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驭难:文言文引子范本教学策略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2020-02-25 22:44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王戎范本引子

缪 霞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大幅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尤其是增加了文言文的比例,旨在让学生更早开启了解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学习文言文,小学阶段是关键期。如何让小学生扫除畏难情绪,亲近这一特殊文体,汲取汉语精髓,有支点、有信心地踏上文言文的阅读之旅,实现课内的教学撬动课外广泛的阅读呢?教师要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让教材成为引子范本。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中指出教材选文的五种功能,“引子”就是其中一种,让学生经历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1]“引子范本”就是能够引出全篇或整本书的课文。下面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引子范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文言文教学中“三难”现象透视

众所周知,文言文简洁、文雅,但也生涩、难懂,学生学习有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读难。读生僻字难,如三下《守株待兔》一文中“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耒”,五下《自相矛盾》一文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学生都非常陌生。读节奏难,现在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有标点,对于学生的朗读已经提供了帮助,但文言文的语法语序与当代白话文不全然一致,学生无法把握诵读的节奏和自然的停顿点。读韵味难,作为一种年代久远的语言形式,小学生不熟悉,缺少阅读积累,没有形成语感,读起来难免佶屈聱牙。二是懂难。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以及用词中经常出现一字多义、古今异义的情况,对于小学生而言,很显怪异古奥。再者,文言文句式特殊,如许多变式句有别于现代白话文的句式表达。另外,还有语句省略现象、陌生的名目典章等,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三是畏难。正因为文言读难、懂难,很多学生已然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又存在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枯燥地读、机械地理解、生硬地背诵,势必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以至于谈古文色变,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

二、文言文引子范本教学破解“三难”的策略

(一)立足要素,确立引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写人物故事的小古文,以具体的事例展现少年王戎的聪慧。本册第八单元是历史名人故事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并进行简要复述”,这里的“了解故事情节”,相较于第四单元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第七单元的“关注人物和事件”,遵循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结合单元要素,紧扣“人物情节”作为范本教学的基点。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是记载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故事篇幅短小,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精简传神的语言文字中展现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节”,勾勒出一个个立体鲜明、活色生香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评价此书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书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与《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一样,如纵情豁达的刘伶,如四岁就懂礼让的孔融,都让学生读来可亲、想来可爱。同一主题的故事契合学生的阅读内需,也能够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从一篇小古文到《世说新语》的整本书阅读,通过简单的文字思接千载,品读鲜活人物,回味经典文言,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类阅读的更大化。

(二)抓住“三读”,学文得法

如何打通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链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关键在于通过引子范本的学习,提供支点,使学生的阅读有法可循。

1.读通——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于古文晦涩,学生很难拿捏节奏停顿,所以教师的范读在学文伊始尤显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断句,读出节奏。[2]音乐讲究韵律,读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声断气连”的技法,通过不断的诵读,充分感受文言文的独有韵味。“反复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一大良策,也是走向文言文深处的引子。

2.读懂——多种方法,了解文意

课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在三到六年级的文言文课文中,课后基本上都提到“借助注释”或“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利用注释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有的字词没有注释,教师就要为学生撑起理解文意的支架。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出现的“多子折枝”,学生联系上文,就不会错误地理解为许多孩子把树枝折断了。引领学生梳理总结理解文意的方法,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通过扩词理解、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等理解词义,从而读懂全文感知故事。

3.读丰——展开想象、丰富情节

文言文言简意丰,寥寥数十字也有情节可寻,有细节可品。抓住关键情节,为学生创造想象力的温床。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展情节,品人物,并能用丰富的现代语言传递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二、三两句,正是集中体现王戎聪慧形象的关键句。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王戎的动作、语言,进行人物形象的勾勒。如抓住人物的反差,展开想象:“看着沉甸甸的李子,诸小儿会如何竞走取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有这样丰富的表达:“个子高的踮着脚尖儿,轻而易举地摘下一颗;个子矮的够不着,就找来竹竿敲打;身手敏捷的噌噌往树上爬……”“而此时的王戎一动不动,他会想什么?”再一次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竞走“与“不动”的一动一静中,王戎不盲从的形象栩栩如生。继而品读人物语言,在一问一答中,王戎善察善思的形象又一次跃然纸上。使学生明白以想象为抓手,可以丰富故事情节,明白文字虽简,意味却丰。

(三)得法迁移,延展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教师序列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世说新语》一千多个故事中的典型文本,课文是“一掬水”,课文之外还有大量的“江河湖海”。从范本《王戎不取道旁李》走向《世说新语》,两者之间需要铺设一些类文作为“搭石”,可以是相同人物的故事,如《王戎观虎》,让学生感知同一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可以是“竹林七贤”中其他人物的故事;也可以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名人志士,如孔融、王羲之等人的故事。选取的类文是夯实引子范本的起点,使课内的教能够助推课外的读。文言文的教学,要站位于儿童的视角,降低难度,可采用多处搭石的复线设计,使学生的阅读迁移序列递进,对类文的阅读更有抓手。如本课教学在两处搭建引子关联点,实现阅读方法的顺利迁移:其一,通过梳理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学生运用到的解文意策略,引入《世说新语》里的《王戎观虎》,让学生借助理解文意的方法小试牛刀,了解故事的内容,初步感知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二,师生共同品读《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重要情节,提供品人物形象的支架,让学生通过想象,对《王戎观虎》进行绘本式构图,尝试梳理出“断虎爪牙”“众人颠仆”“戎无惧色”三个画面,分步丰盈情节讲故事。这样扎实而有效的阅读迁移,能够夯实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基础,树立课外独立阅读的信心。

当然,要让现代儿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古朴的文言文故事,可在教学中采用视听的辅助、情境的设置等方法,提高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还应当是引子。文言文范本教学不能拔高要求,而需要努力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施以扶手,把课文当作一条师生合作凿出来的山路,通过它到达同类阅读或整本书阅读的高山之巅,让传统文化类阅读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王戎范本引子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之吉林范本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高桥搬迁:沉重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