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钦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长乐 350202)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问题意识,指出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需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以利于解决关键问题,着力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这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忽略其问题而盲目进行教学,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过程中,授课内容过于枯燥、抽象,忽略学生个人的实际思想状况和心理的需求,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现实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问题意识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要素,如果在课堂中一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惑,围绕问题开展自主讨论,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把传统的“个人独白式”理论教学转化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中出现的疑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理论的实际价值,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就要明白“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于“立什么样的德”的问题,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给指出明确的方向,而对于“树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适应中国创新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的是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是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所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呢?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封闭状态,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出发去构建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问题意识”作为前提,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一步步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面对现实实际,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不盲从,积极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把问题意识作为切入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它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他们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想要学生彻底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以理服人是关键,因此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拓展、提高个人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注重有关学科前沿理论的跟踪学习,关注各种时事发展动态,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树立问题意识,仔细思考学生的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在不断质疑和思考中,对思政课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教师接受新思想,拓宽理论视野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逐步形成更加开放的教学思维模式,这对于创新教学内容、改善单一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现代教学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顺利开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随着国家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不断深入,各高校也开始逐步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相关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在现实的实践中,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没有发挥问题意识的作用,问题意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仍未受到重视。
1.教学主体“失语”现象严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仍然是大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灌输较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状态。事实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针对教师授课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不善于提问,或者针对学习的内容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质疑、反思的能力缺失,甚至没有疑问,从而造成课堂严重的“失语”现象。
2.教学内容僵化,与实际相脱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将抽象性的理论教给学生,教学的内容只是局限在教学课本,没有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相联系,更没有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去分析解决问题,使本身就抽象的理论更加抽象,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教学内容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3.传统教学方式的滞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其局限性。由于授课方式的单向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互动,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弱。同时,由于此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无法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现代社会中的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延续以前“教师主体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看做是知识接受的容器,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认为学生只需要一味地接受所教授的内容,将现成的知识进行记忆背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压制了学生自身的独立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现代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一样,考核的机制主要以考试作为考核的标准,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通常都是考什么,就背什么,在背诵的过程中很少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和学生都只是注重考试结果,因此学生只需思考如何记住多种多样的“标准答案”,并没有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考核方式的局限性、考核内容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考核的评价体系单一,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有限也是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师问题意识的强弱,会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问题意识,不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将社会现实问题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相联系、教学过程中难以说服学生,降低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也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自身问题意识的缺失,对学生问题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在现实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提出的问题也仅仅是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找出答案进行回答,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未能使学生真正了解书本上的内容,问题意识未能起到它实质性的作用,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教师个人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视逐步加深,人们逐步意识到问题意识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范式,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此范式的价值?这是思政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章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了“问题意识”。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决定组织学生参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数字福建”为背景建设起来的长乐东湖数字小镇为现场教学点,向学生布置了两道思考题,即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关系是什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现场教学,参观了数字小镇规划馆、360国家网络安全示范基地、智慧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通过现场教学和对问题的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获批为2018年福建省“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在运行过程中虽然涉及很多复杂的环节,但就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着重进行研究,有利于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地发展和推广,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是指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层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理念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超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传统经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科学的教学理念为理论课教学指明方向,对其教学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就异常重要”[5],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缺乏科学的认识,思政课的教师认为灌输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而这里的“灌输”并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那样将书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地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理论教育和学习的方法论要求。因此要真正掌握并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就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从学生出发。一方面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另外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采用多样的方式去启发引导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天然的好奇心,通过启发学生,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要素,从整体上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保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把握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何更好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通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来实现,其中问题意识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从问题意识的视角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是要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问题体系,理论上来说,就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现实问题和书本内容中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结合。
首先,实现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有机连接。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学生的困惑,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授课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质疑。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筛选后再将其融入于教材内容中,因为根据教育部的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学生却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本教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课堂的教学,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选择。将那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并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筛选出来,更好地实现老师、学生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将教师和学生普遍所关注的问题融入教学课堂中,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学问题体系,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则是实现现实问题和书本内容的合理结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生机活力,坚持将教材为依据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并将现实问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问题体系中,融入教学实践中,是教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融入其教学课程实践中,将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避免教学内容的僵化,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只有将理论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采用灵活的方式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效处理好教材的统一性与对象的多样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众所周知,内容和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任何事物既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两者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正确处理好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的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以传统的“灌入式”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如果单单由授课教师一人来完成教学,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态度消极。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是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的主要方式之一。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开放性的特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提高教学实践的实效性。
1.营造问题情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堂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那就需要提出一些具有价值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精心筛选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将一些问题情境作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结合课堂上新学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分析、解决,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实施。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寻根究底的思维。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组织者,在引导学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质疑,还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质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于教师根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疑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要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要对学生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而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不是单纯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从知识获取方式上传授给学生的是比答案本身更多的知识,这样才更具有教育和启迪的意义。
3.结合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根据一些调查表明,人们接受图像、音频信息的能力要比单纯的文字更快。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营造更加科学的教育网络氛围,将一些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文化作品中,结合互联网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6]。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要以新时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导向,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问题意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让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推陈出新,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完成其历史使命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