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福清 350300)
阅读教学过程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双向阅读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一是动力系列,起到激发、维持、调节和控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主要心理成分有情绪、意志、注意、兴趣等,即非智力因素;二是掌握系列,起到认识、理解、掌握学习对象的作用,主要心理成分有感知、表象、理解、想象和思维等,即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前者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高效阅读的强大内驱力,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集中的注意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有饱满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等。心情愉快,感知敏锐,阅读效果好;注意力集中,理解力强,识记效率高;意志力强有利于克服阅读过程中的困难。以下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小议如何激活非智力因素,优化阅读教学。
教学实例1:统编版第十册第五课《草船借箭》一文导课
师:同学们,有谁读过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知道“赤壁之战”吗?主要人物有哪些?
生: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师:有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者电影《赤壁》?周瑜设计什么计谋在赤壁打败曹操?谁最有谋略和智慧?
师:现在,老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小片段。(同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就在周瑜设计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之前,发生了一段曲折的故事,叫《草船借箭》,你们想听吗?(生神情激动)
师:群英会使蒋干中计之后,周瑜得知大喜,叫诸葛亮来商议破曹大计……(故事讲到一半,戛然而止)听到这儿,你们一定为诸葛亮担忧吧!欲知后事如何,请打开课文(板书:草船借箭)。
未来是一个日趋多元、纷繁复杂的社会,个人需要不断地阅读和成长,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的纸质阅读方式和纯文本阅读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信息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已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阅读开始。
评点:这堂导课主要用了新旧知识联系法,又兼用悬念法和情景法。学生对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或很熟悉而又平淡无奇的事物,往往会失去求知的欲望。在旧知识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旧知识联系法,即借助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基础和导向。以上这则实例,通过播放音乐烘托气氛,继而让学生边看录像片段边听教师解说,既再现情景,丰富表象,激发情感,又复习旧知。最后,教师简练地总结过渡,话锋一转,引出《草船借箭》。讲《草船借箭》用的是悬念法,随着情节的铺开,讲到故事发展部分,欲擒故纵,戛然而止。这样使课堂平中生奇,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迫不及待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阅读教学的中间阶段,是组织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教者应根据各类课型和课题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步骤,做到环环紧扣,一以贯之,避免平铺直叙,使学生课堂参与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要根据儿童注意的特点,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使学生不断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意志,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例2:节选统编版第一册第六课《画》一文中间片段
1.师引读诗句,生边听边划“山、水、花、鸟”四个字。
2.逐句串讲
①远看山有色
师指挂在黑板上的画,问坐在后排的学生:你们远远地看,“山”有没有颜色?(可以看清楚山的颜色)
②近听水无声
师请坐在前排的学生上台将耳朵贴近画面,问:你们是否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听不到)
③春去花还在
师:现在是春天吗?(春天快要过去啦)请再仔细看一看图,发现了什么?(鲜花还在盛开呢)
④人来鸟不惊
师放录音,鸟叫的声音。师做赶鸟状,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怎么赶不走呀?”(因为这是画)
3.齐读,伴配音朗读。
1.教师将一张直幅宣纸挂在黑板上,请班上的小画家现场作一幅山水花鸟图。(生读诗,小画家作画,逐句读,逐步绘,诗完画就)
2.放音乐,全班学生动手画一幅山水花鸟的简笔画。
3.交流欣赏,教师小结。
4.课堂练习,配乐朗读。
评点:一堂设计得精巧有序的阅读课,并非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亢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这个教学实例遵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将朗读、讲解、作画、听音乐、赏画和练习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独立作画、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学生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学习的过程。朗读时,形式多样而又恰到好处,尤其读诗时伴随音乐想象画面,听诗时品画,使学生受到音韵美、意境美的陶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知觉的目的性。赏画时,通过讨论、总结,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交谈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在临近下课时,由于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进行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由此观之,在阅读教学的中间阶段,教者要采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结尾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转换过程。文章有“凤头豹尾”之说,结课也应当如撞洪钟,清音不绝。精彩的结课或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或指明方向,开拓眼界;或水到渠成,止于当止,但趣意犹存……总之,结课的妙处在于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求知欲,变积极情绪为学习新课的动力。
教学实例3:统编版第九册第十五课《太阳》一文结课
师出示“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一句,齐读之后,让学生提出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会出现某一种情况的设想。然后,师不时通过回扣追问,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生读读议议,展开讨论)
师围绕《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再作启发:要是当时后羿把十个太阳都射下来,那么,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请围绕环保主题,以《假如没有太阳》写一篇短文。
评点:以上这则结课实例,既采用了回应法,又运用假想法。从结构上讲,这堂课以神话为开端,又以神话作结,首尾呼应,回味无穷,达到完整、圆满的效果。从局部而言,教者紧紧围绕全文的总结句,一方面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假想和推断,意在启发表象、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集中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定向引导,按“由结论反顾全文,从全文撷取旨意”的思路,启发点拨,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之后,又引导学生将思维回归到神话故事这一基点上来,通过遐想,把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融入其中,为后面的习作做好心理准备。这样的结尾,结中不结,有尾不终,使学生在回环往复之中体味到“言虽尽而意无”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