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5)
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网络化日新月异,英语语言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国际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使用(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1]。张勇先教授在2014 年发表的《英语发展史》一书中指出,英语发展史归结为一句话:从英语到全球语[2]。英语成为全球语的过程也称为语言全球化(linguistic globalization)[3]。上海交通大学俞理明教授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借助这一通用语,我们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用这一国际通用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和母语文化表达的人才。“大学英语”里的“英语”,不应该是传统的英美英语,而是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或者叫“全球英语”(Global English)[4]5。
如果“大学英语”所传授是全球语,而不是传统英语(standardized English),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就需要从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范式(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TEFL)转变为把英语作为通用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简称为TELF)。俞理明教授指出,“这二者的根本的区别在于:在TELF 范式下,教学对象既是英语学习者、使用者,而且还是英语拥有者。教学目标是使用本国语和英语的双语者,包括英语为本族语在内的以这一国际通用语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文化交流的使用者;在TEFL 范式里,学习者把英语看成外来语,英语为本族语专有,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标准英语。”[4]6
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5]文秋芳教授指出,“教好跨文化交际课程,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本土文化和他国文化这三者关系。从语言教学这一微观层面来看,如果过去的公共英语是学习英语文化,从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话,那么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则要使学生既能运用全球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母语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伟大战略服务,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事业服务。”[6]
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已是必然趋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就更为突显。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的人文性、工具性、交互性,摒弃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及以单向掌握标准英语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闪光点。正如翻译家奈达所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以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互平等为前提的,只有非常了解和熟悉母语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并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不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仅是高考后应试教育的延续,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强,过分强调教学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相关性,忽略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依然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注重词汇的学习、文章中句子结构的语法分析讲解、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知识。而很多学生也逐渐发现,四、六级考试的通过并不意味着他们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2009年5 月对全国10 个省市21 所大学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对大学英语教学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7.7%,而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到52.6%”[7]57。
蔡基刚教授指出: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学为目的的大学英语精读在上世纪还是基本适应学生需求的。但是进入本世纪就遇到了新的挑战……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7]58由此可见,对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必须加快建立以掌握英语作为通用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语境下促进国家间文化信息交流,提高个人以及国家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英语教学放到世界文化通融这一更大的格局中去考察,同时也应凸显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新时期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尝试实现从TEFL 向TELF的转变。PBL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对知识转换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强行灌输,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分析及检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加以分析。
(1)班级组成及知识能力背景。本学期所教授的三个班的学生分别来自车辆工程专业25 人、通信工程专业20人、工业设计专业30人,学生英语基础较好,班型小,上课状态积极活跃,但是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偏功利性,以通过四、六级为主要目的,对于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参与热情不高。
(2)资源背景。本学期所采用的读写教材为《新主题读写教程3》,全书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有A,B,C 三篇文章。开学初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教师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结合学生理工类专业特点,选取八篇不同主题文章作为本学期读写教学基础读本。此外,要求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以PPT形式课堂演示。
《新主题读写教程3》第五单元课文为《宝马公司成功的秘诀》(The Secret of BMW’s Success)。课文主要介绍了德国宝马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指出宝马公司通过建立跨部门合作人际网络取代层级管理制度,利用员工潜在隐性知识,激发创新理念,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其内容和要求与本学期授课学生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本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国家的商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学生阅读一般学术或相关专业文章的能力、通过查询文献资料进行研读的能力,以及使用英语语言表述演示自己观点的能力。也就是说,本次读写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讲授语法、词汇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以任务为中心,围绕宝马公司成功秘诀这一问题开展教学,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或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典型语境中特有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交流形式。同时基于双重文化立场,既能够通过了解宝马公司管理策略审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1)课前导入环节。在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内容之后,精心设计课前导入环节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打破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笔者针对课文内容,推荐学生课前观看视频Discovery“八大名车”中关于宝马汽车的介绍;“一分钟了解中国汽车发展史”;网易中Ted 演讲“中国商业模式的转变:由儒家到道家”,以及“十万个品牌故事”中关于长城汽车的介绍视频节目。同时,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提出课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独立解决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问题,并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以进行课堂讨论。就本次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如下:
a.What do you know about BMW?
b.What characteristics do BMW cars have?
c.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erms“crossfunctional teams”“management hierarchies”“tacit knowledge”and“Kaizen”?
在设计课文导入问题的同时,笔者将每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取某一问题,小组成员任务为阅读课文,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收集相关资料回答问题并且制作PPT在课堂演示。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课前导入环节任务的完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基本了解,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英语学习变得生动立体。在各小组预习课文之后,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基本掌握课文的整体框架:文章六个小标题即为宝马公司经营管理策略的六大特征,也是宝马公司不断改革创新的成功秘诀。
除此之外,某一组同学通过查阅观看Discovery“八大名车”视频资料,总结宝马公司创建、发展历程,以PPT形式课堂演示,使全班同学对宝马公司、宝马机车有了整体的认知。另外一组同学则从宝马生产过程入手,视频演示与讲解相结合,介绍宝马采用经典的德国工艺与严谨的手工生产的过程。选择问题C 的小组同学则通过查阅资料,深刻理解management hierarchies 这种层级管理体制,对比宝马公司采用的跨部门人际网络管理模式,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德国企业管理的精髓所在。
从TEFL 向TELF 转变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在认识、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比本土文化,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中西文化差异。阮芳女士在Ted 演讲中提到,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主张等级森严、尊重权威。然而,她以“喜家德”公司的“双头衔”管理法、“小红书”创始人瞿芳的“署名”文化以及“太平洋保险公司”马明哲的“总部方向盘”管理模式为例,指出这些成功的中国企业管理机制追根溯源是源于道家哲学:让事物保持最自然的状态,自发地变革,即“无为而治”。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管理学的交融,中国商业模式进而实现了由儒家到道家转变。对比本次授课内容“宝马公司成功的秘诀”,学生不难发现中西文化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也树立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各个小组英语基础较好同学起带动作用,小组成员各司其责,相互取长补短,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参与学习,提出问题,掌握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英语学习能够延伸到课外,与本专业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建立联系。阮芳女士英文讲述现代中国企业管理机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深入研究本土文化的兴趣。
(3)教学评价。在TELF 范式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英语基础以及所学专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科学、正确的评价,这对明确教学目标,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族语及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并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核:
首先,授课班级各小组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文中涉及到的词汇、语法等问题基本上在课前已独立解决,个别疑难问题由小组带到课堂讨论,师生共同解决。在学生预习过程中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把握篇章整体脉络,而语言知识层面的问题基本由小组成员课外独立完成。因此,对于英语基础稍差的同学,要求他们完成课后练习后,简单复述课文大意。相对其他同学来讲,这一部分评价考核分数所占比例稍大,目的是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夯实语言功底,克服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逐步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其次,对于某些英语基础较好、表达能力很强的同学,在课堂内外完成小组任务时,要运用和巩固课文涉及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目的语文化,对比本土文化。课后根据实际情况,鼓励这部分学生围绕本次授课内容以及观看视频撰写Book Review,以此培养他们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英语作为二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这一部分的教学基本是隐性的。
最后,对于英语基础虽然一般但是专业有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依照自己兴趣和语言基础,选择适当的相关专业英语学习资料,加大课后自主学习任务,拓展专业词汇量,增加学术英语阅读内容,逐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文献研读及写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专业人才。这一环节的教学涉及到相关专业的知识,英语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完成。
(4)数据调查与教学反思。课程结束后,对本次授课对象的三个班级75 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75份问卷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72份。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后,其结果如下:
表1 你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任务
表2 其他小组课堂上的presentation对你的英语学习是否有帮助
表3 你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讲要补充专业英语相关内容
表4 你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要补充中国文化相关内容
表5 你认为类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通过四、六级是否有帮助
由表1、2、3、4、5 中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肯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进展也很顺利,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将课文内容拓展至学生相关专业以及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小组任务方式安排课外教学活动。在共同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内的演示中,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活动从课外到课内;开展学习方式从个人到团队,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立体,师生共同受益。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实现从“外语教学范式(TEFL)”转变为“通用语教学(TELF)”[8],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逐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方面切实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认识、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以及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