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溢群,庚建凤
1.香港浸会大学,香港999077;2.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266071
如何更好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深远。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2]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创新课堂教学[3];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思政课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从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思政课和党的领导方面提出意见,[4]彰显出一条清晰的逻辑,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因此,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作用成为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用“八个相统一”指明方向,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课堂面向学生讲授思政课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为基础,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要求,以“八个相统一”为方向和原则,探究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迪。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形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5]新时代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思想品德上的期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时代要求,对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上,根据社会期待和时代要求,在与学生共同参与、一同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提出了现实要求。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之前,会有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也就是在教师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品德认识为起点,经过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信念的环节,实现品德行为的内在过程,这种内在的知、情、意、信、行的矛盾运动,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表现。因此,思政课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作用,就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细。根据陈万柏和张耀灿[5]的观点,这个过程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三个要素,同时要考虑教育环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带来的影响。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细,首先需要从每个要素着手,管窥思政课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主体指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传授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5]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教育主体就是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打磨课堂教学,将最难讲的课上得最精彩,收获了同学们的掌声,完成了思政课的要义;他们课下与学生成为朋友,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光和热;他们不断交流学习,成立名师工作室,引航思政发展。当然,也有与之相反的例子,疏于备课,得过且过,不愿思考怎样改进教学;或者备课时自己理解得透彻明白,但讲授时“倒不出来”,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或者轻于表面,讲授内容的美未展现出来,使思政课自然而然成了“水课”。
教育客体指受教育者,思政活动的依托者,思政效果的直接体现者,有主观能动性,有主体作用,自身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与教育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学生是思政课的教育客体,有时发挥主体作用,便是教育主体,表现了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双主体特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的双向互动规律。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之时,是学生内在思想由知到行之际。全国各地、各层次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情况也不同。他们有的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探究问题,树立了榜样,得到了漂亮分数,更重要的是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思想道德规范的养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但有的情况却很糟糕,迫于考试压力,对课程产生厌恶;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愿或胆怯参与课堂,只想听、读,不想说、写;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思政课建设,鼓舞教师,积极作为,但学生不一定积极,“坐后排”现象、“低头族”群体屡见不鲜;已经养成不听课习惯,上课自学其他课程,甚至不带课本也大有人在。
教育介体指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和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如教育目的和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5]思政课的目的和内容,即前文所述的社会期望的思想品德要求,归根结底就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3],对各学段思政课内容建设提出了系统性要求。随着课堂教学技术的升级,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用起来,专题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雨课堂、慕课等新而别致,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触手可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有些情况不容忽视,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了距离感,学生不易接受,不易理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内容“倒挂”,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重视品德教育;各学段衔接欠佳,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简单重复;因升学原因,思政课变成了“背诵课”,学生变成了“朗读者”;与其他学科不同,思政课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力量的传播,用简单的课堂讲授——刷题的思路学习,效果显然脆弱可击;五花八门的手段运用,或者为了博得学生对课的好感,淡化课程内容,最后成了变味的、不是思政课的课堂;面对面授课的抬头率都是问题,屏幕外的认真态度难以确保。
教育环体指教育环境。教育介体联结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三者构成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系统的运行始终处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受其影响。[5]有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组织的影响,也有来自同学、朋友等个人或群体的影响。社会环境尽管复杂多变,但总体上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有些时候,积极影响虽有非实,消极影响潜形匿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迅速,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冲击,不良风气凭借信息的飞速传输迅速蔓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动摇,对正确事物的判断评价变得摇摆不定;校园里醒目位置张贴着、屏幕滚动播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却一无所知;榜样人物的报道诸见报刊等媒体,却充耳不闻;跟风效仿同侪群体有问题的思想道德行为;丑化的谣言信息、颓废的言论资料从“小道”传来,就信以为真,而自己又缺乏认清是非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是系统中的要素,既不能打破系统,着重强调某一要素,也不能只顾要素之间“和谐”的联系作用,着重强调整体目标,也不能忽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已有的和可接受的能力水平,忽视教育介体作用。教育环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含义,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八个相统一”为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使学生通过知、情、意、信、行,实现内在思想良好转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入手,注意教育环体的影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3]教师应以此为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以教学内容为王,完善课堂教学。
1.提高政治站位,钻研业务,更新知识。“八个相统一”将政治性放在首位,突出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严守政治纪律,保持政治清醒,对不当言论和错误思潮坚决予以批判,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发表有要求,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学习《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引导学生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理应抓好业务,提高水平。要利用好集体备课平台,利用假期研修机会,领悟教学智慧,养成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养。要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老师主张“从教学中寻找科研的灵感,以科研成果提升教学水平”。某些教学内容,涉及每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要利用好“学习强国”APP、“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平台,利用好参会教研、在职学位专项计划等机会,及时更新知识,跟上形势,了解最新动态,多学习《求是》等杂志的理论文章,自觉学习,讨论学习,深入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学会学术语言与通识语言的转换,为进行教学内容透彻的学理性解释做准备,让课堂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2.做好学情分析,遵循个性,因材施教。不同学生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存在差异,提前分析好学情,有利于最大化课堂教学效果。整体的教学目标、课程和教材有统一的要求,但教学素材的使用,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可以灵活,对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00 后”学生和“00 前”学生,东部地区学生和西部地区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教师在课前应该尽量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兴趣动机,尊重个性,正确定位,以便高效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3.塑造高尚师德,身正为范,培育师风。为人师表,以德为先。思政课是思想上的教育,教师加强师德,率先垂范有助于学生树立对待思政课的正确态度,尊重教师,尊重课程,尊重课堂,尊重自己的思政课学习。一要忠诚教育事业,对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有责任心,坚守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形成好风气。二要提高自身修养,身教重于言教,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悄无声息影响着学生心灵,要注意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形成好风度。三要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学习他们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形成好风格。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完善课堂教学,落脚点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不仅需要教师讲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坚定政治立场,掌握学情、因势利导,塑造优良师德师风、形成优良风格风度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掌控着课堂,无论讲授内容如何绚丽,讲授形式如何丰富,内容为王道,要有课堂的驾驭力,否则很容易走向“变质”,失掉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从教育主体出发,以“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为目标,打造线下“金课”,落实六点要求,做“三可三为”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误认为这样的课堂极具灌输色彩,“填鸭式”教学不能信服,没有乐趣。新时代的思政课,仍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但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投入进课堂,耐心细心精心,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实行“两个结合”,提升灵活度。“两个结合”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结合。一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学生情况,安排教学内容时,思考这节课能否通过辩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体会,引发主动思考,将授课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雨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特点以及对分课堂强调讨论的特点,为教师学生双主体特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向互动的理论应用提供了借鉴。二是,课中做好总结。尽管课堂内容不是以“一言堂”灌给学生,但教师要“领导”好课堂,下课前做好小结,让课堂不失灵活,也要让学生明确要学的知识,要感受的道德力量。三是,课后做好反思。反思本节课通过特别的课堂活动,成功点是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课堂活动的分数比例占多少为好,等等,以便为今后教学积累经验。
2.实行情境教学,增强时效性。对于跟时代发展有“时间差”的教学内容,实行情境教学,突破了原有的机械讲授框架,设境融情。一要,教师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资源素材,借助图片、音乐、实物等媒介优化情境设计,还原历史,直观展现,增强可视性。二要,学生体验情境。课前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增加学生兴趣。三要,师生深化情境。情境教学结束后,学生谈体会认识,教师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回顾过程,升华情感,让学生经过直观,感受抽象事物,信其道,更想要践其行。
3.实行感染教育,增加正能量。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就思政课课堂教学来说,用感染教育“感动”学生,“熏染”学生,释放正能量,学生会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地接受思想道德观念,感到上必修的思政课是值得的。一是艺术感染。平时注意积累可用于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课上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展示,正面引导,激发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老师建立了一个含有500多首乐曲的音乐库,用70多首革命歌曲串联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用音乐培根铸魂。二是群体感染。集体欣赏作品的效果比个人要强,学生在课堂的“熔炉”里,还能够感受到身边同学的反应,虽然时间原因,有时不可能欣赏整个作品,但拿出一个作品片段,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更自觉地接受教育,甚至有的学生课下会主动找来相关资料,继续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完善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课堂效果,这需要学生的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充实课堂活动,实行情境教学,学生必然要在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提前进入状态。加之感染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柔化逐渐僵化的课堂讲授。这样的课堂教学由教师中心转为师生平等,由学生被动接受转为学生积极思考,由预设教学设计转为多变教学过程。但是,无论学生怎样更好地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要主导着课堂。从教育客体出发,要发扬传统的课堂讲授的优点,以“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为目标,打造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使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真学真信真用。
教育介体联结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出发,探究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方法时,已经涉及到一些教育介体的内容,但还有一些内容需要强调。
1.开辟第二课堂,提高成就感。“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7]第二课堂将学生从理论带到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有效参与思政课堂提质增效。一是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利用现实条件,联系外部资源,带学生进入工厂、企业等实践基地,进入展览馆、博物馆、生态园、工业园等教学基地,邀请校内外相关人员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寒暑假返乡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推进红色实践、革命实践,组织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走进乡村、社区,宣讲新时代新思想,开展志愿服务。二是与科研实践结合,把前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报告、论文、视频等成果,进行成果交流,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达到理论实践双教育双步走。如《清华学子的中国梦》一书,近30万字,就是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成果作业汇编,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和关注。
2.跟随技术前沿,服务内容传授。5G 时代来临,为学习和生活时时处处带来便利。在思政课堂,学生同样渴望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魅力。一要树立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因此,在线上授课时,要注意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二要不畏惧技术,勇于学习。科技让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变得丰富多彩,但需要时间精力学习新技能,实际操作时可能还会遇到技术困难,这不能作为逃避技术、惧怕新事物的理由,应跟上步伐,利用全媒体文、图、声、光、电的传播手段和大而全的特点,大数据精准且全面分析的特点,把技术的积极作用应用到思政课课堂教学当中。三要注意把握技术应用的度。多样的教学手段还是要服务课堂教学内容,回归到课堂教学效果,不能让学生因技术“眩晕”造成课堂“眩晕”,得不偿失。清华大学冯务中老师的思政课,已经通过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走向世界,除导学作用外,原本要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简单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慕课课堂上就可以完成,等到课堂讲授时,可以把省出的时间用来讲解重难点问题,而且,其他地方的中国学生、国际友人也可以远距离听课,听名师讲中国故事。
3.给予人文关怀,促进自我教育。思政课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人文关怀不能缺少,教师心系学生,关爱学生,学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课堂,更加融入课堂。一要注意细节。即使是提醒“天冷了多加衣”“懈怠了要努力”这种小事,学生也会注意到老师的温暖。二要注意方法。不同的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程度不同,跟这个同学直接说存在不足,需要改进没有问题,跟那个同学可能需要间接说,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督促。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为的是让学生于细微之处感受温度,有助于学生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信任老师,喜欢上老师的课,甚至和老师成为一辈子的良师益友,促进自我教育,让课堂教学作用由一时变成一生。
教育介体能够帮助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实现有效互动,产生积极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化教育实践和科研成果展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运用技术手段,为思政课内容服务,课堂教学变得高级起来。以人文关怀,育人育心,以情动人,能促使学生关注课程,融入课堂教学。此外,从长远来看,各学科各学段的内容衔接需要统筹规划,构建与时代相接、有针对性的综合体系。从教育介体出发,以“统一性与多样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为目标,打造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社会实践“金课”,推动新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原点,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支点,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责无旁贷。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逻辑,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作用,就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细。通过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管窥思政课现状,发现有好的成果,也有要改变的地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追求过程的精细要从三个要素入手,同时注意教育环体带来的影响。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就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内容为王;强调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参与课堂;用好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方针,守正中创新,推动马理学科建设,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促进学生通过知、情、意、信、行的过程,把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无定律。某所学校某个班级的好方法,对别的地方可能并不适用,还要根据省情、市情、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受条件所限,一些高大上的教学技术可能在一些地方无法应用,一些实践教学机会可能并不太多。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也可能出现新的实践性问题,比如,时间精力有限,如何兼顾科研与教学,如何解答学生敏感复杂的政治问题都摆在眼前。但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办好思政课,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做的是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以及教育介体的多样性,提取有效做法,进行有机结合,找到一条合适的可行性路径,将思政课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