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0-02-25 14:34李玉华吉庆波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李玉华,吉庆波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2.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课堂是教书和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语出同义,是个新名词,却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14年,上海高校就开始尝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高校就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课程思政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写入文件,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时间,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全课程育人关节点,是打通三全育人通路的一把钥匙。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有效方法,推进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对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循课程思政之道

道为纲,术为目。以道驭术,方能纲举目张。作为最高境界的道,代表着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思路和目标。深谙课程思政之道,方能方向正确、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一)要立足课程这个舞台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舞台,是课程思政存在的前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开展课程思政,要发挥好课堂这个主渠道的作用。一直以来,主渠道的表述仅仅是指思政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把主渠道由思政课堂扩展为包括其他课程在内的整个课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关键课程”。这样看来,从育人角度,所有课程的重要性都得到了提高。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之外的东西,而是蕴含在专业课程之内的,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就是让教师立足专业课程,既传播知识又传授做人的道理。课程思政的舞台就在课程,因此,课程思政不能离开课程,不能离开专业教学,去另搞一套。

(二)要着眼培育时代新人这一目标

这里探讨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进而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的一致性,都是在育人,即培育时代新人。具体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仅靠智育,不足以使人成为人。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4]课程思政建设也是这样,高校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三)要坚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原则

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是基于二者培育时代新人这个目标的一致性的。因为目标一致,所以才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不但要在育人方向上与思政课同向,而且还要在步伐上与思政课同行,步调一致。就是说,课程思政一定要跟上思政课程的脚步。从方法论上讲,课程思政解决的是思政工作贯通性的问题。它是打通“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课程是主阵地,它连接人员、连接过程、连接方位,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打通了所有课程,突破了思政课“孤岛”现象,实现学科间、课堂间、教师间、部门间的联动,实现了全课程育人。同时,在“十育人”体系中,只有主阵地实现了全课程育人,才能以主阵地带动其他阵地。这是同向同行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二、完善课程思政之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之法,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有序推进,有效运行。

(一)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规划,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党委部门、行政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学生管理部门等各个部门,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部门相互贯通的育人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成立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在二级单位层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围绕课程思政要求,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与督导制度

一是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测评指标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建立动态化、常态化评价模式,定期对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正,督促落实。二是建立督导推动机制。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责任分工,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高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部署、督导、考核等内容的组织推动机制。建立校院两级定期研究落实制度,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听取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落实中的重要问题。建立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督导制度,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应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协调沟通,强化定向精准督导,提出思路办法和工作要求,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健全资源向课程思政聚集的保障机制

健全保障机制,整合高校资源,促进资源向课程思政聚集。教育部应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中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在入选课程的认定上,把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必要条件。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加大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的比例,在经费支持上给予倾斜。要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以项目化的形式,对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给予经费支持,用于培训、比赛及项目建设,同时,要定期组织考核验收,实施动态管理,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的学院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成效不明显或者进展缓慢的学院和课程,在经费上进行削减甚至收回。二级院系也应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三、探索课程思政之术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不好,内容建设很重要,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不容忽视,就要深谙课程思政之术,在内容、组织和方法上求创新,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内容上讲求一个“融”字,让专业课程教学有灵魂

课程思政的“融”之术,就是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盐一样慢慢渗透到水中去那样滋润学生心灵。要依托本学科,构建体现本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6]要针对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三类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内容。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综合素养课程,要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要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自然科学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其中,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挖掘蕴含其中的科技伦理、工匠精神和探求真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的大国“三农”情怀;医学类专业课程要讲授医德医风,尤其要将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融入课程,感染学生,增强使命感。

(二)组织上抓住一个“引”字,让课程思政教学有广度

就是要掌握“引”字诀,建设示范课程,以点代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遴选课程思政专业带头人,以专业带头人带动其他教师。通过各教学单位推荐、教务部门选拔,遴选并重点培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以专业带头人为牵动,带动其他专任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建设上来。二是遴选示范课程,以典型课程示范引领其他课程。遴选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将“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或省重点学科所在专业列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逐步扩大示范专业建设范围。以示范课程引领其他课程,分批次推进,最终实现专业课程全覆盖,达到全课程育人的建设目标。

(三)方法上抓住一个“隐”字,让课程思政教学有温度

与思政课程的“显”不同,课程思政要注重抓住一个“隐”字,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潜隐的形式,将思政元素自然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通过思政元素的渗透,也让学生印证思政课所学习内容与专业课教师所传授的价值观念等思政元素的内在一致性,加深认识,在巩固思政课“显性教育”成效的同时,使学生更加坚定信念。“隐”字经其实就是“活”字经,探索适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思政教学活起来。设立课程思政教改立项,支持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富有课程思政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打造若干教法品牌,在高校推广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教学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灵魂的温度。

四、建强课程思政之器

登高方能望远,器利方能成事。课程思政能否有序推进,离不开课程思政之器,要抓好教材建设,建强教师队伍,打造教学平台,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步履坚实。

(一)打造特色课程思政教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具体依据。有了教材,课程思政教学就有了载体,有了针对性。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要实现课程的全覆盖,高校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的全覆盖。在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要增大课程思政教材的比例。高校要立足本学科、本专业,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编写针对性强、富有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教材。要深度挖掘专业领域内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材。要发动相关学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教材编写工作当中。要对教材编写投入专项经费。通过采取项目化管理、集体攻关等形式,编制出既符合育人目标和要求,又体现本校、本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教材。

(二)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好与坏,关键在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熟练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为此,要定期开展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岗前和岗中培训。通过集体备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沙龙、座谈会等形式,就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广泛交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使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三)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开始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转变。全网络时代,要充分发掘网络的无限可能性,加大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掌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综合运用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课程思政类的在线开放课程。综合运用雨课堂等新型智慧教学平台、腾讯会议等视频会议产品、钉钉等网络沟通工具,以直播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灵活运用微信、QQ等普遍使用的聊天工具,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也可以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辅导。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虚拟教室,进行线上实践教学。

“道”“法”“术”“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件法宝。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用好用活这四件法宝。遵循育人之道,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正确轨道运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之法,方能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之术,方能让隐性教育“活”起来;建强课程思政教学之器,方能以坚实的平台支撑课程思政教学有序有效运转。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任重道远,需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下大力推进。唯如此,全课程育人的目标、“教书育人”这句惯常的口号才能真正落地落实。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