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20-02-25 21:31刘向红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办学学院院校

刘向红

(福建江夏学院发展规划与评估处,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新建本科院校在其指引下,努力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更加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之路。很多高校开展了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然而,由于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历史均较短,新建本科院校对产业学院承载的使命任务、建设目标、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建设路径、成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等缺乏深刻认识或总结凝练,使得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囿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度和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贡献度不高,未能实现产业学院应有的建设目标。本研究主要立足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层面,在准确把握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产业学院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及建设路径等问题,以期对其建设实践有一定借鉴价值。

一、推动教育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产业学院承载的使命重任

(一)产业学院建设是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此早有规定。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1.1.3“人才培养模式”指标下“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中,就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的内涵揭示和基本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服务需求,优化结构”的原则,鼓励“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倡议“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这是国家首次以政府文件确立了“产业学院”的地位。同时,笔者充分注意到,国家高度重视福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落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福建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按照2018年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意见》的总体要求,福建新建本科院校正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投身“加快实施创新能力突破行动”,为加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平台建设为基础、成果转化为目的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实现2020年福建省迈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在“发挥福建省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政策利好的形势下,福建新建本科院校正在为全面提升福建产业竞争力,为福建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走在前头发挥着高校作用。建立产业学院,在高校和企业、行业、产业间建立了一座互联互通的桥梁,使高校的办学直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产业学院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探索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教育组织形式。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的陈国龙指出:“满足需求成为产教融合新的质量观,‘满足需求的质量才是有价值的质量’成为新共识。未来一段时期,是否拥有创新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高水平产教融合成果成为转型高校划分办学格局、竞争力判断的新标准。”[2]作为一种办学组织,产业学院承载的教育功能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更加符合企业及其所代表的行业或产业的需求。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企业、行业共建教学资源,注重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不断满足现实职业要求,将产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或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团队加强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充分了解和认同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文化内涵,并在各项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内化,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契合企业、行业和产业的需求。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开展院系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绩效考核、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各项改革时,充分引入包括用人单位等在内的社会评价机制,推动学校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推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者深刻指出:“设立产业学院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学校一个刺激和推动力,学校自加压力,主动去关心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和产业界紧密合作去培养产业界需要的人。产业学院要承担起推动学校加强产业合作的历史使命。”[3]

(三)产业学院建设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

从企业、行业和产业角度出发,共建产业学院是企业参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互赢,有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福建新建本科院校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创新和应用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行业和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努力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精准对接;通过“订单班”“实验班”或“创新班”等形式,聚焦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的产业学院,通过有效办学积极推动了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该校瞄准国内建筑产业迅速转型升级时产业链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与福建省住建厅签约,联合十余家福建省内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安装、材料等相关企业,共同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企业、行业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4]该校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补齐了福建省装配式建筑领域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短板,推进了福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新发展。

二、工具方法——深入剖析产业学院的内涵实质

笔者认为,深入剖析产业学院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内涵实质,明确建设产业学院要服务谁、与谁合作共建、合作共建什么等核心问题,为产业学院建设指明行动方向。产业学院主要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一)特定的服务面向

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决定了其通过校企或校行等合作建立起来的产业学院,必然是服务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定的服务面向,即以特定区域的特定行业(企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服务对象。[5-6]产业学院的该项本质特征与产业的涵义密切关联。学者指出,产业指某类事情做到相当大的规模并为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就成为“产业”,其关键词是“为社会、上规模”。而要把某类事务或事业作为“产业”来办,需要建立适合的使命和目标,优化合理使用资源,设计好的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持续地评价、改进和控制质量,以追求好的效果。[7]产业目前在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是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按照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顺序,划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这反映了各类国民经济中各类活动的不同特征。产业学院要服务好特定的对象,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行业和产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各链条上各个环节过程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整合相关的专业资源,构建相应的专业群,实施有效教育教学和应用研究,从而有效服务于特定企业、行业和产业。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的产业学院,就具有服务特定行业产业的显著特征。例如,龙岩学院的专用机械装备学院服务于龙岩市乃至福建省的机械装备制造支柱产业(系福建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龙岩最具发展优势的产业)[8];武夷学院的圣农食品学院服务于南平千亿食品产业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能服务区域包括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质量检测、仓储运输、环境监测与修复等食品生产全过程的食品产业应用型人才[9];等等。

(二)合作主体的开放包容

福建省高校在建设产业学院的具体实践中,根据参与共建的主体不同,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产业学院,如两个主体的共建型产业学院,包括校企型、校行型、校政(地)型、闽台合作型等,或是三个以上主体的共建型产业学院,包括校政企型、校行企型、校政行企型等。[10]可见,参与产业学院合作办学的主体具有开放包容性,不仅包括特定行业的龙头企业,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合作企业等。

产业学院合作办学主体的开放包容性还表现在,建立产业学院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专利。早在2012年前后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探索建立产业学院作为转型发展重要举措之前,很多高职院校以及老本科高校早已悄然开展产业学院的实践。中国高等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实践最早发端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高职院校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福建省教育厅2017年9月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中遴选出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武夷学院圣农食品学院、龙岩学院专用机械装备学院、三明学院-中兴通讯ICT学院等5所示范性产业学院,就不仅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地方重点建设本科院校,还包括“211工程”等一流本科院校。这些都深刻表明,产业学院不是哪一种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高校的专利,而是不同类型层次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特有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取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产业学院多样的存在形式和生动实践,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借鉴。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不断释放,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引领、新建本科院校牵头主办,甚至有同类高职院校加盟,联合龙头企业(行业)共同建设某领域的专业类教育联盟等教育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兴起。未来产业学院的合作主体将更加开放多元,必将对某些行业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合作项目及资源要素的多样性

2015年《指导意见》从多个维度多个任务角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强调高校要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等。建设产业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教育组织形态上的集中反映,上述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要求,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应有之义。根据合作方共同约定以及合作办学实践的不断拓展,产业学院合作的项目及资源要素不断扩展,融合了专业、师资、经费、设备、课程、教材、平台、基地、横纵向科研项目等教学科研建设各要素,为其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技服务等各项办学目标和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11]例如,福建江夏学院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系由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事务所和学校四方联合成立的具有明显“政产学研”特征的产业学院,合作各方在共建资产评估研究中心并开展课题合作、围绕全产业链各环节对审计与财务服务人才需求共建“审计与财务服务”专业群、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与领军人才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及软件开发、开展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首创资产评估专业中期嫁接班、资产评估知识竞赛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共建。

三、问题导向——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不长,百业待兴,每一个阶段需要重点谋划的事项不少。产业学院建设实践历史较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学院办学理念滞后,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清晰

福建新建本科高校在产业学院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上,仍然更多站在本位主义角度对待产业学院的设置,始终将产业学院作为企业支持高校办学的重要手段,严重偏离“服务特定区域的特定行业(企业),以行业(企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服务对象”的宗旨,在各校有关管理制度中鲜有开宗明义作“为行业(企业)服务”或“学校支持行业(企业)举办专业和培养人才”等的表述,存在一旦提“为行业(企业)服务”等宗旨就矮化了自身的顾虑。

(二)产业学院的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作出“鼓励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共建非独立法人的产业学院”的规定,是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进一步以省级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了产业学院的地位,但同时也否定了学界尤其是很多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们提出的给予产业学院独立法人资格的主张。在此政策背景下,作为开放系统的新建本科院校,必将重新考虑和相应调整内部结构与运作过程,进一步规范其内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各项权力运行。通过对省内有关学校关于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或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研究(注:出于保护有关高校信息的目的,下文所引用规定特不注明院校名称),笔者认为,在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上存在如下问题:(1)在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设置上,虽然明确了“由校企双方(或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代表组成董事会(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但对机构组成成员不明确,在实际运行中常常存在校方校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并不直接参加组织机构的现象,从而导致产业学院很多决策虚化,很多举措难落实,执行效果大打折扣;(2)在领导机构的决策权规定上,常常表述为“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对产业学院办学中有关专业或专业群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员工培训、实践教学组织、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产业学院的领导机构有对自行决策事项行使监督权的规定,不符合产业学院作为一级办学组织,其内部实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并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3)在产业学院的执行权问题上,有的学校表述为“产业学院的院长原则上由牵头二级学院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兼任,负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并根据学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履行职责”,如此规定既局限了院长的任职资格,同时,亦将产业学院院长的执行权混同于其作为二级学院行政负责人的职权,也使产业学院决策权主体再次变得微妙和模糊不清。

(三)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产业学院的合作主体融合了行业、企业等社会单位,高校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中涉及到的办学经费投入机制、日常运行机制以及专业群建设模式等旧的制度框架都要逐步被打破,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创新来有效运作产业学院办学。

(四)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不清晰,建设方向迷茫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的产业学院在建设初期,办学比较单一,往往依托现有二级学院的某个或数个专业开展“订单班”“实验班”或“创新班”人才培养,真正面向特定企业、行业和产业培养专门性人才的比重小,按传统专业教育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情形仍占较大比重。建设初期,产业学院依托以学科为基础的二级学院建设,各项办学功能未能全面实现,各方面的贡献度较弱,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学校改革发展的支撑度不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待进一步深入。

(五)产业学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考核评估问题未解决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相关规章制度对产业学院合作方的条件要求上有的还存在一定盲区,建设初期多寻求校友企业或之前(包括高职办学阶段)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开展共建合作。在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如何将合作对象拓展到其他相关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合作范围,如何深入研判学科发展特点等因素建设好产业学院,以及如何科学评估产业学院建设成效并持续改进和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四、解决策略——有效建设产业学院的战略构想

明晰了产业学院的内涵实质,针对不足,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更新观念,树立准确的产业学院办学理念

合作各方需对建设产业学院形成共识并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建产业学院的合作各方要加强对国家有关深化产教融合等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理解,努力克服传统思想观念的桎梏,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心态对待产业学院建设,牢固树立产业学院“以企业(行业和产业)需求为目标并服务特定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办学理念。此外,在企业依法参与办学的方式以及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问题上,需要不断加强对政策法规的深入领会,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有关“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并强调“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的明文规定。[12]

(二)完善体制,健全产业学院治理结构

1.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构。由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合作各方共同组建董事会(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成员由校方领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与企业等合作方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同时,制定并执行产业学院董事会(理事会)章程或者管理委员会及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工作规范等制度,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议事规则,规定每学期或每学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共同研究审定、协调合作过程中出现有关专业或专业群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员工培训、实践教学组织、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重大问题,商议和审定下阶段合作计划,督促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2.设立有关监督管理服务机构。目前,省内新建本科高校多采取由教务管理部门或创新创业学院或成立专门的管理领导小组来负责产业学院各项合作项目建设的协调、指导、评估、监督和考核等管理服务工作。随着事业的发展,建议由主管教学或双创学院的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组建产业学院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的协调、指导、评估和考核;同时,可以逐渐考虑设立监事会或专门的监督员或由学校审计部门负责对产业学院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各项资源整合及利用的适当合法及有效。

(三)健全机制,促使产业学院有效运行

1.建立切实可行的办学经费投入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且有所侧重。这就需要领导机构根据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建设任务,并拟定具体可执行的工作方案和在办学经费投入上作相应配套。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其中学校的出资可以是学生的部分学费收入以及学校开展日常管理运行的经费(如教学经费、实习经费等);也可以由实力雄厚的企业单独捐资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还可以是为完成某项阶段性任务而专项投入的资金。

2.明确归入产业学院合作办学的专业群。明确纳入产业学院合作办学的专业群,有助于解决师资、学生、实训场所等资源配置或重组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应用型专业群,有的因为尚未打破传统的院系举办格局,造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困扰和障碍。建立产业学院,需要明确纳入产业学院合作办学的专业群,从而打破传统的院系分离的格局,开展团队教学,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围绕行业、产业的专业集群布局。例如,武夷学院的茶与食品学院开设有茶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本科专业,而依托其建立的圣农食品学院则打破学科界限,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方向)3个本科专业,通过整合专业资源,构建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9]除整合现有专业资源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新专业,共同构建服务同一产业链的专业群。

3.加强日常教学和学生培养管理服务工作。产业学院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可采取校方人员主要负责、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开展。在校企双方共同举办“订单班”“实验班”或“创新班”进行企业所需专门人才培养时,要密切沟通交流,妥善处理好学生选拔、培养方案制订、学生毕业实习、毕业后实现企业就业等各项工作,以科学规范的培养流程确保人才培养的企业(行业)适用性,确保所培养学生能够顺利在企业(行业)就业。

(四)准确研判学科特点等各因素,不断明晰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依托以学科为基础的二级学院设置逐步过渡到独立设置,或者将现有二级学院全面改造成为产业学院,即将现有二级学院整体纳入产业学院框架运行。但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探索并处理好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提出产业学院的“双学院制”建设思路,其产业学院主要强调为地方产业服务,但更侧重学科建设。这种产业学院建设思路,值得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业学院建设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借鉴和思考。二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合作各方的利益结合点及阶段性建设任务的侧重点不同,相应采取不同的建设路径,并允许各种建设路径并存。如在文化产业和艺术学相关服务领域,可以共建工作室,依托该平台双方共同开展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在工程技术领域,可以共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双方共同开展科技研发;还可以根据行业、产业人才的需求,共建实践基地和创新基地,着力培养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此外,合作各方还可以共同成立服务区域内某种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联盟,联动同类高校、行业或企业,共同研究产业共性问题,领跑特定产业发展,助推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因此,同一所高校内部不同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选择是不同的,他们应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在编制产业学院建设规划时予以明晰。

(五)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共建行业企业的选择。有学者指出,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充分了解(行业)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企业利益诉求、成长性及规模等要素,即合作企业应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能支撑其对产业学院这一平台的长期可持续支持与投入。[13]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应对产业学院合作方的条件进行设定并提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科学选择合作单位。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可充分考虑与专业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借助后者雄厚的技术优势,跟踪相关专业招聘数量在区域排名靠前的相关单位近几年连续招收员工的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准确研判该单位的规模及对人才的需求等要素,从而为选择合适的共建单位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政策背景下,很多行业、企业也在积极寻求高校的合作,共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选择合作行业企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若能够得到各级各类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甚至是主导,则可为产业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上的保障。

2.将建设产业学院纳入合作各方战略发展规划,并切实予以贯彻实施。合作各方将共建产业学院作为各自战略发展规划的行动,反映了合作各方的规划愿景,是合作各方在谋求自身未来在全国或者全省及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时,将协同发展、共建产业学院作为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体现了对协同发展、协同育人的高度重视。而凡是列入战略发展规划的相关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各类督促检查和目标绩效考核等方式予以执行落实。为确保年度建设任务的实现,合作各方有必要每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并定期开展检查考核,促使产业学院办出成效,使学生真正受益。

3.阶段性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产业学院建设不断注入发展动力。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合作各方的利益结合点上,产业学院若能够阶段性地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将为产业学院建设注入发展动力。国家“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12],对高校而言,校企(行)合作成果包括共同参与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和案例库,共建重点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平台基地,企业方面积极承担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内容。而产业学院能否总结提炼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获得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励,是否有助于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是否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取得卓越成绩,以及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是否在行业产业中受到普遍赞誉等,都将充分体现产业学院的办学成效,是产业学院办学的标志性成果。[14]

4.阶段性反馈各方对产业学院建设的评价,不断推动产业学院改革发展。为有效评估产业学院办学成效,产业学院的管理机构应当阶段性地了解“订单班”“实验班”或“创新班”各类人才毕业后3—5年的发展状况,通过邀请校友返校座谈或者通过向校友、用人单位、政府、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关于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情况、产业学院管理建设效果、服务贡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改进建议等相关问题的反馈,从而真正以产出为导向,不断推动产业学院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办学学院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