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佳 周义斌 陈 璟 李 靖
(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台湾台南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025;3、4.福州融侨杰座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07)
辩论是双方质疑与争论的过程,各方都会用理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并指出对方观点的矛盾之处,尝试说服对方。[1]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会以一个辩题为出发点,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最终双方达成观点上的一致。[2]幼儿园的辩论活动,也需要辩论双方或多方运用一定的辩论方法,围绕一个话题的两个对立面,展开解释说服、论证反驳等语言活动。[3]从以上概念中,可以提炼出辩论的三个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可争辩的辩题;二是要论证自己的观点;三是要反驳他人的观点。
为了更好地说服他人,辩论双方都会采取一定的说服策略。Clark 与Delia 最早通过对2-9 年级的儿童进行说服他人、满足个人需求的实验性研究,提出儿童说服策略包括请求的提出与请求的支持,其中,请求的提出强调儿童提出个人请求的方式,即论证个人观点的合理性;请求的支持包括对个人观点的再解释、对他人的反驳提出说服见解等。[4]廖静宜与金瑞芝将说服策略分为四个层次、九个维度,其中强调对说服内容的描述、解释,对他人反驳论点的处理,以及达成共识的意愿等。[5]汤杰英提出儿童辩论三大核心经验,认为儿童能运用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策略进行辩论。[6]对儿童辩论经验的研究,在中国相对较少,且以教学策略研究为主,基于实证研究来探知儿童使用何种策略达成坚持个人观点与反驳他人观点上,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本研究对师幼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辩论式的对话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尝试发现大班幼儿在陈述个人观点、坚持个人观点与反驳他人观点中普遍使用的辩论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建议。
本研究以立意取样,选取福州某所长期开展幼儿辩论活动的幼儿园大班幼儿共32 名,其中男童21 名,女童11 名。
研究者以“长大好不好”为题,与被试者展开辩论。研究者主要的引导语如下:
(1)你能不能完整地和我说一说,你认为长大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观察幼儿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完整陈述个人观点与论据的能力)
(2)当幼儿说出理由后,研究者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如,幼:“长大好,因为长大就可以玩手机。”师:“小时候也可以玩手机呀。”(观察幼儿坚持个人观点与论据的意愿与能力)
(3)教师主动提出反方观点,并鼓励幼儿反驳。如,师:“我觉得长大不好,长大了要工作很累。你觉得呢?”(观察幼儿反驳他人观点与论据的意愿与能力)
(4)教师最后再次确认幼儿的观点是否与最开始一致。(观察幼儿能否坚持个人观点)
研究者将师幼辩论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并以文字方式转译为研究数据。
扎根理论是对质性资料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初始编码与聚焦编码,归纳出共识度最高的经验。[7]本研究借助扎根理论,将师幼辩论中幼儿的语言进行初始编码,共拟出89 个初始编码。再根据编码类型,分为第一轮观点陈述、自由辩论中观点陈述、坚持个人观点、反驳他人观点、论据内容、观点坚持度等6 类,进行聚焦编码。最后,发现各类编码中幼儿所采用的策略类型。
本研究采用质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 12 Plus,它被广泛应用于数据编码与分析。N12 能全程记录研究者的编码过程,形成节点数据;同时,进行矩阵编码,以量化方式呈现节点数,以便研究者发现幼儿策略使用的趋势,得出研究结果。
陈述个人观点是辩论的起点,也是对方了解个人观点与论据的重要路径。研究者从第一轮陈述与自由辩论中幼儿观点陈述切入,对幼儿陈述个人观点的策略进行分析。
1.第一轮观点陈述
如图1 所示,在第一轮观点陈述中,所有幼儿的论据都能支持观点。其中,有2/3 的幼儿能完整陈述观点与论据,大部分幼儿还能结合辩论前的准备,多角度收集论据,完整、分类、有条理地进行论述。如,“我的观点是长大好。我的理由有:在生活方面,小孩踢足球容易受伤,大人就不会;在学习方面,可以用电脑来工作;在娱乐方面,可以吃炸鸡腿,小孩吃炸鸡腿,身体会不健康。”(E10)
从幼儿的观点陈述来看,大班幼儿有能力多角度地思考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论据,且能够有组织、有类别地完整呈现。但还有1/3 的幼儿只能在教师的提问下,说出个人观点和一个论据。
2.自由辩论中的观点陈述
在自由辩论过程中,超过半数的幼儿仅能简单陈述个人论据,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在陈述论据时,能重申个人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有1/3 的幼儿能对论据进行简单的解释,如“(长大有)很多钱,可以自己去买东西。在爸爸妈妈没空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去买东西。”(E30)由此可见,在自由辩论中,大班幼儿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论据进行深入思考与完整陈述,还需依靠成人的提问与引导。但部分幼儿能够快速组织个人论据,并尝试进行完整陈述。
从陈述的论据内容来看,仅有一位幼儿选择从对方观点中寻找质疑点进行立论,其他幼儿均从各自观点中寻找坚持观点的论据加以论证。从内容上看,幼儿一般从反映个人需求和反映个人对角色认知两个角度进行立论。其中,反映个人需求的立论,包括可以赚钱,可以自己去旅行,可以判断对错,可以玩电脑和手机,可以想吃、玩、买、做任何东西等;反映个人对角色认知的立论,包括长大要做很多事很累,长大牙不好,要自己住一间,长大会老,要带宝宝等。
坚持个人观点是指,当个人观点遭到对方的质疑、否定或反驳时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已经能运用澄清个人观点、指出他人反驳的漏洞、举利己或不利他人的例子、比较两者的优劣势、陈述反驳观点的后果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多种坚持个人观点的策略。
1.举利己的例子。幼儿会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举出支持自己论据的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如:
师:长大之后,虽然朋友越来越多,可是要工作很累,你就没有时间跟好朋友玩。
幼:工作的时候,就等中午休息时去跟他们玩一会。下班的时候,等孩子睡着时,我们跟好朋友去吃夜宵。(E10)
2.举不利于他人的例子。幼儿会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举出他人论据可能导致的不利结果。如:
幼:有些小朋友不能玩的东西,但是大人可以玩。比如小朋友不能玩火,因为火会烧到自己,而且小朋友还会害怕。(E15)
3.澄清个人观点。幼儿能对个人论据进行完善,以应对他人的质疑。如:
幼:大人想哭但不能哭,憋着不哭,憋在心里,有可能会生病。
师:难道小时候就可以随便哭?
幼:小时候也不能随便哭。可是小时候想哭的时候偶尔可以哭,长大的时候想哭就不能哭。如果你在工作,那么有可能会因为吵到老板而被开除。(E34)
4.指出他人反驳的漏洞。幼儿在认真倾听他人反驳的言辞后,对其言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进而达到支持个人观点的目的。如:
师:小时候,我可以在幼儿园里锻炼,我不用等长大,用幼儿园的器械我就可以做到了。
幼:老师叫集合,你就没时间锻炼了。(E11)
5.比较两者的优劣势。幼儿能在陈述个人观点的优势时,指出对方在同一方面中的劣势,在比较过程中强化个人观点。如:
幼:大人说,我们弄坏东西就得赔;我们小孩没有钱,所以不用赔。(E39)
6.陈述反驳观点的后果。幼儿能根据对方反驳的言语,推导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以此反驳对方。如:
幼:大人可以自己煮饭。
师:长大可以自己煮饭,小朋友不可以,是吗?
幼:小朋友如果不小心烫到了怎么办?
师:老师在小厨房里教了我们很多做饭的本领,小心一点,我也可以做饭。
幼:可是你是小小的锅,不是大大的锅,大大的锅下面还有火,烫到了怎么办?(E11)
从策略内容来看,“举利己例子”与“澄清个人观点”,是从个人观点切入,进行观点的坚持;“举不利于他人的例子”“指出他人反驳的漏洞”“陈述反驳观点的后果”,是以他人观点切入,思考他人观点的不足;“比较两者的优劣势”,需要能同时站在个人观点与他人观点的角度来看同一问题,指出其中的对立面。如图2 所示,“举利己例子”与“澄清个人观点”使用人数最多,可见幼儿还是以个人为主体去思考他人观点。相比之下,较少幼儿会采用“陈述反驳观点的后果”与“比较两者的优劣势”的策略,可见同时兼顾辩论双方的观点,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反驳他人的观点是指,由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论据,在对他人论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驳。因为观点与论据是他人提出的,幼儿无法事先准备,因此对幼儿理解性倾听、针对性反驳、快速整理语言进行有条理论述等能力有较高要求。
如图3 所示,“反驳他人观点”的策略类型与使用次数,都明显低于“坚持个人观点”所使用的策略次数。大班幼儿反驳他人观点的策略只有四种,即“指出他人观点的漏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举利己的例子”和“举不利于他人的例子”。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坚持个人观点中没有出现的说服策略。它是指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
师:有些小朋友认为,长大要付很多的责任,家务活又很多,还要带孩子很累,所以他认为长大不好。
幼:可以请别人过来,先帮忙做一下事情。(E12)
不论是“坚持个人观点”还是“反驳他人观点”,都有不少幼儿出现无法反驳他人或是反驳的内容不具有说服力的情况。考虑到幼儿“坚持个人观点”与“反驳他人观点”的总次数不同,研究者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百分比进行比较,如图4 所示。
无法说服他人的主要原因包括:1.同意他人的观点。幼儿直接表明对他人观点的认同。2.无法反驳他人的观点。当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时,幼儿保持沉默。3.强词夺理。如,师:“小时候不是也可以游泳吗?幼:“有一些小孩还不会游泳。”(E25)4.以个人经历取代普遍现象。如,师:“不是所有的大人都会游泳。”幼:“我看到的大人都会游泳。”(E25)5.答非所问。幼儿反驳的内容与对方的论据无关。如,师:“妈妈买了玩具,我小时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为什么要等长大?”幼:“我长大可以挣钱,买更多的玩具。”(E18)其中,“无法反驳他人观点”的情况最多,特别是在反驳他人观点的情况下,超过半数的幼儿选择不应答。相比于“反驳他人观点”,幼儿在“坚持个人观点”上表现更积极,虽然反驳内容不具有说服力,但超过半数幼儿会积极进行反驳行为。
虽然幼儿在反驳他人观点上整体表现不佳,但最终只有3 位幼儿改变了个人观点,进一步表明幼儿对个人观点的坚持度。幼儿无法反驳他人观点,并非反驳意愿低,而是不具备一定的反驳他人的能力。
1.大班幼儿能多角度思考个人观点的论据,但会受到个人经验与竞争状态影响。汤杰英在其有关儿童辩论核心经验的论述中指出,“拓展阶段的儿童能在被质疑、被反驳的情况下,从多角度出发,坚持自己的观点”。[6]在首轮观点陈述中,有一半的幼儿都能从容地从多角度出发,支持个人观点,但在被质疑、被反驳的情况下,幼儿对观点陈述的质量有所下降。在互辩中,受时间限制,在短时间内重新梳理、组织与陈述个人论据,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有部分幼儿在情境压力下,表现出较强的压抗性,仍能对论据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让个人论据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提升幼儿在辩论情境下的论据阐述能力,还是具有可行性的。此外,研究对象的论据多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特殊性与情感性,这会影响论据的说服力。
2.大班幼儿能使用多种说服他人的策略,但多是站在个人观点立场,对抗性较弱。儿童会运用包括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辩论策略展开辩论活动。[3]这些策略都出现在大班幼儿的辩论过程中,只是运用的程度有所不同。大班幼儿的辩论以“举利己例子”与“澄清个人观点”等从个人立场出发的策略为主,相比之下,“指出他人反驳漏洞”“举不利于他人的例子”“陈述反驳观点的后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两者优劣势”等需要幼儿站在对方立场,从对方论据中寻找与个人观点不一致之处的策略使用较少。根据心智理论,5 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进入“发展次级错误信念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并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猜想第三人的信念。也就是说,5 岁以上的儿童就能有意识地识辨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念,并对此进行反思与回应。[8]Clark 和Delia 的实验研究也发现,7 岁左右的幼儿不但能使用多种说服策略,还能开始考虑对方的信念和想法,进而提出更有助于说服对方的论据。[4]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部分幼儿已经尝试从他人论据出发,寻找可以说服他人的反驳点加以反驳。但是大部分幼儿,特别是在反驳他人观点时,与他人立场有关的策略运用还不熟练。“针尖对麦芒”是辩论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6],但因为幼儿无法站在他人立场运用反驳策略,辩论过程缺少“针尖对麦芒”的争辩过程,影响了辩论的对抗性。
3.大班幼儿“坚持个人观点”的动机强于“反驳他人观点”,但受倾听能力、讲述能力等发展影响,常出现“诡辩”“不辩”“屈服”等情况。幼儿说服他人的动机会受个人意愿的影响。[5]相比于“反驳他人观点”,幼儿“坚持个人观点”的意愿更强;同时,幼儿对个人观点更熟悉,这也会提升反驳的动机。在最终选择是否坚持原有观点时,大部分幼儿都选择坚持个人观点,这也证实了幼儿坚持个人观点的意愿。虽然幼儿表现出反驳的意愿,但反驳要求幼儿能理解对方的论据,还能从对方论据中寻找可突破的反驳点,最后还要能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个人反驳的语言,并能清晰表述出来。这对于幼儿的理解性倾听、问题识别能力和独立构思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任何一项能力的不足,都可能导致幼儿“诡辩”“不辩”“屈服”等情况发生。
1.在辩论的竞争状态中,提升幼儿完整、清晰、客观地陈述论据的能力。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陈述论据的语言质量,包括幼儿能否完整表述个人观点与主要论据,并通过一定的解释,让论据更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观察与分析幼儿辩论语言的能力,并在指出幼儿语言优劣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较规范的辩论语言范本与图示,为幼儿完整、清晰陈述论据提供支撑。同时,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幼儿对辩题的了解程度,鼓励幼儿站在各方观点上寻找观点的优劣势,让论据更客观、更具普遍性,以提升论据的说服力。
2.培养幼儿掌握站在对方观点立场的说服策略,提升反驳质量。“针尖对麦芒”的争辩状态,是开展辩论活动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大班幼儿学习与掌握“指出他人反驳漏洞”“举不利于他人的例子”“陈述反驳观点的后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两者优劣势”等辩论策略。在大量的实操过程中,帮助幼儿熟悉、运用与掌握这些策略。同时,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也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应教会家长,如何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策略,与幼儿开展经常性的自由式辩论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练习辩论的机会,从而提升反驳质量。
3.降低幼儿采用“诡辩”“不辩”“屈服”等辩论策略。辩论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类语言能力的活动,因此,对幼儿辩论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关注幼儿的辩论核心经验。如何提升幼儿理解性倾听、针对性反驳和独立构思、有条理讲述等能力,也是教师在开展辩论活动时要关注与实践的。教师要关注出现“诡辩”“不辩”“屈服”等情况的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要有一定的好奇心与语言观察能力,能敏感地发现幼儿语言发展的薄弱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升辩论活动的有效性。此外,从批判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争论的观点产生时,幼儿要能客观地找到支持与不支持的论据,并评价他们各自的优劣。[9]这就要求幼儿不但要学会批判他人的观点,还要学会批判自己的观点,在他人论据极有说服力的情况下,一味地坚持个人观点,似乎也不是辩论中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