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

2020-02-25 15:59:30刘嘉任蔡立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化工学院吉林中华

刘嘉任,蔡立峰

(吉林化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激荡与沉淀,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按照“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1]这三个对“文化”层次的划分,毋庸置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提供了“表层”的物质形态和“中层”的精神文化,同时也提供了“深层”的思想价值观念。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呢?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对该校的相关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具有相同教育管理背景的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笔者曾在撰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中谈到:大学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2]。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 涵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关于“富强”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思想印记。《管子》的“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提出了富民强国的理念[3],杜甫的诗歌《忆昔》通过追忆往昔,对国家的富庶提出了美好的愿景。中国古代“民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提出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的关系,与“民主”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本质区别,但“民本”思想促进了社会稳定,改善了人民生活,其发挥的作用还是与现代民主的要求和实践是相契合的。对于“文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更为此价值目标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底蕴。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和合精神”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为“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思想支撑。

(二) 涵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针对“自由”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回顾庄子的《月去箧》,其中“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精神实质就是“保持个性的独立与自由,不受他人的束缚与禁锢”[4];《逍遥游》更是体现了庄子对任意自然、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表达了对财富分配的平等追求;“有教无类”更多强调了受教育要不分贵贱,都要被平等地对待;墨家墨子的“兼爱”思想也包含着平等的意识,提出了君臣、父子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友爱,这些为“平等”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思想源泉[5]。针对“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不仅强调了治国要做到执法公正,不徇私情,更是强调了要以法治国。法家思想为“平等”“法治”的价值取向都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三) 涵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回顾历史,无论是愤而投江的屈原、感时忧国的杜甫,还是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都是我国古代爱国人士的杰出代表。这一代代仁人志士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涵养“爱国”这一个人价值准则的基础。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王安石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我国古代诗人对“敬业”精神的表达。而“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人背信则名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反映出“诚信”对我国古代先人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更是“友善”这一个人价值准则的重要思想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因子,从中国古代思想典籍、诗词歌赋、历史传记中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其思想源泉[6]。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育人内涵是同质的,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大学生提供博大丰厚的文化土壤,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物化,或是学习传统风俗等表层的文化形态,而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层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内涵去引导学生[7]。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吉林化工学院尝试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结合的方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

(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一是增设人文类相关课程。学校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中国文化纲要、文学名著赏析等人文选修课,并以学生个人发展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开设多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课程。校团委美育教研室还开设了中国古典音乐、软笔书法等网上兴趣班。

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理,让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对接融合[8]。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引入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介绍,以此来引导学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教学课堂上,教师介绍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道德规范教学中,教师引入了孝老爱亲、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学校在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效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双向提升。例如,机电工程学院的《工程制图》课程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重点讲授与专业相关的零件图与装配图,但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了《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通过在课堂上适宜地引入这样一部中国古代制图经典书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工程制图》课程又根据课程内容引入“榫卯结构”和“牟合方盖”等古代经典结构,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通过课堂内容的引入,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吉林化工学院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成立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在现有的太极拳、太极剑、养生导引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中华射艺课,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将中华武术所提倡的自强不息、以礼待人的精神和自我完善、精益求精的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9]。

(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方案,丰富传承载体。吉林化工学院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了《吉林化工学院“十三五”时期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其中明确提出了大学文化建设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吉林化工学院重视校园社团组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成立了文化交流协会、书画协会、汉韵古风汉服社、武术竞技协会等多个传统文化类社团,前后开展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文体活动,如“书挺中华骨,墨染中华魂”书法大赛、京剧演出、“汉服出行日”活动、舞龙舞狮比赛、太极拳大赛、儒学家讲座等。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校院两级及社团下的新媒体平台陆续搭建,并相继推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精品栏目,如“每周廉语”“国学经典”等。吉林化工学院加强对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成立新媒体联盟组织,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统筹规划下构建宣传合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矩阵效应。通过文化载体的搭建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提升大学生精神素养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教育功能。吉林化工学院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我们的节日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底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而不再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产生追捧。同时,吉林化工学院充分挖掘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教育功能。例如,学校利用清明节举行祭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吉林市劳工纪念馆,赴通化靖宇重走抗联路,参观杨靖宇烈士陵园及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重阳节期间,通过线上推文“陪伴父母是最长情的告白”及线下“写家书”活动,教育学生要孝老爱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大力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逐渐形成的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积淀、轨迹与传承,那么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是所在特定区域的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乃至价值观的集中反映[10]。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地域文化也是高校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不断挖掘优秀的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将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优秀地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传播与弘扬,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吉林化工学院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市原名“船厂”,在历史上曾是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清朝时在吉林建城,设立将军衙门,改名为“吉林乌拉”,是清政府统治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领域的军事重镇,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因此吉林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当中的萨满文化。吉林化工学院曾多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聚焦地方特色文化、关注乡邦历史传承、以地方文化活跃校园文化”为题,组织学生对吉林市乌拉街古镇、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满族民俗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调研。学生通过探访历史古迹旧址、查阅文献资料、图片影像等,进一步了解满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遗存等。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还亲手制作了《吉林满族历史文化图片展》并展出,进一步在校园里传播和弘扬了优秀地域文化,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11]。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大学生提供博大丰厚的文化土壤,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结合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精神素养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化工学院吉林中华
使固态化学反应100%完成的方法
13.吉林卷
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学习中心列表
【链接】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学习中心(第四批)名单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4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