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2020-02-25 22:06
关键词:深度思政理论

闫 华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互动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教育部在指导性文件中曾专门提到:“要加强师生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1]这使得思政课教师对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作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互动促进教学的实践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热点之一。互动教学能激发教师和学生自觉地产生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行为,与单向灌输相比,其优势不言自明。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日趋紧密,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为互动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互动教学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互动,而是要实现向深层互动教学的转化。

一、信息技术为思政课互动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互动教学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的互动形成了教学共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教学中介和教学环境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促使互动教学发生新的变化。

(一)网络教学平台互动实现互动教学的全时空覆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已经从最初的点播式教学平台发展到交互式教学平台,尤其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为我们提供最具“即时性”的互动环境,互动主体之间能够随时、随地、高效地进行“即时共享”“即时交互”。从线下的课堂互动到线上的网络平台互动,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模式、交流的渠道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互动变得更为顺畅和高效。

网络教学平台为互动提供了最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相对于线下课堂互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话题、有限的参与人员,网络互动不仅在这些方面的限制较小,而且还可以与实体课堂互动互为补充,对实体课堂遗留未解的问题,师生在课后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交流。网络教学平台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参与互动的机会,任何人的互动需求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拒绝实体课堂里面对面的互动,却会成为网络互动平台上的活跃分子。在互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个性化的问题,表达个性化的想法,教师不再是唯一或权威的问题回答者,每个人都可以为他人呈现个性化解答。

(二)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实现互动教学的全成员参与

伴随新媒体、新技术的迭代更新,种类繁多的教学互动APP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越趋紧密,教学互动移动终端在课堂里开始广泛使用,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的潮流热点,成为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智慧教学工具把传统课堂推向智慧课堂,依托“云——网——端”信息化平台架构,支持多终端投屏和多系统服务,为实体课堂构建了信息化的教学生态环境。

智慧教学工具将传统课堂的互动变得智能且高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不再成为口号或空话。传统思政课堂互动的最大难题是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一个人说话,全体同学聆听,即使分成小组互动,全员参与,教师对参与的情况、互动的质量等把握程度也非常有限。现在,教师利用新技术可以很便捷高效地组织互动教学,学生智能端的互动工具随时能接收教师发送的提问,学生当场作答并提交,智慧教学工具收集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依托云计算、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在教室投屏上实时呈现互动数据和结果,优化互动过程,提升互动效率。这种得天独厚的反馈方式,不仅使学生减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也使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教学。

二、信息技术为思政课互动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强有力地推进了思政课互动教学的创新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增添了活力和动力。然而,一些新的问题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凸显出来,有待思考和解决。

(一)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网络互动强烈吸引着网生一代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注重“话语权和参与感”,[2]习惯于在实时交互中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相形之下,当他们置身于课堂时,他们接收到的课堂话语权威性的力量大打折扣,任课教师的影响力大为削弱。这就使得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成为主动积极的思想引导者,承担起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任。

网络互动增加了思想引导的难度。客观地讲,大学生的确可以从网络互动中获得一些学习资源,弥补教学信息量的不足,然而网络互动具有匿名性,不乏有人会发表不当言论或进行有失礼节的互动,对互动氛围产生不良影响,对成员思想产生错误引导。尤其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中,互动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学校,甚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融中不可避免存在多元思想碰撞和价值观冲突,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信念摇摆不定。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不单纯是知识的引导,还要有信息选择能力、信息辨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以积极预防不良思想、错误观点的入侵,及时纠正偏差甚至错误的观念。

(二)正确处理新技术与互动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思政课教师对于新技术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拒绝使用信息技术,坚信只要理论分析深刻,同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另一种是信息技术至上,沉迷于利用各种新技术改进教学。虽然教学模式并不固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并不是由某一种模式所决定,但是,完全排斥新媒体、新技术,终将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而一味将新技术视为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提升的法宝也容易陷入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误区。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3]更需要意识到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的程度,都“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4]都只是教学形式上的创新。技术可以辅助知识传递,技术可以辅助课堂互动,但是,技术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解决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信仰”的问题。处理好技术与互动之间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细致的做人的工作”,[5]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并不等于将这项工作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热热闹闹并不等于教学有良好的效果。当信息技术与互动教学深度融合时,技术利用不仅仅有益于感官,更要有益于思想。

(三)互动教学由表层互动向深层互动的转化迫在眉睫

教学互动有表面互动和深层互动之分。表面互动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互动形式只停留于表面。例如,师问生答的提问式互动,将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理解为互动,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所提问题预设答案,互动的目的只是将学生思维引向预设的答案,这种沿着“给予——反馈”的模式运行并且过于强调结果的互动,实际上是在互动掩饰下变相地单向灌输。

深度互动是指教师针对重点、疑点、难点等教学问题进行设计,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问题、一层层解开谜团,一点点澄清理论,通过信息沟通、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思想启迪、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的过程。互动是引发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最佳路径,只有深度互动,才能促进认知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只有深度互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充分的获得感,思想得到启迪,心灵得到熏陶,精神得到震撼。互动的深度不同,互动教学的效果自然不同。思政课要想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不仅要吸引学生参与到一般意义上的互动,更要通过深度互动真正实现思想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教学观点内化、学生认知提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深度互动教学的新策略

新媒体和新技术促进了互动教学形式上的深入发展,而互动教学内容上的深度挖掘,必须依靠思政课教师来完成。在深度互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更要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成为优秀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一)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实现深度互动的前提

好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常情况下,互动题目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社会热点有关,如“概论”课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可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较多,但是,好的题目一定也是学生的关注点。教师通过网络互动,可以发现学生讨论的热点、争议的观点、疑难的问题,等等,从中可以整合预设问题与学生热议的问题,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好问题的表述也需要讲求艺术,要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冲动。像“为什么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问题表述方式,是大学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相形之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你们思考过另一半是什么吗?”[6]这一问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虽然讨论的结论殊途同归,但这种表述方式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思考的动机。

(二)教师的精心组织是实现深度互动的关键

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中来,并不意味着放任、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进行互动,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深度互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面对众多资源,教师要做好“把关人”,筛选出具有权威性的优质资源提供给学生。深度互动的实施阶段,教师“具有强有力的选择权”,[7]教师对参与互动学生是否有反馈以及何种反馈都决定着学生继续参与的状态。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互动给予及时的、积极的关注和回应。学生在互动中不乏会抛出尖锐的问题,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提到要坚定“四个自信”,就有学生质疑:“既然那么自信,为什么不进行政党竞选?”质疑的背后反应出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渴求,需要教师及时做出适当的回应,旗帜鲜明地纠正错误观点,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深度互动结束阶段,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表现要进行点评和总结,避免让学生感觉“白忙活”或引发学生的失落感,影响下一次参加互动的积极性。总结时,尤其要将问题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实践指导力。通过精心组织的深度互动,帮助学生逐渐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考力、辨别力、批判力。

(三)教师的理论自信是实现深度互动的基石

大学思政课和中小学思政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理论深度。中小学思政课的理论学习要“知其然”,而大学思政课理论学习是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对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对教学重点、难点透彻理解,对热点问题准确解读,这是教师理论自信的前提,是在互动中引发深入思考、促进思想启迪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度互动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互动中,对理论理解有局限性的大学生,通常会拘泥于深奥理论的通俗解读或堆砌一些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的理论深度不够,就会造成利用理论在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上时出现“解释乏力”或“解释不足”的现象。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片面性,但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分析问题,看到的都是合理性,如同盲人摸象,无论说大象的模样像扇子还是像柱子,都是当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互动中就会出现各方都秉持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各说各理,从而不可避免陷入口舌之争,此时,教师给予全面、客观、有深度的引导至关重要。“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深度互动讲求逻辑的严谨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只有纯朴的理论魅力才能吸引大学生,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说服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感染学生,改变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到“价值信仰”的转换。

猜你喜欢
深度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