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0-02-25 05:07:55邢雪娥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泗县宿州大运河

邢雪娥,李 明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它构筑了一个历史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2019年大运河申遗五周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带。大运河宿州段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旅游潜力,应抓住文旅融合的机遇,挖掘深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缤纷的大运河旅游带,使大运河文化遗产走向新生。

1 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开凿于公元605年,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其在唐宋时期叫作汴河,全长650 km[1],安徽境内总长占比27.7%,约180 km,通漕约500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约有130 km流经宿州的埇桥区、灵璧县和泗县境内[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大运河宿州段的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就已开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2—2010年。早期主要以调查为主,对大运河进行挖掘和相关的保护工作。这一时期出版的《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一书对其保护和挖掘工作做了详细的梳理。1972年,在泗县长沟镇邓村境内西北1公里处挖出一只木船,经鉴定为宋代以前的木船。1979—1981年宿县文物工作组在朱仙庄镇和大店镇等村镇、窑厂搜集到一批出土于唐宋的陶瓷器。1985年,宿州市因城市道路拓宽需要,在淮海路进行路面施工中发现了一批金代出土的钧瓷碗。1987年,宿州大隅口淮海路西侧宿州市工商银行宿州支行建办公大楼时发现大量条形石建筑遗存,据考证应该是当时著名的“埇桥”所在地。如今,宿州市“埇桥区”的得名便由此而来[3]。

根据《宿州市志》和相关文献梳理,2003年,在大运河泗县段进行洪都大厦地基挖建时,发现了邢、定、均等数十口窑口的残瓷碎片数百斤。2006年9月,隋唐大运河宿州段首次考古发掘结束,共出土文物1 440 余件,其中85%为瓷器,500余件文物在宿州奇石馆展出。2007年的第一次发掘在宿州中山街南侧发现了运河码头,同年6月还发现了一艘长12.7米,宽3.7米的木船。2007年的第二次发掘出土了1 800余件瓷器[4]。为更好地指导大运河宿州段的保护工作,2009年编制了《大运河(安徽宿州段)保护规划(2009—2030)》,为运河文化的保护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2011年至今。随着国家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阶段大运河宿州段的保护工作主要关注和研究隋唐运河的发展演变过程,大量学者开始进行实地调研。政府层面也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政策参与到大运河宿州段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

2012—201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重新对大运河展开挖掘和调查工作。这次调查收获巨大,此次挖掘发现了运河建筑物与河道的整体面貌,同时发掘出大量的瓷器、骨器、陶器、铁器和铜器等文物[5]。为此,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泗县政府联合设立了“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用基金”。举办论坛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广运河文化。2014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作为通济渠的唯一活态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19年,当地政府开始着手制定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19—2035)》,提出要全面统筹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旅市场的发展;深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大运河宿州段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宿州文化强市的重要资源。宿州市组织非遗调查员深入基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经过系统地摸排调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同时,建立非遗代表性遗产名录和开展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自2006年开始宿州非遗申报工作就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泗州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008年坠子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011年淮北梆子戏、2014年砀山四平调等均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此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2项。在此基础上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包括淮北花鼓戏、埇桥唢呐、乐石砚、符离烧鸡等。其中花鼓戏列入国家项目库工程,获得专项财政支持。

大运河宿州泗县段作为运河中至今唯一仍在使用的河段,泗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设立专项保护基金,举办论坛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广运河文化。

2 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宿州市是安徽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大运河宿州段不仅流经村庄、乡镇、城市,而且还用于周边耕地的灌溉,河道流经地域呈现一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后续开发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2.1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缺失,大量运河遗产荒废

宿州市人口众多,如今,当地的中青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和求学,留守家中的就是妇女儿童老人,这一群体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加之当地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宣传欠缺,他们对运河遗产的价值认知较少。其次,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并不会给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带来太大的改变,居民的参与度较低,对运河的保护意识也较低。再者,通过研究文献的检索可发现对大运河安徽段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运河历史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对运河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运河流域的民俗文化、曲艺文化、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

2.2 文化遗产开发方式单一,缺乏年轻消费群体

2014年隋唐大运河宿州泗县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更多的重视,开始修建泗县博物馆,着手制定《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19—2035)》和《隋唐大运河(泗县段)保护整治方案》等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一些展会和官网宣传推介运河文化,这些措施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通过笔者本人的走访调查发现,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的文旅开发工作还处于文旅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开发方式还较多以静态形式呈现,体验性开发项目很少,客源地市场小,消费群体少,特别是缺乏年轻人群体。

2.3 文旅融合深度不够,产品单一

目前,大运河宿州段的文旅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旅游和博物馆静态展示为主,融合深度不够,产品形态单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挖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运河沿线保留至今的曲艺、杂技、绘画、民俗、戏曲、文学等多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市场空间,例如埇桥杂技、泗州戏、萧县字画等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如今在文旅融合开发,如今在文旅融合开发的过程中这些形式各样的非遗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对运河本身的文化挖掘和对当地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融合开发甚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体验性旅游项目较少,缺乏品牌效应。

3 大运河宿州段文旅融合开发的路径选择

3.1 发挥政府职能,协调管理体制

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家、地方政府和法人或自然人。地方政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是运河的主要实施主体。法国著名的米迪运河,因流域广泛,运河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他们采取了“国家——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对米迪运河进行管理与保护,管理权利的下放与分类管理是它的一大管理特色。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也应该遵循“国家——地方”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相关体制的指导下成立地方运河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牵头,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保护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加入委员会,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协调运营,更好地促进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

3.2 培育沿线民众的认同感,增强保护意识

大运河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流经地方所保留下来的遗产应是民众所享的公共文化资源。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不仅有赖于政府、地方和文物工作者的支持,更有赖于当地民众的参与,培育沿线民众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例如,可通过对当地大中小学开设运河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也可通过村社和社区开展一些运河知识亲子体验活动,培育家长和孩子的文化自觉。再者,宿州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要融合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民众真正参与进来。最后,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的修复和开发工作如果侵占到当地民众的权益,一定要通过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给予偿还。在运河保护监督和文旅工作运营过程中充分吸纳当地民众,让他们有事可干,有利可图。

3.3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监督机制

大运河宿州段流经地区复杂,保护工作涉及实施主体较多,部门之间协调工作不易管控,沿线民众保护意识淡漠,极易造成具有千年历史文脉的运河文化淹没于城市地下和乡间地头,因此,保护大运河宿州段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由当地政府牵头,出台《大运河宿州段环境监督指导办法》等相关的政策法规,成立一个监督小组。再者,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可选派“护河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发现有污染和破坏河道行为向监督小组举报,可追究地方行政处罚和法律责任。

3.4 创新运河营销和旅游服务方式,融合开发特色产品

创新大运河宿州段的文化旅游营销和产品提供方式。随着大数据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大运河宿州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运用“文化+科技”的发展理念,创新运河产品的设计和体验方式,抓住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兼容地方与国家、传统与现代,将运河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创产品。还可通过宿州博物馆,汴河博物馆以及正在筹办的运河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专题展览、非遗体验、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等活动,还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虚拟场景体验,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让历史中的文物链接到新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来,为游客提供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的文旅体验服务和产品,进而增强游客的黏性,拓展宿州地区文旅发展的新面貌。

开发体验式旅游。运河文物、重要的遗产点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进行静态保护之外,还可进行“营地教育+体验式研学”,可充分利用运河遗产地、重要遗产点和宿州博物馆、汴河博物馆和运河博物馆等平台开展运河文化教育和体验式非遗传承等研学活动。也可将运河周边县域内的民俗文化、泗州戏、埇桥马戏、农民画等特色文化资源融合大运河宿州段遗址进行开发,开展相应的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和周末亲子研学游,充分调动当地民众的参与,打开周边市场。

3.5 深耕运河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政府牵头,地方参与,加强大运河宿州段各区域间的协作,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纽带“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打造个性化、本土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专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大运河宿州段文化遗产研学游。依托大运河宿州段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已有的博物馆,通过讲故事、做体验,创新产品设计和营销方式,探寻运河的水系奥秘和沿线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大运河宿州段非遗主题游。依托大运河宿州段沿线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资源,推动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体验馆和体验园建设,借鉴杭州非遗活态传习馆的运营模式,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三是运河故事特色专题游。依托大运河宿州段沿线的历史名人、传奇故事、诗词歌赋、曲艺杂技等资源,挖掘整理大运河宿州段沿线的文化故事,打造一条以故事为主线,又独具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专题旅游路线,传承运河文化,留住运河记忆。

猜你喜欢
泗县宿州大运河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宿州学院
安徽泗县:山芋让村庄发展更红火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2:00
安徽泗县:“扶贫瓜”走进城市餐桌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9:00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4:14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