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链接”与“资料袋”的教学开发策略

2020-02-25 12:40郑秀尘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辅助资料

郑秀尘

(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500)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共有46处,将课文与生活、其他文本、其他课程联系了起来。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阅读视野。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越是趋向‘用教材教’,就越需要教材提供大量的资料文。‘用件’,大致有‘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三个品种。”[1]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这些学习资料的潜在价值,更好地辅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以中年段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适时链接,发挥“阅读链接”的时效性

统编教材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在课文后面安排了不同的“阅读链接”或“资料袋”,有助于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果错失时机链接相关的学习资料,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理解程度的需要,适时链接学习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一)课前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的内容五花八门,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视野。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习资料创设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的“资料袋”是有关钱塘江秋潮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并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从钱塘江的位置、地形等进行汇报,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钱塘江的特殊地形让钱塘江涨潮时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可以说,适时在课前导入借助这些学习资料,可以让学生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从而打开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融入,辅助阅读理解

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当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对文本的体会比较粗浅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琥珀》课后的“阅读链接”是有关琥珀形成过程的介绍,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对琥珀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出示课后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并思考:学习资料是如何介绍琥珀形成的过程?资料中的语段在表达上和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后,都能从学习资料中了解到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即树脂—硬树脂—琥珀),并通过与课文6-12段进行比较,发现资料中的语段采用的是平实性说明的表达方法,而课文采用的是文艺性说明的表达方法。可以说,“阅读链接”融入课文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琥珀”的意思,还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从粗浅走向了厚实。

(三)课后深入,引发阅读期待

统编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学习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并通过“阅读链接”和“资料袋”补充相关的学习内容。[2]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链接”或“资料袋”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或相关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北风和太阳》的寓言故事,教学时,在学生理解故事道理后,教师就可以出示课后“阅读链接”,让学生读一读,并思考: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太阳和课文中的陶罐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读后就会发现北风和铁罐两个人都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都认为自己最了不起,不能正视自己和他人,不懂得扬长避短;而太阳和陶罐都比较谦虚。等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可以借此继续启发学生: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课后可以继续阅读《伊索寓言》。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学习资料的引领下带着“想读”“爱读”的积极心态走进了名著,有效地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二、适切链接,把握“阅读链接”的准确性

统编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是文本内容的辅助资料,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但如果不合时宜链接相关的学习资料,就无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化理解、迁移运用,势必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切链接学习资料,提升链接的准确性,让辅助资料的教学价值呈现出最大化。

(一)反复介入,丰富情感体验

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都是编者精心编排的内容,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辅助资料,可以在教学中反复使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反复介入辅助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牛和鹅》的课后链接了李汉荣《牛的写意》片段,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阅读链接”,让学生对牛这种动物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是辅助资料的第一次介入。接着,在教学作者对牛和鹅产生不同态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继续引入“阅读链接”,让学生说说牛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不怕牛的原因,这是辅助资料的第二次介入。最后,在教学作者改变对牛和鹅的态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再次引入“阅读链接”,丰富对牛的情感体验,明白作者改变看法的缘由,这是辅助资料的第三次介入。可以说,这样反复介入学习资料,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使文本和辅助资料紧密结合,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价值。

(二)横向比较,学习表达方法

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或“资料袋”会安排同一类题材的不同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辅助资料与文本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猫》这篇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可爱)写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猫的片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因此,教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及时链接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比较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读完后,就会发现这三篇课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语、态度、样子),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都是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让学生拿课文与“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异同,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更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纵向比较,感受文体特点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不仅会安排同一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还会安排同一话题的不同版本、不同文体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与辅助资料进行纵向比较,迁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文体特点。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剧本《西门豹治邺》,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接着,可以出示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学生读完后,就会发现课后的“阅读链接”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与课文的文体不同,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特点。于是,教师可以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剧本的开头改编课文内容,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这些历史故事的热情,还能使阅读历史人物作品更有深度。

三、适度链接,提升“阅读链接”的针对性

入选统编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教师很容易从课外书籍、互联网上找到许多拓展的学习资料,但如果大量链接这些学习内容,却容易引发喧宾夺主、弄巧成拙,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原点,适度链接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延伸阅读,从一篇走向一本

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或“资料袋”会安排作者的简介及一些作品的主要内容等,这些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延伸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资料袋”将学生的阅读从“一篇”引向“一本”,延展他们的学习宽度,提高阅读素养。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蜜蜂》这篇课文的课后“资料袋”安排了法布尔及《昆虫记》这部作品的简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哪些有关法布尔和昆虫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随后,让学生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蜜蜂有什么特长,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整本书,并制作昆虫卡片(卡片内容包括昆虫的名字、长相、特长等),交流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一种昆虫,并让他们讲述这些昆虫的故事。可以说,“资料袋”如同一个引子,将学生的阅读由“一篇课文”引向“一本书”,为学生更广泛、深入的阅读打开了一扇窗。

(二)拓展理解,从一篇走向一类

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或“资料袋”会安排一篇与课文类型相同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阅读从“一篇”引向“一类”,打开同类文体的阅读大门。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文属于神话故事类课文,课后安排的“阅读链接”是“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还要让他们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随后,教师可以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说说“钻木取火”这个神话故事的神奇体现在哪,并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课后,还可以继续给学生推荐其他一些神话故事类文章,如《牛郎织女》《白蛇传》《七仙女》等,加深对同类作品的理解。可以说,“阅读链接”将学生的阅读从“一篇课文”引向“一类文章”,不仅挖掘了学习的深度,还延展了学习的宽度。

(三)专题研究,从课文走向课程

有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或“资料袋”会拓展介绍与课文相类似的内容,补充相关的学科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3]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让他们在观察、探究、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课后“资料袋”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学习资料比较“图文结合”与“做表格”两种观察记录的异同点;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身边的哪些动物或植物感兴趣,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观察记录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进行仔细观察,研究记录这种动植物;随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情况撰写观察记录或研究报告;最后,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并让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可以说,由一篇文章链接到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从课文走向课程,学习的天地自然更加广阔。[4]

总之,“阅读链接”与“资料袋”作为统编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处处体现着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读懂教材,充分挖掘“阅读链接”与“资料袋”的潜在价值,适时链接、适切链接、适度链接,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辅助资料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易混淆车辅助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