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爱萍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中最危急的急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 及时抢救、适当治疗、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尤为重要,其中正确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是疾病康复的保证。 早期康复护理能加速患者康复速度,促进疾病转归[1]。
急性期24 h 内严格卧床休息。 24 h 后未见并发症且病情稳定时, 可坐床边椅。 指导进行腹式呼吸(吸气时隆起腹部尽量下降膈肌, 呼气时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 关节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 协助患者洗漱,进餐,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自理部分的生活活动,以增加自我价值感,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
前3 d 辅助患者完成饮食、更衣等日常生活行为,适当行频次为2 次/d、时间为10 min/次的卧床主动肢体活动。 为使患者配合并高质量完成个体化运动处方,开展早期康复锻炼有益疾病治疗的健康教育活动。
第4~5 天指导卧床上半身活动, 做缓慢深呼吸,频次为2 次/d, 时间为3 min/次; 在医务人员监护下保持20~30 min 的坐位,频次为3 次/d,期间可完成饮食、洗漱、默读图书等力所能及的活动。
第6~7 天可按2 次/d 的频次、10 min/次自由处于坐位并完成床边坐位活动。
第8~10 天可在医护人员监护下做2 次/d、活动时间为5~10 min/次的不要离床太远的走动。
第11~12 天可在室内进行自由活动,其频次和活动时间分别为2 次/d 和20 min/次。
第13~14 天可在医务人员监护下进行室外活动。
坐位是重要的康复起始点, 应该从第1 天就开始。 开始时抬高床头并垫适当厚度的枕头或被褥于背后,逐步过渡到无依托独立坐位。 有依托下坐位的能量消耗与卧位相同。
为在疲劳或感到不适时能及时上床休息,应从床边站立起始, 克服体位性低血压且能独立站立后,开始做活动强度为1.5~2.0 mets 的床边步行。 避免高强度运动,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发生意外。
大便应保持通畅,出现便秘应使用通便剂;患者腹泻时也应密切观察,避免过多肠道活动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律失常。 应将简易坐便器置床边,提倡坐位大便,忌蹲位或过分用力大便。 因为卧位大便臀部位置提高,体位重力、回心血量和心脏负荷增加,能量消耗相应得到提高。
患者可缓慢上下楼。 因为上楼速度决定了运动负荷的高低,上楼速度必须保持缓慢,保证不发生任何心肌梗死相关症状,每上一个台阶可稍事休息。 下楼时对运动负荷的影响不大。
可行室内外散步、医疗体操、静功为主的气功、园艺活动等轻微体力活动的娱乐,但避免气喘和疲劳。
通过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保持稳定情绪,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进行主动积极的身体或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增强身体耐力,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康复训练未见不良反应,心率增加值低于10 次/min,次日可循序渐进至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中,如心率增加值维持在20 次/min 左右,应继续同一级别的运动方案; 如心率增加值在20 次/min 以上或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应退回前一级别的康复训练方案,或视具体情况暂停康复训练计划。 要在医务人员或行动计划下开始新活动,以保证运动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康复训练造成心前区不适、气短或心悸;休息时心率+20 次;康复训练使心率观测值超过110 次/min,出现脑缺血症状; 康复训练后SBP 下降>10 mmHg 或上 升≥20 ~40 mmHg,BP >180/105 mmHg 或<100/60 mmHg;ECG 检查ST 段缺血型下降>0.1mV,上升≥0.2 mV,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明显疲劳(RPE≥14 级)。
张瑶[2]选取并根据简单随机法将4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值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常规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可进一步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马海燕等[3]按照就诊单双号将治疗方案相同的8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表明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安晶晶[4]选取并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将110 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日常常规性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血糖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且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其自身血糖各项指标,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心脏储备能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Meta 分析结果显示[6],试验组患者穿刺点出血、腰背酸痛和烦躁焦虑发生率明显降低,MAP 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心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基础上减少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王晓婧[7]选取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8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GSES 评分、Barthel 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上述观测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提高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童立君[8]选取并随机将12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结果表明护理后两组GSES 评分均高于该组护理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护 理 后 观 察 组WHOQOL-BREF 评 分 和Barthel 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死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于思捷[9]随机将114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AQ 评分明显更高SDS 评分明显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和心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聂玉兰[10]选取并按随机抽签法将68 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情况和ADL 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指标会得到明显好转,预后情况较好,值得应用。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的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得到有效实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和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