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研究

2020-02-25 15:59:30李大鹏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王 军,李大鹏

(长春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一、高校导师制的源起与演变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发挥了相对重要的作用。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知名学者威廉·威科姆就提出了导师制的理念,并在当时的牛津大学新学院进行了尝试和初期实践。当时的导师是由家长选择产生的,并且是由家长出资赞助的。另外,这一阶段的导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纪律与生活习惯,涉及学术领域的职责较少。

在经历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之后,17世纪的英国知名高等院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将导师制的概念进行了深化研究,并推广运用到了研究生人才培养阶段。1634年,牛津大学颁布了新的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配备导师;聘任导师需由院长或大学校长批准[1]。”随后不久,导师制成为了以学院为单位的制度体系,摆脱了初期的家长与导师间的直接联系。同时,由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该阶段的导师制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这一时期的导师开始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指导,所涉及学科多数与宗教相关。

到了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与宗教间的联系不断被弱化,牛津大学等高等院校也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两次工业革命也为英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地方各城市的经济状况稳步发展。高等院校也经历了一番变革,并转而开始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领域精英型人才。也是在这一时期,导师的工作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初始的生活关怀、纪律监管和宗教学科指导演变到与现代学科的紧密联系,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学科的特点,具备了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针对性较强,多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2]。

步入20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牛津大学导师制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可以说,自从诞生伊始,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状态的。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教育部曾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指导性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3]。

当前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等院校在数量上并不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国内外教科研领域,有关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推广和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 认识不够全面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步入2010年代以来,第一批九零后踏上高校讲台,第一批零零后走进象牙塔。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学生都有些不知所措,未来是无限可能的,也是充满了挑战的。与此同时,很多根植于国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依然对教学活动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伴随着导师制的序幕拉开,很多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在很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更多的是学分制改革的配套措施[4]。很多高校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够准确,虽然开始尝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在实践之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往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导师制的实践和推广效果差强人意。

(二) 制度不够健全

现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中,有很多高校沿用的是研究生导师制的管理模式。这些院校的本科生导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往往待学生升入高年级后给予学生学术和专业领域的引导和规范,却忽略了本科阶段学生的需求,弱化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与情感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的关注。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与学生间的分组与选择机制也不够人性化。很多时候导师只是将指导任务作为一项重复的周期性任务,无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习惯于谆谆教诲,学生大多习惯于洗耳恭听[5]。这种情况下,导师制的存在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多元化的个性发展。这些制度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

(三) 评价不够科学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驾护航。需要认识到的是,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并没有在国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全面的开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不仅学位授予级别不同,发展特色也是迥异。加之本科生导师制的普遍性研究不多,没人知道导师们使用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方法,或是否坚持同样的标准[6]。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制约着高校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的形成。一方面,学校或学院层面缺少对导师指导工作的考核和量化标准,加之教师教科研任务较重,职称晋升压力较大等因素,导致导师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本科阶段的课业压力较为繁重,学生对时间的管理和分配不够高效,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配合程度。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也导致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没能落到实处,雷声大雨点小,甚至难以为继,虎头蛇尾。

三、本科生导师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期,众多高校也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在诸多专家和学者的理论指导下,以及高校间的密切合作下,本科生导师制一定能够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助力,并能够与人才培养模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想要实现本科生导师制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高等院校可从以下结构方面入手。

(一) 学生分组差异化

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在不同学习年级和学习阶段实施不同的分组标准,实行差异化指导和扶持帮助计划。很多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过分注重实践技能训练以及理论知识累积等办学短期效益,导师制的实行流于表面,这样很难催生出导师制教学所推崇的平等交流和对知识、真理的自由探索[7]。应确保在任何阶段执行过程中都应确保因材施教,灵活分组,确保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新生入学后完成导师介绍和分组选择工作,确保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建议。伴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在本科二年级时尝试调整导师分组,确保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为高年级的学习和实践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科三年级时,应进一步完善分组,并且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和导师共同完成科研课题或课程实践任务,并为专业实习实训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做好准备。针对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在实践方面,应督促学生完成专业实习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在理论方面,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 导师工作团队化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师的差异化发展,且高校教师的定位不是全能型人才。在同一院系,教师的年龄资历、专业方向、就读院校、研究专长与生活经历往往不尽相同。与此同时,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也有着五花八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将本科生导师按照不同标准和条件分成不同的梯队,确保每一位导师能够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将自身的专长和优势传授给组内学生,势必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导师制的有效开展。

本科生导师团队的组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建立一支完善的导师团队[8]。在此基础上,强化导师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在生活和学业层面给予学生全面的的指导和帮助。

(三) 管理措施规范化

科学、人性的管理措施是导师制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开展需要有效的保障措施作为后盾,由上而下,逐层推进,逐步推广。首先,高校应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9]。将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师考评和绩效之中,并确保导师能够保留指导记录,定期总结和反馈工作中的不足。其次,应明确导师与学生在不同指导阶段的职责和义务,制定相应的师生互评机制,并确保师生间实现周期性的有效沟通。此外,应注重导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促进导师制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梯队建设过程当中,应切实强化本科生导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并保持导师队伍与时俱进,适应学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特征。

四、结 语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既富有强大的实践价值,也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单纯地用静态的观点看待本科生导师制,并希冀拿来提升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刻舟求剑”[10]。为了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高校应加大投入,积极促进教师的师道自觉意识提升和专业水平提升,为制度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同时,在导师制实施中期,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制度的推广保驾护航。在每一轮导师制实施后,高校应积极反思并适当调整,确保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