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屹 史童歌
2019 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共评选出105 件获奖作品。此次评奖首设媒体融合奖项,28 件有影响力的政法融媒体作品脱颖而出,约占获奖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融媒体政法新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提高了政法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融合过程,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更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①;是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推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的过程。②如今立体呈现的融媒体新闻,不仅是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媒介元素的集合,而且直播、VR、AR、H5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受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接受信息,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政法新闻主要是指关于公安、司法等方面的新闻报道。③2019 年度28 件获奖的全国政法优秀融媒体作品,从报道形式到报道内容,一改往日风格,亮点纷呈。仅在媒体融合奖项中,就设有融媒体短视频、融媒体融合创新、融媒体新媒体创意互动和融媒体移动直播四个评选栏目,其中一等奖作品4 件,二等奖作品8 件,三等奖作品16件。就其内容而言,涵盖了普法宣传教育、展现法治建设成果、致敬基层政法工作者、执法纪实等多个主题。为政法新闻今后借助媒体融合,参与国际新闻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开了一个好头。
在此次获奖的28 件融媒体新闻作品中,有9 件短视频,占融媒体获奖作品的32%(见表1)。加上融合创新类中的9 件短视频,短视频占比超过融媒体获奖作品的60%。在融媒体融合创新类里可以看到多种传播手段的运用,其中短视频、直播、漫画等是融合创新类作品的主体表现形式,此外,融合创新作品还配合有图文、H5、真人秀、特稿等多种形式融合传播,这些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运用,大大增强了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度。
表1 2019年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融媒体获奖作品类型统计
在把握受众使用习惯的基础上,融合媒体对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和切入视角进行了创新。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国的法治道路》(片长8分钟),从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中国法治建设切入展开。首先,作品通过人工智能辅助侦破刑事案件、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体现了我国公正司法的进步;其次,作品通过1950 年我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以及1954 年第一部宪法、1979 年刑法、1986 年民法通则等无数个新闻点的纪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立法的不断完善;最后,2020 年1月《外商投资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外商投资法》确立了我国新型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作品采用中英文双语向英文客户端发布,以国际通用的影像语言,向全球观众铺展开我国70 年法治建设过程,以及法治模式发生的根本转变。这种新颖的传播手段,让我国的政法新闻在国际传播中面貌一新,达到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等奖作品《守望共和国》系列之《小卡片承载中国ID 方寸间记录时光流转》(片长3分28秒),作品从当代开放式便民的身份证指纹办理入手,从人口卡片管理,到因人才流动的需要出台身份证的讲述,通过一代、二代薄薄的身份证的制作,从方寸之间,记录了我国社会精细化管理和便民服务的巨大提升,也见证了祖国70年来的进步与发展。
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作品《陈柯宇再唱神曲〈生僻字〉力顶中国检察》(片长2分16 秒),巧妙吸收网络流行文化元素,将法律术语改成通俗易懂的歌词,通过叠加影像等特效处理,把陈柯宇的录音画面,与航拍的中国美景、老百姓、检察官等群像穿插剪辑成MV形式的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多平台发布后,被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官微纷纷转发,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在获奖融媒体短视频作品中还出现了VLOG 作品。VLOG 全称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其最大特征是创作者本人对着镜头说话。二等奖作品《全网首个警方抓捕VLOG》(片长2分25秒),现场录制了2019年6月26日12点半,海南警方抓捕罪犯的全过程,以及行动结束后警察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化的叙事和略显粗糙的影像,缓冲了现场抓捕的紧张气氛。截至目前,这条由海南警方制作投放的短视频播放量达1374万人次,点赞4.3万人次,转发1.1万人次,打造了全网的现象级传播。观众在VLOG这种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中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与警方交流,加深了他们对政法工作的理解。
将数据新闻进行短视频形态的可视化呈现,使数据具象化,用动态、直观、互动的文本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种表现手法会让报告内容更加简洁、生动。④一等奖作品《大数据解读“两高”报告》(片长1 分30 秒)是由CGTV 打造的《数读两会》系列中的一部,作品面向国际受众,运用大数据,对1980 年以来的“两高”报告出现的高频词进行分析解读,从2001 年起法治首次成为“两高”报告的高频词之一,至今已连续19 年;自1980 年开始,经济一词是唯一上榜的非法律范畴的高频词;自1997 年开始,最高检报告中职务犯罪成为高频词之一。作品通过词频数据的变化、犯罪率的降低等,展现了40年间法治中国的发展进程。
移动直播新闻是通过移动网络实现新闻实时记录与播放的形态。⑤一等奖作品《带着国徽去审判系列直播》,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新浪微博开展的巡回审判系列直播活动,先后在重庆、内蒙古、云南、吉林、广东五地开展巡回审判。作品通过图文、短视频、现场直播等融媒体形式,向网友展示了奔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马背法官”、蹚河越岭为重庆山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的“溜索法官”,以及中国南端简陋渔船上的“渔排法官”们的风采,并在直播过程中与网友进行普法互动。这次网络直播策划系列活动,新浪微博就此话题阅读量36 万人次,讨论量5.3 万人次。除了网易移动直播外,相关稿件还被整理成通讯、特稿、短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有意识地实施跨媒体平台传播。
三等奖融媒体直播作品《雷霆2019·黑龙江执行行动》(片长2 小时14 分)对多起违约“执行难”案件进行强制执行,其中包括牡丹江一起强制迁出执行案、哈尔滨三起借贷合同纠纷案、鹤岗市一起合同纠纷案,还有齐齐哈尔三起民事拒执自诉案开庭审判的过程进行实况直播,在规范执法办案过程中,演播室的嘉宾和现场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进行普法解读,50 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参与到这次直播中,有近2000 万网友在线观看互动。这次政法新闻直播,网友全程监督执法、庭审全过程,在普法宣传、威慑违法犯罪、树立司法权威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H5 是HTML5 的简称,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修改版。H5 新闻以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将新闻的重要性、真实性、时新性等价值要素,与H5 技术的直观、动感、形象的特征相结合,立体化、可视化地传播新闻,让用户饶有兴趣地参与分享。⑥H5技术应用于政法新闻报道中,使政法报道方式更加鲜活,便于受众参与分享。
获得二等奖的两件H5 创意互动型新闻作品,内容主题均为致敬政法工作者。由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制作发布的作品《今天,用你的手擦亮英烈墙》,通过用户擦拭屏幕的动作,点亮303 名因公牺牲的公安民警的英烈墙,向保家卫国的英雄致敬。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制作发布的作品《芳华故事:生于1949》,用户通过简单的翻页动作,浏览九位出生于1949 年、与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老检察人心中想说的话,简单的动效容纳了精心制作的内容,用户也在人机互动中更加主动地参与阅读新闻。
除上述两件获奖作品之外,H5 技术还可以应用在重大新闻报道和深度报道上,通过建立思路清晰的逻辑框架,科学、合理地编排核心信息,辅以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使用户可以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抓取主要内容。
融媒体的发展,创新了新闻报道的方式,增强了新闻传播力度。对于传统政法新闻而言,媒体融合的应用带来了理念、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创新,达到了不同以往的传播效果。政法新闻的法治视角最终还需回归人文关怀。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政法新闻从业者来说,需要学习互联网思维,结合不同媒介的特性,构建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和策略,扩大政法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最终形成受众、媒体与政法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
注释:
①李良荣、周宽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
②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今传媒》2006年第11期。
③徐克军:《关于政法题材报道的几点思考》,《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④刘杰:《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初探》,《科技传播》2013年第16期。
⑤韩姝:《融合新闻的形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传媒》2020年第1期。
⑥詹新惠:《H5产品的基本样式及其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6期。
观点速递
出现“低级红、高级黑”,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宣传理念还没有从过去的关系、惯性思维和写作套路转变过来。在当前复杂多元的舆论生态中,如果自说自话,仅沿袭传统媒体时代那套话语体系,轻则让人反感,影响传播效果,重则甚至授人以柄造成恶劣影响。稿件要避免出现负面舆情,应注意做到充满人情味道、包含真实细节、符合政策规定。
——李砺寒,《军事记者》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