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鹏
铜陵学院体育部,安徽铜陵,244000
当前,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体育经营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学界虽有相关问题的提及,但均未作专门性的研究,也未能深入阐述。众所周知,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经营人才只有在依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细致的专业化分工,逐一完善体育产业领域中的各项经营活动,才能最有效实现或创造体育产业的价值。而普通社会群体对体育产业及相关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充当好体育经营人才的专业角色,不能很好地理解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经营人才的依存关系,也不能适应市场变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体育经营人才的缺乏必然制约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
现阶段,中国体育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对经济活动的贡献价值也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必须正确对待,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策略,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1月20日联合发布的2018年体育产业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 579亿元,年增加值为10 07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这充分说明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以上数据可知,现阶段体育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已经占据一定地位,但由于自身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困扰与难题,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系的副主任泰勒指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体育人才培养市场一方面是人才的匮乏,一方面是市场的不成熟[2]。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完善机制的管控与约束,体育产业也不例外,都须在相关机制的管理范围当中,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但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时期较晚,各方面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规则尚不完善,在技能培训、市场经营等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影响行业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这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来说,就很难按照原有的轨迹继续前进,也不能通过优质的管理把控最佳的市场定位,从而严重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致使该行业领域当中的多个环节面临巨大挑战,无法保障原有市场的顺利发展[3]。
体育产业链各端尚未形成对市场的准确定位,所以在开发各类产品时,无法切实考虑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导致产品在销售中无法带来明确的目标群体,不利于经济市场的稳固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有关运动项目的开发过程当中,有时会仅仅为了展现个性化的表现特征,而未考虑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致使最终的经营结果不佳,难以达到市场发展的预期效果。同时,体育产业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合理划分引起的消极影响,也拉低了市场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不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外,最主要的是需要体育经营人才的智力支持。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体育经营人才是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徐开娟等[4]认为,近年来,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规模迅速增长,2015年体育产业人员增幅达到16.9%,远远高于同期其他领域的就业增幅。2017年3月28日,在北京举办的“中美体育管理发展与人才培养论坛”上鲍明晓教授指出,对照体育产值2020年3万亿和2025年5万亿的目标,按照人均生产率3万元算,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缺口分别是400万和600万人。体育产业主要急缺以下7个方面的人才:职业经理人、冰雪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户外运动休闲管理和经营人才、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智慧体育软硬件开发与运营人才、体育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小镇管理和经营人才、创新IP设计和运营人才。清华大学薛镭教授指出,目前在国内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5]。2016年11月4日,乐视体育副董事长著名体育人马国力先生在“体育产业如何应对人才痛点”主题论坛上说:“体育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各个层面都缺少人才,目前中国体育产业急缺的是操作型人才。”因此,体育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是人才数量的需求,而且是对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体育产业高素质人才能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市场发展的基本方向,他们不但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能通过经营组织工作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的创新者。但从当前体育经营人才储备情况来看,由于体育经营人才需求增加,很多的从业人员通过临时转行过来,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专业基础不扎实,导致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经验与技能,无法正常经营管理体育产业,结果就是服务质量下降,达不到客户的预期目标,故而影响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决定我国体育产业命运的专业人员,首先应是经营管理人才,他既要懂得相关体育知识,又要懂得经营管理,同时又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环境[6]。从当前体育经营人才的发展现状可知,由于缺乏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体育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应着力提高体育经营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在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努力为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体育经营人才在构建优质化产业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达到发展体育产业的预期目标,离不开专业的体育经营人才素质与能力的保障。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都应当成为体育经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掌握体育学、营销学、广告学等各个领域的综合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最终顺利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任务,有效保障体育领域的专业化发展[7]。因此,除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以外,熟练的操作技能也要在培训要求当中体现出来,以此确保行业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保障体育市场领域的稳步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体育经营人才需要逐步掌握有关行业本身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知识,切实增强个人的服务素质与专业能力。体育经营人才通过自身的良好服务,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以此促进行业发展的目标需求,帮助企业取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与经济效益。其中,专业人员通过认真研究语言的表达艺术,准确揣测消费者的心理需求[8],帮助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类型,并获得较为满意的销售业绩,是体育经营人才须具备的基本营销管理能力。
为了使体育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体育经营人才需要借助各类信息接收平台和终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及时掌握消费群体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和喜好,开发出新的体育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还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安排,有效拓展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优质销售的根本目的。
针对当前体育经营人才的缺乏,以及对体育经营人才的素质要求,需要从人才的实用性出发,多管齐下,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通过利用高校特有的人才资源,同时借鉴国外先进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经营人才,为建设体育产业的稳定环境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结合国外体育精英人才培养经验,为培养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可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创办有关体育产业的管理院校,并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让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资源条件采取校企协同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协作,依据创新型的教育理念,以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托,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实用性,满足市场的需求[9]。如国内各大高校就目前体育产业的市场情况,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专业调整或增加专业设置,如清华大学的体育管理硕士、复旦大学的体育MBA、北京体育大学培训认证的职业经理人等都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教师作为培养体育精英人才之中的主要力量,需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关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达成共识的方式,引进许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实现以体育特色为主题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相关院校还可以与政府进行协商,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人才保障计划,开展住房补贴、绩效资金,推动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创业条件等多种奖励形式,吸引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学校的师资力量当中,从而不断提升师资教学的专业化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营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除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以外,必要的实践技能也是体育经营人才所必需的专业本领。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指导的实践作用,须在掌握社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专业化的课程分工,在同等时间内综合区分理论与实践所占课时,不断完善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积极采用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培养丰富型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须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深入挖掘中国体育产业特点的前提之下,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破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发展的创新机会,从而满足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0]。
通过对体育产业与体育经营人才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体育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当中已经占据一定地位,但同时存在多种问题,特别是对体育经营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已严重影响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为了确保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体育经营人才储备的素质要求,提出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保障师资力量的专业水平以及发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作用等培养策略,不断提高体育经营人才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以及为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体育强国事业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