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刍议

2020-02-25 15:59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考核改革

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教育的任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怎样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不断追求的目标。而考核评价作为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和“学”的指挥棒,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也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一直在持续开展,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不仅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难以实现,思政课改革的纵深发展也将出现瓶颈。

(一) 考核评价体系必须适应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的需要

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教育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在知识传授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去武装学生的头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关注教学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是否符合预期;在考核评价中也应重点考察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是否真正接受并掌握了相关理论,且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正确运用该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

而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方式却与其他学科基本一致,设置比较低的平时成绩(约30%),以期末考试为主,且期末考试试卷主要由客观题构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这种主观题虽然也会出现在试卷上,但所占分值一般不会太多,而且由于思政课教师批卷的压力比较大,仅有的主观题在答案设置上也不会完全发散,而是必须围绕教材中的某一理论展开论述,即题目是主观题但答案偏客观。“这种考核方式实际上只能检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把握情况,对于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状况无法把握,以至于实践中经常出现“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的现象”[2],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缺乏平时考核,只在期末考核,即使教师通过期末考试发现了学生对某一理论的理解或掌握有偏差、学生思想状态没有达到预设目标,也没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再重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这种形式的考试只是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法对教师的“教”起到“方向盘”和“指挥棒”的作用。

传统思政课考核方式的弊端近些年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一些学校,比如笔者所在的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三年一直在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尝试,但很多学者们的文章(孙武安等:《弹性考核: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育人》、闫成俭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改革探析》、黄国庆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改革探析》等)也反映出不少高校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依然很传统,难以很好的适应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

(二) 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满足思政课其他方面改革的需要

随着思政课改革的持续推进,思政课的方方面面相对于传统课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9年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又再次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3]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做了很大努力,实践教学、翻转课堂、师生共上一堂课、讨论课、慕课、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各种教学平台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都进入了思政课课堂。这些改革使思政课堂更加活泼生动,也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与传统课堂相比,这些改革举措也对考核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无论是慕课、翻转课堂、自学自讲、读书与讨论课等,都是分阶段完成的,比如翻转课堂,每次翻转需要学生课下学习视频教学内容,分组进行谈论和观点梳理,在课堂上分享,同时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辅导解答。每次翻转结束后,每个学生在线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组内讨论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人分享和交流的能力、对问题的思考和认知,需要及时进行总结、考核和反馈,这既是对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对下一个阶段活动的引导,教师和学生参照考核结果才能对下一个环节进行针对性调整。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传统的学期末一次性考核显然是不合适也是不现实的。

其次,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不再像以前沉默的坐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输出,而是从学期初到学期末都在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学生每一步的参与都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教师固然会在引导、“兴趣”、“能力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但天然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成绩,如果成绩评定不能及时跟上,学生的付出没能得到有效认定,学生是很难始终如一的持续参与的。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认真投入,这些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也无法入脑入心。所以,在需要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对教学进行参与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学生的全程参与情况都要给予精准认定,否则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思政课改革向纵深方面持续推进。

二、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举措

(一) 健全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地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其中,“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形成等过程性因素”[4]。相对于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需要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理论的运用、思想与政治素质状况的思政课显然更适合采用过程性考核。而且,过程性考核也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使其可以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改善教学效果。

在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的状态、平时测验的成绩、阅读参考书目、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的情况、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课内外实践的情况等等都会成为考核的内容。出勤情况、上课状态(是否听课、与教师互动、主动发言等)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讨论和测验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动态,课下的持续学习以及教师不在现场的小组实践作业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认可、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准确的理解理论与运用理论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信息的及时掌握和整理反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引导意义。对学生而言,只有考核全面而细致,才能引导他们认真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更“注重日常的思政课学习及知识积累,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不是寄希望于期末考试前努力背过教材上的知识点。而且只有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量化,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内部“多劳多得”,精准打分,则有效避免了“一人干活,多人蹭车”的现象,真正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不仅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锻炼,也能在结束后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6]。

(二) 将移动互联技术引入思政课考核评价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随时在食堂、路上、教室、寝室刷手机是他们的常态,移动互联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影响。但以前的学者,关注的多为移动互联技术对大学生学习尤其是思政课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人做了调查,大约有65%的学生会在课堂上玩手机,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玩手机的更是高达80%[7]。因此,有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8]这个结论反映了一部分实际情况,但另一方面,技术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关键在于使用的人以及使用的方法。而且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是势不可挡,所谓“堵”不如“疏”,与其研究怎么样让学生摆脱手机,不如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手机为大学生学习、尤其是思政课学习服务[9]。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基本都能熟练使用移动互联技术,且难以摆脱手机,将移动互联技术引入思政课堂,尤其是引入思政课考核环节,才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现实意义,能让教育者和大学生实现“双赢”。

如前所述,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考核需要考核的内容庞杂而琐碎,且有“精准”的需求;思政课又是大课堂,每位教师平均每学期要负责300~5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如果仅靠教师自己,不仅考核难以完成,出错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此,为了使考核清晰准确,我们有必要引进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学平台,比如对分易、蓝墨云课堂、专门针对思政课开发的中成智慧课堂、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自带海量资料的学习通等等。在这些教学平台的帮助下,过程性考核可以轻松实现。比如统计出勤情况,教师如果用传统方法点名,150人的课堂大约需要十分钟,而在学习通里,仅需1分钟或者几十秒就可以完成。大课堂的讨论不能全员参与一直是思政课一个很大的缺憾,因为教师需要通过讨论来确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没有偏差,或者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但传统课堂受限于学时,每次只能几位同学能参与,而这几位同学的表现是否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水平亦不得而知。但是利用中成等教学平台,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他们的观点会按照发送的先后顺序呈现的大屏幕上,师生都可以看到。教师掌握了每位学生的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教学,并且可以根据回答的精彩程度给出考核成绩。而且,如果学生的答案是复制粘贴来的,系统还会给予提示,杜绝了学生抄袭的可能,也使讨论成绩的评定相对更公平公正。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使用“抢答”功能,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课后的自主学习,这些教学平台在统计学习时长等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使用这些教学平台进行的期末考试“作为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考核方式,本身能够更好满足考察学生对某一门思政课内容和重要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需要,便于引导大学生首先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而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解决问题”[10]。

此外,从学生心理上来看,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学生,更容易且乐于接受用手机进行各种考核、互动、收发作业等,在他们看来这代表着快捷、高效、方便与相对公平。

三、结 语

考核评价担负着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质量认定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总体的改革创新起着制约或促进的作用。因此,对思政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创新的研究,既是思政课全方位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的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广大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健全过程性考核,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和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对思政课真心喜爱、终生受益;另一方面,要继续将新媒体新技术引入考核体系之中,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既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又改善教学评价的精准性、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性与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回归课堂。笔者所在的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考核评价中先后引进了中成智慧课堂和学习通,不仅使过程性考核进一步完善,也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思政考核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改革备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