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陈 晨,张雁凌,程锦秀,甘守飞
1.宿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安徽工程技术学校,安徽宿州,23400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思想更加趋于多元化、多样化。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生源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性更强,易将社会负面因素带入学校。这需要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在多元中求统一,在多样性中求主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无疑是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2]。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材料,挖掘其内部隐藏的政治思想教育元素,达到思政教育目的,让学生在各门课程中都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唯一责任人,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主体。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一直承担着在全校范围内从各院系选聘、组织、培训、评价任课教师等工作,担负着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课程思政”为主题,搜索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截至2020年11月1日检索到2 032篇文献,研究材料相当丰富,然而以“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和“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研究尚为空白,以“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为主题,也仅检索到29篇。其中,张艳梅[3]认为课程思政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的关键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贾伟杰等[4]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关键在思政课程老师,核心在非思政课老师,根本保障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吴鹏[5]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等事物的出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思政工作者个人素质水平、岗位职业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邵广等[6]在分析课程思政化建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与高校教师思想理论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建设、课堂教学方法改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因此,有关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深度不够,与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实际也缺少联系。本文从任课教师队伍管理角度,重点结合高校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高校继续教育课程特点,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开展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在高校课程思政科研工作的带动下,各高校陆续开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但关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一直在全校范围内选聘、组织、培训、评价任课教师,其本身没有(或拥有很少)教师资源,又因其与普教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常常面临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需要安排,却无教师可用的情况。以宿州学院学历继续教育线上任课教师队伍为例,截至2020年9月,任课老师48人,89.6%的任课教师来自二级学院。因此,每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在全校范围内从各院系选聘教师的过程。
高校继续教育涵盖各院系的大部分专业,文理科跨度大。以宿州学院学历继续教育为例,2020年共设置专业12个,涵盖了工、管、理、文、经、教6大学科门类。因此,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范围广,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思政工作开展,也将给各院系开展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另外,不同于普教课程的继续教育课程特点、继续教育学生特点等因素决定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不能套用普教课程已有的模式,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上存在一些观念误区:其一,继续教育学生大都是成年人,且人生观、价值观多已定型,难以改变;其二,认为思政教育任务应由其单位或社会负责,高校继续教育开设思政课进行思政教育已经足够,不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三,任课教师队伍的人事关系归属于各高校院系,继续教育部门对任课教师管理权限不大,进而认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关系不大。这些观念都给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与挑战。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少牵头部门,缺少统一组织。与各院系一样,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课程的落实渠道往往唯一,过于依赖思政课,忽视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另外,实践发现高校继续教育任课教师有些已经自发的在课程中穿插或同步开展了思政育人的工作,但与习近平总书记讲“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单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形成改革巨大的凝聚之力的[7]。此时,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开展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培训等教研活动,提高任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与能力,打造有高校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2017年以来,随着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的推广应用,安徽省各高校相继启动了继续教育课程在线教学模式。但实践发现,相同的课程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效果与面授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另外,目前推进的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手段单一(主要依赖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缺少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
思想观念上的认同是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推进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任课教师尤其是非思政课教师的认识。实践是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通过阶段性地组织推动,逐步提高任课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加强各科任课教师对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意识。
有了挖掘意识,还需要有挖掘能力来支撑。为了帮助高校继续教育任课教师补短板、扬优势,提升其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能力,建议继续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工作。
4.2.1 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程思政不仅对非思政课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大都是共产党员,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较为敏锐的政治嗅觉,经历了较为丰富的思政专业训练,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继续教育部门可采用与思政课教师所属院系合作的方式,明确能够提供全程思政指导的思政课教师名单,提前商讨培训课程内容,并定期为继续教育任课教师队伍开展培训活动。
选聘合适的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因为在线教学对教师的网络授课技能有一定要求,线上教学更着眼于对教材各章节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理论进行形象化的处理和表达,多是依据教学重点,着重解决单个问题[8]。结合继续教育课时相对较少,而内容要求更浓缩简练,以及课程反馈存在时滞性特点、学生碎片化学习等因素,需要优先选聘拥有丰富的继续教育任课经验的优秀思政教师,让其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团队的常驻培训师。
4.2.2 培训原则
培训教师提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能力时,始终要秉持画龙点睛原则,简称点睛原则,即思政元素的龙眼融入专业课程的龙身,思政元素构成比例要适度,即要保证专业课程不失去专业性,还要做到有限高效,符合教学规律,否则顾此失彼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
4.2.3 培训内容
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文理跨度较大,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从文理共通处着手。例如,理工类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元素,将其挖掘出来并渗透到教学内容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可以从专业知识技能背后的人文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对科学、对哲学的思考,引发学生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的同时,引领学生体会前人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挑战创新的智慧火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9]。另一方面可以从专业知识层面深入挖掘思政资源,这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积极配合。建议将培训课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时认定,增加专业课教师参与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获得感”,调动起各科任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在开展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培训时,培训内容要关注继续教育在线课程特点与继续教育学生特征所带来的难度与挑战。一方面,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从课程设计理念入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特点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培训关键;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体验对课程的设计与改进也具有重要作用[10]。例如,继续教育学生的社会性较强、学习目标更明确等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比例要求更高,不能空泛;继续教育学生的碎片化学习特征、生源错综复杂、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大等会影响课程思政设计策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价值的引领对彼此内容的相互渗透程度要求更高,文字表述以及内容展现更强调通俗、生动、简练明了。
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的知识技能通常较思政课教师欠缺,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知识的了解也不如专业课教师。因此,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相互配合。继续教育部门可以每学期组织1~2次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研会,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合作性教学、经验共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7]。可以分批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老师针对同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一起讨论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何融入、如何设计、如何体现等问题。也可将高校继续教育课题思政作为一项专题进行讨论,帮助教师集思广益、拓宽思路,激发教师们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
座谈会上,专业课教师首先可以结合高校继续教育课程特点与学生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专业课程内容,加深思政课教师对其课程的了解,然后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意识形态、政策文件解读以及社会舆论等角度给出课程思政的意见,经过讨论双方形成较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至此,明确了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路径,真正让非思政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座谈召开时机可以选择在每年召开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论证会、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选用论证会时,与常规教研活动同步开展。除了增加思政课程数量,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还可以在座谈研讨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4.4.1 对任课教师提出课程思政建议
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对所有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议,即要求每位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必须体现一定程度的思政教育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围绕目标而教,学生围绕目标而学,才能使得“课程思政”不流于形式,同时避免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4.4.2 注重发挥班主任的教学督导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做好质量监控与督导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收集教学信息并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11]。在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在线教学平台上提供了课程内容反馈功能,但是工作实践中发现,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有限,而学生反馈课堂教学问题的途径是班主任。这需要由班主任将问题先提交给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再反馈给任课教师。这个过程凸现了继续教育课程的时滞性反馈特点。班主任成为了继续教育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环节,也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起着督导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离不开班主任参与评价。
4.4.3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的展示,要实现课程思政,需要加强对非思政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效果进行考察,考察有无融入、融入的可持续性等。教学评价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有利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教学反思。(1)组织教师自查。可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自查,根据自查结果同步调整课程内容设计。(2)侧重过程评价。基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性,建议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良好的教学交互效果是学习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增加课程互动次数、师生交互质量在课程思政评价中的比重,还可以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数据统计功能,科学助力过程评价。(3)开展多方评价。考虑在线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科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基于课程思政点睛原则,不仅要有学生参与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参与评价,还需要班主任参与评价,多方位、多维度地开展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评价。
综上,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肩负起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重任,牵头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思政课程的改革,引导任课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来。通过提高任课教师认识、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师座谈、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督导与评价环节等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的相互渗透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