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论构

2020-02-25 21:31储著源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互联网+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习近平指出:“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1]正确理解和运用互联网,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工作层面,更应该上升到理论工作高度。“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路径与方式必然面临着现代转型的机遇与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无法正确有效利用和依托“互联网+”技术,既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率,又会动摇、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之,若正确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结合,则必然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新的时代内涵,动态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因此,坚持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推进理论战略现代化为理念指导,科学建构“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是当前学界亟须解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概念界定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互联网+”原指互联网+传统行业,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思维与新战略。通常,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推动思想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必然内在包含思想理论建设战略,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必然包含了与思想文化的深度融合的战略指向。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技术象征,而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想文化深度渗透的社会立体景观象征。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相结合,解决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理论、传承中华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互联网的结合,实质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结合方式的现代重构,更好更快地实现理论创新和民族复兴。按照技术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构理念,“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媒介、依靠互联网用户、发挥互联网创新优势、集中线上线下用户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解答中国问题和科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战略。技术层面上,“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互联网+中国具体实际”,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介系统。理论层面上,“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的新路径、新战略,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传播、教育和创新发展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具有集中创新、万众创新、全面创新的创新优势,内在含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本质特性。立足理论实践结合、历史现实联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和现实的人虚拟的人实践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深度互动的立体多维复杂性,是“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开放性与共享性。马克思主义内在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特征,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重要标志,共享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规定。超越时空限度和跨越主体限度的互联网,必然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境域和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享阈值。二是分散性与集聚性。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分散思想和集聚思维互为整体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联网分散思维,拓展党和人民的理论视野,最大限度动员人民群众思考和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聚思维,针对性将党和人民的理论智慧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最大限度提高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的效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跨要素性与跨时空性。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要素的最大限度释放。任何一个理论主体占有思想资源的类型和拥有实践经验的时空性必然有限,然而,互联网一方面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体实现各类型、各层次理论创新要素的最优整合,另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体全面借鉴和吸收不同时空界限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意识形态性与技术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要义是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深入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上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答中国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应有的本质属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必然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技术形式,是党和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技术手段和路径方式。因此,“互联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是作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作为形式的互联网技术的动态结合。

总之,“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进入到一个进程加快、广泛参与、机遇凸显、风险增大的历史阶段,若要占得互联网时代先机、掌控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则必须全面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战略体系。基于概念和特征界定,“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是由互联网技术塑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创新形态,内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联网思维、特征、模式与方法。

二、“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建构理路

(一)建构原则

国务院对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变革转型、引领跨越和安全有序。[2]“互联网+”行动原则总体上奠定了互联网技术服务和支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深度融合、跨界整合、数据集成、资源共享的技术服务原则。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方方面面,涉及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是一项动态变化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复杂性理论创新需求,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路径、较为系统的方法和先进的实践经验。二是坚持数字量化、宣讲细化、创新优化、指导强化的技术支撑原则。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的核心要义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路径与方法,互联网技术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和中介系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互联网+中国客观实际”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新的逻辑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与新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创造为新的理论形态服务中国实践、解答中国问题,是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则。三是坚持理论优先、技术服从、立场鲜明、思想统一的意识形态安全原则。互联网时代必须高度警惕反马克思主义者、反社会主义者通过新技术和新媒体弱化和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分化和解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必须坚决避免技术异化促使理论变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确保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安全有序、稳定和谐的科学发展态势。四是坚持“理论支配技术、技术服从理论”“理论塑造技术、技术服务理论”的实践原则。技术革命是实践变革的必然产物,而实践变革之前必然经历一个理论革命,理论革命是实践变革的先导。理论处于主导地位,属于主动需求的角色,技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被动满足需求的角色,即有什么样的理论需求则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服务。新时代,意识形态博弈异常激烈,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介和新技术则成为世界各国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主要载体和主要手段。

(二)建构目标

一是掌控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锋,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面临冲击。”[4]掌控网络主流理论阵地,强化网络理论话语权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障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和国际话语权,这是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目标。习近平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5]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互联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在于,集聚创新思想资源和数据支撑,广泛动员创新主体全员全程参与,聚合经济发展对理论创新的推动力,提升理论创新技术含量,真正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享创新、科学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格局。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转型升级、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互联网形态,是“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建构的直接目标。三是创造性发展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理论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战略,最终目标必然是全面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互联网优势在于,一方面,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为现代化发展积累经验和提出新的课题,促使党和人民依靠互联网思维展开理论思考,提出理论对策和建议,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

(三)建构模式

一是网上网下、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模式。习近平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6]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思维、观念、技术与方法来源于人民群众生产实践,并回归于人民群众生产实践,互联网不可能脱离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网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型理论主体,但基于网络社区虚拟性、复杂性一面,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思维观念和历史使命塑造网民,使绝大多数网民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网络代表者。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网上网下和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模式,巩固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理论主体地位,形成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格局和趋势。二是主体、时空、问题立体联结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所处时空和面对问题,客观存在历时、现时和未时之分。观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实践出现的新问题和未来可能产生的潜在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无数中国革命先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进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的问题和推进主体必然客观存在时空维度的转换,且这样的转换内容和过程极其复杂。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库技术将可以对这个复杂、系统的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立体性、集成性和跨时空性的联动式解决。三是理论与实践、技术与价值整合模式。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系统,将加快理论与实践转化进程,提高理论与实践转化效率,且可以始终促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和融合。互联网技术本身无价值立场之分,但受人的支配和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彰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托互联网,既可以突出技术的科学性,又可以凸显技术的价值性,全面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三、“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建构路径

提供多元方便、简洁有效、直观形象的推进路径,是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技术优势。“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三大特色路径,即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库和互联网在线服务。

(一)打造互联网理论创新推进平台

“互联网+”实质又是一个推进创新思维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互联网平台。自媒体、新媒体、虚拟社会、电子政务既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又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互动的必要媒介,更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常态路径与方式。打造一个层级分明、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系统优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推进平台,是“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构建的核心路径。其一,自媒体:个性化理论需求维度的理论传播与教育平台。马克思主义怎样占据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互联网支撑的自媒体空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个体通过自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注度、认同度和参与度难以监控和评价;另一方面,若占据自媒体平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加快历史进程,高度融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实现自下而上的、比较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其二,社交媒体:日常生活维度的理论交流与探讨平台。论坛、社交软件、社交网站构成了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集体性交流与研讨平台。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常态话题。自民主革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造就了今天越来越强大的历史发展推动力。互联网的集聚性和引导性更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力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必将提高解答效率,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转化过程。其三,公共媒体:理论常态宣传平台。以人民网、新华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共媒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推进平台。通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基本都是党和国家主流媒体平台发布和宣传。互联网时代,不缺乏理论传播平台,但缺乏权威的、专题的、系统的理论解读和研究平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解读和诠释,帮助人民群众全面深刻理解最新理论成果,必将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和实践运用,进而催生新的理论创新诉求。习近平指出:“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1]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表达意愿、观点、想法、看法,反映问题,参与理论探讨与交流,大部分人选择了网络方式,网络生活则成为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主要方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懂得和善于运用网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技能要求,这不仅仅是指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运用技术,更是指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指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

(二)建设互联网经典文献大数据库

建设互联网大数据库根本目的是科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循环转化,打造通俗易懂、具体形象、文字影像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数据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研究资料。国务院要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2]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型互联网数据库,既能最大限度及时满足各类理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更能集中力量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开放体系形成和发展。其一,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数字化资源库。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批提供经典文献数字化服务的网站及数据库。但是,很多网站只允许浏览,不能下载或复制,经常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研究资料,且收录的经典文献不够全面,缺乏专题型经典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其二,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影像化资源库。关于经典作家、历史人物以及重大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纪录片,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以人物、事件为切入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影像资料,可以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直观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史进程及理论需求,更可以全面和形象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重大理论概念。比如,电影《建党伟业》不仅直观、生动地描述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轨迹,更直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何以改变近现代中国历史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三,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联网产品化资源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文化软实力形成和实际发生作用,关键在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弘扬和融入时代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文化产品形式多样,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视频产品,以报刊、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以人们生活需要为代表的消费产品,以文献、专著为代表的文学、学术作品等,都属于文化产品范畴。如何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时代精神和话语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使命。

(三)推广互联网理论教研在线服务系统

互联网具有动态性和静态性的辩证统一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由党和人民开启和深入推进,理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首要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战略相比,互联网最大优势是常态集中主体、增强主体活跃度,主体可以保持时时处处事事广泛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活动。静态的数据库提供的理论服务是被动的,只能因主体需求而被激活。因此,很有必要立足数据库,建构主体始终在场和实时互动的在线系统。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研究系统。互联网时代,在线会议成为了一种主流问题讨论方式,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提高效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除了极少数顶尖级专家学者之外,大部分专家学者和普通人民群众难以做到全面、系统、准确把握。为此,党和学界亟需依托在线媒介、在线期刊和经典文献数据库,定期针对党和人民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突出现实问题及时开展在线学术探讨,力争全党、全社会达成广泛的理论共识,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诠释、宣传和运用做到准确有效。同时,在线研究可以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学术研究成果广泛传播和快速应用。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服务系统。习近平指出:“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6]在线教育分为集中授课式在线教育和个别解疑式在线教育。互联网理论授课已经成为各级党校和党政机关主要的理论教育方式。目前,比较缺乏的是24小时在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提供一对一的在线教育服务。个别解疑式在线教育又分为两种:一是应人民群众主动需求而形成;二是党内外理论专家主动发现人民群众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疑惑,主动连线人民群众(连线方式分为在线互动联系和留言发邮件登报等方式),帮助人民群众解答疑惑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习近平强调:“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6]因此,打造在线推进战略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性和连续性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四、“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时代价值

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是“互联网+”的三大价值。“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四大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战略价值,即战略转型升级、理论与实践效率提升、现代化历史进程加快、世界话语权增强。

(一)全面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转型升级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7]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中国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具体化”、体现“中国的特性”。互联网时代,“中国特点”“中国具体”显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找准“中国特点”、中国问题,对准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点,实现比较彻底的、比较全面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战略主要通过党和人民的物质性实践活动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现实的人”来完成。“互联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一方面,直接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技术含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现代转型;另一方面,突破“现实的人”和“虚拟社区居民”、网下物质性生产实践活动和网上抽象性技术革新活动的天然界限,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视野和功能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技术升级。

(二)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效率

效率提升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优势。一是传播效率提升。马克思主义通过互联网传播必将影响深远、范围变广,拓展传播广度、增加传播深度、扩大传播主体、延伸传播路径。二是运用、转化和创新效率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党和人民的思想困惑,指导党和人民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层面,主要是立足中国客观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确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互联网便于人民群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便于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问题解答方案,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节奏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

理论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江泽民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8]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必须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既需要历史文化厚度,又需要民族创新精神。实质上,没有人民广泛参与、没有实现全社会动员,不可能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论现代化,就算某个领域、某个阶段实现所谓的理论现代化,那也是不彻底的、难以可持续发展的。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1]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结合,运用互联网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必将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和指导工作,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最全面、最广泛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全面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话语权

理论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之一,而互联网是构建和实现国家理论话语权的主渠道,网络则必然成为话语博弈的主阵地。世界各国和人民联通无阻、快速互通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鲜明特征。互联网时代,仅仅掌握国内理论话语权,难以保障理论话语权,且随时面临话语权消解和重构的威胁与挑战。因而,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必然是国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的辩证统一。同时,树立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和基本目标。基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捍卫和建构互联网空间理论话语权。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互联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的创新形态,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主体基础、价值基础、方法论基础仍未改变,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战略的转型升级,集中体现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维、新特点和新阶段。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互联网+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