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为例

2020-02-25 02:50
关键词:视阈英语听力课程内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17 年,教育部下发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肯定了大学英语是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依据科学性、多样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原则,设定了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1]。基于三级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相应提出大学英语的三类对象,即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目标;针对入学时英语好、需求高的学生确定的提高目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和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发展目标。基于三级目标和三类对象,《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提出了三级教学要求,并从总体和语言单项技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关于听力理解能力的教学要求为依托,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课程论四要素为框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构建进行思考。

一、“互联网+”视阈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探索

1.“互联网+”视阈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特定含义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互联网+”视阈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其特定含义,绝不是“互联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二者简单的叠加,而是应该带来1+1>2 的效果。“互联网+”视阈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指的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要借助各种新媒体以及各种智慧教学工具,实现“智能+教育”,使教与学的过程与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同时,作为大学英语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听力教学课程还要对照“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努力打造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一流课程。

2.“互联网+”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1)“互联网+”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结合顺应时代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学工具为广大师生所熟悉。作为高等教育规模占全球高等教育总规模五分之一的教育大国,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对教育进行战略布局和精心建设,开发开放各类在线教育资源支撑高校教学:2013年10月,我国第一个慕课平台上线;2017年我国启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3]7;2018 年初,国内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十余个慕课平台,460 余所高校建设了3 200 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600 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5 500 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课程[3]8;截至2020 年4 月,我国共计1 454 所高校,开设在线课程713 万门次,授课教师达95.2 万人,参与学生人次达到11.8 亿[4]。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2)“互联网+”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结合符合外语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学生英语能力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差距尤为明显。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体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互联网智慧教学工具,使学生能够在预学阶段和延学阶段无限制地对听力材料反复多次收听,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同时,通过各种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工具,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听力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弥补了课上听力时间过少的缺憾。

(3)“互联网+”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听力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及教学内容滞后的桎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破旧立新”。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开放,在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搜寻匹配资源,自主设定学习任务,甚至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进行自主测试与评价,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态。教师也可以利用如微课、慕课、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等现代教学手段,主动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多模态学习平台。

二、“互联网+”视阈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

Tyler 曾提出,课程有四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评测体系。目标是课程的起点和终点,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教学组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评测体系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工具[5]。“互联网+”视阈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活动也要遵循这四个要素,同时要兼顾其学科属性,发挥学科优势,统筹设计,科学规划。

1.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合部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其一,通过听力教学可以全面提升现阶段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提升学生在职业领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其二,通过听力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进而实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性。

2.教学内容

蔡基刚指出课程要“实现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适度提高课程内容的认知挑战度”[6]。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规范、学术规范和学科规范。教学内容应该是立体化、多维度且有针对性的,既要有面向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内容,也要有面向部分有专业需要的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还要有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

基于通识课程内容方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可以按主题进行话题式编排,通过选取不同主题、不同场景、不同类型语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响应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的号召,受众最广的大学英语听力通识课程还应该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国梦的有力阵地。在听力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China daily、人民网英文版等媒体平台上选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篇章进行教学。

基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可以按授课对象进行语篇编排,设立适合不同院系,不同专业需求的ESP专业用途英语教学大纲及内容。

基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顺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改进“走出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课程内容的重点,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增强文化差异的感知度,懂得如何消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并逐渐学会如何用西方熟悉的表达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3.教学组织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元教学环境。在线上,教师可以利用如钉钉、瞩目、腾讯等互联网商业平台,搭建直播授课、微课授课、SPOC 授课、慕课授课等多种授课方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在线下,教师可以继续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吸取养分,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线下研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N个性指导。

在授课环节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可以分为预学、共学和延学三个阶段。在预学阶段,任课教师首先要发布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听力教学主题,围绕主题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制作课件及微课,用于讲解话题背景、话题相关拓展词汇及相关听力技能,同时布置预学任务及预学阶段测试。在共学阶段,任课教师可以采取文秋芳的“产出导向法”[8]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主题式的教学场景,提出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完成场景转述、话题概述、课堂互问、小组讨论等教学内容,产出学习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归纳、汇总和评估。在延学阶段,任课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批判式与鼓励式相结合的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要对学生布置强化练习及温习型任务,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也要进行阶段性测评,发现问题,评估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及手段,优化教学模式。

4.评测体系

评价与测试是检测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避免单一的“一支笔,一张纸、一门课”的终结性评测方式,而应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过程哲学看,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及其教学事件,师生的经验累积作为一个个现实事件存在,从而使教学成为一个处于不断生成、转化的过程,其属性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观[9-10]。任课教师可以依据智慧教学工具生成的大数据,采用多样化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课上教学反馈成果,生成有价值的评价与测试结果。

三、结束语

目前,互联网与教育正在实现深度结合,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它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模式,考核机制,使学校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更有信度和效度的教学评估;它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做到了时时、处处、人人可学,使教育向着更加公平的轨道迈进。

猜你喜欢
视阈英语听力课程内容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