播》的播放界面为例,节目剪裁为竖屏传播。竖屏可以更好地展示主播的身体语言与表情神态,增加观众的卷入度,也更加适应手机本身竖屏的浏览方式,增加被点开的可能性。
跨媒体叙事借助多元化媒介平台传播故事,其核心策略就是利用受众参与来完成整体性的叙事。特等奖《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发布前一日,新华全媒头条账号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题为《15665611612》的文章。文中放入59 秒的先导视频,并用问题设置悬念,说答案就藏在这串数字中。网友在评论区展开了积极的解读与互动,文章浏览量达到100.4 万,起到了良好的前期宣传效果,助力作品传播。用户通过互动参与,通过社交平台的多路径链接,打破以往新闻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可以通过留言、点赞、转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情绪,参与到新闻传播的扩散环节中去。
图3:新华全媒头条2019年9月26日、27日作品截图
跨媒体故事可以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2019 年7月开始,总台新闻新媒体平台推出《主播说联播》日播短视频栏目。每期视频时长约1 分钟左右。从《新闻联播》中的新闻切入,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由值班主播用年轻人喜爱的网络语言解读大政方针,传递主流声音。其短视频节目同时登陆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微博、B 站、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且在不同的平台传播,封面标题、文本风格、背景音乐、时长都会做不同的调整。
《主播说联播》短视频节目推出之后迅速成为一款网红产品,新闻主播也开始“明星化”。节目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解读迅速吸引了一批“联播粉”,并且能以持续的内容生产与输出,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成功地稳固粉丝。《主播说联播》丰富了新闻叙事方式,符合年轻人的话语表达,扩大了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成功打造流行,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创新,更加贴合当下的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用户习惯,有的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新闻品牌,凭借优质内容与路径创新等吸引了稳固的粉丝群体。主流媒体在接下来的新闻创作实践中,应不断吸纳新技术在新闻作品创作中的运用,继续推进深度融合创新,深化互联网思维与数字运营理念,提升作品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