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02-25 05:07赵国付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霸权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张 敏,赵国付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已经看到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社会里,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会对自然造成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事实也证明如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兴起了一场旨在维护生态平衡、净化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运动’”[1]。这是一场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导的,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生态社会主义为目的的“绿色运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本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该学说传入我国,其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知网上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文章有4 404篇。学者们将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

1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马克思主义最早是北美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一支重要的派别。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提出资本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早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的生态运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逐渐完善,且更加注重对生态运动的改造影响”[2]。这些环保运动让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迄今为止,生态马克思主义存在很多学派和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批判为特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也是早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被学界称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该学派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生产、消费方式为主要特征。首先,该学派批判资本主义的非理性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现象,但其企图通过“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新的模式”,显然脱离实际。以批判著称的阿格尔就是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格尔是第一个使用“生态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学者,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其次,该学派还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将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定义为“生态殖民主义”,他们还把霸权主义引入到自己的学说中,这些观点给我国反对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在生态领域中的所作所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资本主义的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别国的利益,实际上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地球是一个整体,污染是不分国界的,任何国家都躲不开环境污染的影响。资本主义在别国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最终会传导到自己的国家,损害的还是自己。该学派批判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并将霸权主义引入到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环保领域内也存在霸权主义。乌尔里希·布兰德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超越:对霸权性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关系的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也存在霸权主义,他的理论也被称为批判性政治生态学理论。最后,该学派并没有把自己的主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还十分关注政治,将生态问题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自发组织各类生态保护运动,以实际行动来反对资本主义在环保领域的霸权主义。这些生态保护的运动为该学派在国际舞台带来了很大的声望。

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态学观点,被称为“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与西方流行的批判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它的观点主要是针对自身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虽然社会生态学这个词最早是美国学者提出的,但实际上对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苏联。他们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大多都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下所遇到的”[3],因此更加关注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学派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该学说与我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我国的影响也较大。除了关注制度对环境的影响外,他们还十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他们的观点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价值。

第三种是生态社会主义观点。该学派的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科技或者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其观点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这是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不同之处。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索取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建立一种新的“稳态经济”。这种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企图用生态危机论代替经济危机论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实际。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种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非理性消费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资本家通过交换可以换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不计后果的进行生产。不同的是“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性正义而不是分配性正义,它力求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使抽象劳动从属于具体劳动,按照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资本家追逐利润的需要来组织生产。”[4]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既不承认生产性正义,也不愿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埋单”。作为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不断否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甚至在2019年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可见“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冲突,所以必须要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变,解决生态危机的相关问题。”[5]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应该辩证地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各个学派的观点,吸收其理论的精华部分,抛弃其糟粕之处。该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试图从生态环境的角度重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夸大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企图用生态危机理论替代经济危机理论。虽然该理论存在不足,但其观点对于了解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我国的制度优势尚未完全地发挥出来,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未彻底形成,国际上面临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各种挑衅和破坏等。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并将其转化成治理优势,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对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等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答的问题。

2.1 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大力推进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取得卓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困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但是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虽然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部分治理难题,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本质的区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以及供求关系失衡的现象,再加上人们受个人利益之上、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极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非理性消费等社会问题。我国在党的领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能够不断地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有效地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提出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发展理念。从目前来看,影响我国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一些企业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环保意识和公民素质水平还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对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一方面,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因技术限制,面临着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还有的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意投入科研,造成生产技术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意识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部分居民因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非理性消费方式增多,结果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第二,能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各级相关部门在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可以避免出现有关部门逃避责任、隐瞒实情、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执法精准到位,防止企业和个人钻法律空子。因此,国家和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三,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各地区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东部地区的进展迅速,中西部地区进展缓慢的态势。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需要大力倡导区域合作,采取先进发达的地区帮扶落后地区的方式,推动区域间的合作。

2.2 如何应对国际生态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问题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间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各国在交往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困难。一方面,我国环保事业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霸权主义的威胁和破坏。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故意抹黑中国,制造各种谣言。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连同其他国家公开指责中国制造大气污染,拒绝向中国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歪曲此类事实和破坏中国生态建设乐此不疲,同时不断制造“中国污染论”。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国家,还在其他国家制造仇视中国的言论,煽动反华情绪,却对中国的努力和成就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援助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完成自己的国际承诺,面对西方国家制造的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实际行动反驳西方言论,让其谣言不攻自破。“中国鼓励各国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生态治理,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6]。鼓励各国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3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为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马克思主义引入我国。他们的观点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道路提供了思路。针对我国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优势。其次,加强与国际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决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促进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3.1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优势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生态化的实现,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改变社会制度,建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制度”[7]。生态马克思主义指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术革命更要建立科学的制度。发挥制度引领的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理性消费。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能够实行强有力的调控。与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在生产、消费以及制度建设上都存在环境不可调节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自然被看作没有内在价值、目的和精神的原子论机械系统,受到交换法则的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不会顾及对环境的保护和控制污染。”[1]首先,资产主义价值观倡导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信奉“利益至上”,其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唯利是图的弊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在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实行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竞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生产者不顾一切地扩大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但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生产者们强烈反对政府的干预,他们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破坏视而不见,甚至否认其对环境的破坏,致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中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行为十分盛行,存在严重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非理性消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使得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建成生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保护方面显示了其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

3.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决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我国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决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为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努力。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观点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一方面,各国要加强合作,反对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20年1月,澳大利亚的山火导致的雾霾污染随着季风的流动甚至影响到2 000多公里以外的新西兰,导致新西兰的空气质量急速下降。一些国家产生的“白色污染”随着洋流的漂流传导到全球沿海国家。事实证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任何国家的环境的污染都可能通过全球生态系统传导到周边国家甚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只凭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力量解决,我国必须在环境保护领域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的联系与合作。目前,我国倡导的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许。另一方面,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坚持树立“四个自信”,坚决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反对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在面对西方的非理性思潮的挑衅时,要有足够的自信,有理有据地反驳他们,坚决反对他们的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行径。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将高污染行业转移到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国家,给其他国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我国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不断努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些与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生态社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处理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3.3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从人的需要出发,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新的内涵。”[8]其价值观的“核心在于以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人这个中心环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国一部分公民在生活条件富裕起来后,精神领域并没有“富裕”起来,结果在消费领域出现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要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公民参与到绿色生活、绿色工作、发展绿色经济的行动中来,促使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人们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其次,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9]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倡导和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发动每一位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最后,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近年来,各地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这些创新示范区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发展理念的创新,也说明地区要想实现自己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不能一味地模仿,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4 结 语

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理论方面的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行径。最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要切身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猜你喜欢
霸权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和”的时代实践价值与新型大国关系
“握拳而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