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孙婷(通讯作者) 金珊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 江苏 连云港 222007)
普及和开展社会自救互救培训,提高全民急救水平,已经成为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解力、接受力、可塑性,对志愿服务参与度高[1],以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普及为切入点,使其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不但可以在发生意外时自救互救,还可以有效的进行急救知识传播。为更好地大学生群体中开展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本研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开展现状调查,旨在了解高校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需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院前急救培训体系,保证培训效果。
2019 年9 月—12 月选取某市7 所高等院校的1611 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7 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在读学校、专业、文化程度等;②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测试:对骨折、心肺复苏、中毒等急症急救处理的了解情况,共20 题,每题5 分。
采用Epidata 3.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7.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频数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发放调查问卷1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611 份,有效回收率94.76%。1611 名调查对象中,女生1029 人,男生582 人,最大年龄35 岁,最小年龄14 岁,平均年龄18.4±02.00 岁。汉族学生占95.22%;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所占比例分别为0.43%、26.51%、37.24%、35.82%;近五年自身经历过意外伤害或经历过他人受伤的有378 人。
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院前急救号码、触电、煤气中毒的急救处理方式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9.4%、81.3%和79.1%,对心肺复苏的正确按压部位、按压与通气比值、胸外按压频率三项内容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12.1%、21.4%和21.5%。见表1。
本次调查显示,1611 名高校学生中,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测试成绩最高分95 分,最低分5 分,平均分49.22±17.61 分,及格率32.5%。7 所院校中,南医大康达学院学生急救成绩得分最高,不同学校的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对不同教育层次、民族等因素的学生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医学类院校的学生对院前急救成绩均分高于非医学类院校学生,女生成绩优于男生,汉族学生成绩均分高于少数民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高校学生急救成绩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仍有0.6%的学生不知道院前急救号码。在20 项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测试题目调查中,调查对象平均得分49.22±17.61 分,及格率只占32.5%,仅有院前急救号码、触电时的急救处理两项正确率大于80%,高校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缺乏。本次调查,心肺复苏急救项目的各项测试题回答正确率均较低,“胸外按压的手法”一项回答正确率只有12.10%,与以往研究[2-4]结果一致。说明我市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不扎实、不深入,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对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淡薄;二是培训机构开展救护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内容简单,培训方式单一,开展培训后未进行效果评价等。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不同于其他生活技能的学习,会因为不经常使用而导致知识点的遗忘,高校和培训人员应根据此特点制定培训计划,调整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次数,更新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效果。
本研究发现就读学校、父母文化程度均会影响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一致[5]。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性别、民族、教育层次也会影响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医学类院校的急救测试成绩虽明显高于非医学类院校,与申种美等研究结果一致[6]。但医学类院校院前急救成绩平均分只有59.70±16.56 分,说明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掌握程度仍然欠缺,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各个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层次方面,本科及以上的急救测试成绩优于大专、中专学生成绩,分析原因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提示在以后的培训开展过程中,因准确评估影响学生学习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培训方式,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