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调研课题组
[摘 要]近年来,上海高校依托所在区域,在加强党建联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赢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区校党建融合在找准价值切合点、找全交叉互补点和聚焦叠加增强点上所下的功夫还不深。本文在总结分析已有经验,深刻剖析突出问题,全面对标《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高校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党建;城市基层党建;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2-0059-04
近年来,上海市委通过推进实施《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等“1+6”系列文件,以实施精细化社会治理为指导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上海高校将其办学优势和人才资源融合融入到城市基层党建中,在参与服务支持城市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高校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一个亮点。随着区校合作的不断深化,高校党建与区域党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相互融合,协同联动,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对于更加深入地推动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调研情况,我们将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主要方式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作为区域党建轮值单位,主动承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二是依托党建联盟,全面推动结对、共建合作共赢;三是聚焦某一重点领域,搭建共建平台,完善共享机制。
(一)以区域党建轮值单位身份,主动承接年度重点项目。2018年以来,长宁区委着眼于优化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力量,调整设置了区层面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这一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更加广泛地汇聚了区域内党员、人才和群众的力量,使他们在城市基层党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共同为服务长宁发展作贡献。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实行年会制,总召集人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并专设轮值召集人,由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单位党组织书记轮值担任,有效激发区域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从机制上保障年度各类党建重点任务的落地落实。2019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作为第一家轮值单位,不仅成功承办了“初心讲堂”第三讲思政党课,推动建立了“长宁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讲师团”,还承接了长宁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班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区校联组学习,并就加强区校深度融合进行了课题调研。
(二)依托党建联盟开展结对共建,有效对接服务社区企业。松江区于2017年4月建立了“七色桥”区域化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大学城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推动高校党组织与区属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着力打造“有亮点、有温度、有意义”的党建共建项目,努力实现“1+1>2”的效应。2018年全年,松江大学城各高校与结对街道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服务联抓、活动联搞、和谐联创、发展联谋,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504次,参与3200人次,直接受益群众6786人次。其中,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党委的“书香生活,智汇月读”项目、蔷薇居民区党支部与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开展的以“志愿服务工时”为计量单位的“幸福银行”项目、文翔名苑居民区党支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党总支的“五点钟课堂”项目,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不仅让社区居民获得了真正的实惠,青年大学生们也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实践锻炼。
(三)与区域聚焦某一领域,推动实现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调研显示,各高校与所在区域在加强战略合作、促进党建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紧密围绕中心工作,通过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努力实现合作共赢。除了产学研合作之外,近年来重点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共育,取得了突出成效。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长宁区政府、区人社局、团区委加强创新创业战略合作,聚焦城市创新服务和国际化业务特色,共建“古北620”创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互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放型的创业种子培育平台、陪伴式的创业导师辅导平台和国际化的创业交流平台,不仅为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及团队提供孵化物理空间、培训咨询、创业扶持等公益性服务,还形成了国际化商科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又如,在松江区委的指导和推动下,2018年6月“松江区大学城双创集群党委”正式成立,将区域内创业孵化企业(机构)、高校创业学院、“两新”企业等党组织集聚起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旨在将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承载区和策源地,着力推进党建引领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化以“双服双创”为主题的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内驱力问题。从目前区校党建融合的情况来看,区委层面的重视程度相对高校党委而言更高。區委普遍认为高校党建是区域化党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知识、技术、人才集聚的优势,为区域化党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而高校党委在区域化党建融合过程中,更多处于配合的角色、被动的姿态,做不到像贯彻落实市委和市教卫工作党委的决策部署那样全力以赴、积极主动,未能从大党建格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和更广领域来看待区校党建融合问题。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内生动力的不足,区域化党建和高校党建之间缺少紧密连结与有效互动,“我做我的”“你做你的”和“我希望你做”“你希望我做”的情况较为普遍,“我们共同来做好”的局面尚未稳定成型。
(二)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集成性问题。近年来,通过区委层面每年度对“三张清单”(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进行梳理,区域化党建联建合作项目呈现体量增大、覆盖面更广、平台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但总体来看,更多项目停留在“联谊式”“活动式”“帮扶式”的层面,形式上“有”,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从高校来看,将区校党建融合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重点工作的比较鲜见,学校层面主动力推的项目也较少,党建联建以学院层面和师生党支部的探索实践居多,相对分散、各行其是,顶层设计相对欠缺,系统集成效应不明显。且在调研过程中,经对比分析发现,就区校合作而言,市区比郊区更有优势、更加重视、时间积淀也相对较长;而高校由党委组织部门来牵头推动落实,不如由党委(党政)办公室来牵头推动更能统筹协调、整体把握、扎实有力。
(三)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实效性问题。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各区各校在党建融合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品牌项目,特别是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东华大学与长宁区华阳街道自1995年就开始结对共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阳光工程”项目十余年接力传承,青年大学生与社区孤老结对帮扶,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但在各类品牌项目中,真正能彰显党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支撑服务城区建设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帮助居村解决实际问题、助力高校自身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却不多见,实效性和贡献力仍显不足,示范带动效应还不够。因此,面向未来,关于区校党建融合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有平台、有组织、有项目、有机制,而是要通过更加紧密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入探讨怎样把已有的建设成果和创新实践更加聚焦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员作用和推动事业发展上。
(一)提高站位,促使高校充分认识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必要性。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日益凸显,这就对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校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到城市基层党建中,进一步厘清高校党建与城市基层党建之间共生融合的关系,从以往的垂直、独立、内循环的党建工作模式向横向、开放、命运共同体的党建工作模式转变,致力于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深入挖掘组织潜能、有效激发组织活力,形成合作共赢、同频共振的工作新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强区校合作,充分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深度发掘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动力和比较优势。首先,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让广大师生多观察、多接触、多了解社会,切实增加现实体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其次,融入城市基层党建也是推动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既充分依托学校人才资源与智库优势,发挥学校党建辐射力,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又引入城区、社区优秀的党建经验和成功案例,助推学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进而,可以跳出“纯党建”框架,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主动创新实践,在高校之于城市发展、高校之于区域价值、高校人才培养之于城市未来、高校智力和文化输出之于城市社会治理加强等领域深化拓展,寻求新的、更高层次、更有成效的合作。
建议政府尽快研究制定“高校融入区域化党建实施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纳入高校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评价范围,特别是纳入第一责任人年度述职考评范围。这一政策的出台,必将更加有效激发高校内生动力,促进高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推进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务求实际成效。
(二)加强谋划,统筹打好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组合拳。建议各区和高校就加强区校党建融合建立定期协商研讨机制,于每年底或年初,特别是在每个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过程中,切实加强区校之间的对话交流,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建立需求与资源配对机制,明确共建目标和年度重点,着眼长效实效,实现精准对接,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区、校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以实现发展共促、组织共建、人才共育、文明共创为目标,打好区校党建融合组合拳,使项目设计更加科学化、活动组织更加多样化、工作制度更加标准化、运行机制更加有效化、阵地建设更加特色化,党建服务更加精准化,从而形成更加稳固、更加紧密、更加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科优势,通过信息支持、技术支撑、人才支援等方式,通过项目引进、产业开发、市场开拓等途径,推动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统筹党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校联组学习、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扶贫帮困等党建联建活动;三是更加注重聚焦人才共育,推动开展业务骨干互派、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特别是选派专业人才支持乡村振兴等,切实形成人才优势互补;四是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传播弘扬正能量,推动开展精神文明共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优化人文环境,立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圆梦想,着力提升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深耕品牌,全面提升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贡献力。注重传统品牌项目的深化和拓展,突出政治引领功能,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加强区校党建融合的价值追求和政治使命,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引领、协同和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力:
一是深耕学习活动品牌,打造区校党建融合共同体。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工作主线,充分发挥高校在党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初心讲堂”“周末课堂”“红色印记寻访”“党员先锋宣讲会”“党建文博联盟”等党建学习品牌项目,深度挖掘学习资源、探索创新学习方式,扩大精品课程共享,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里去、往深里走、往实里落。
二是深耕高端智库品牌,彰显服务区域发展真实力。充分发挥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决策咨询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解决群众诉求建言献策;更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专家智库发挥主体作用,与所在区域委办局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与产业集群深入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内中小学共同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学生专业素养共育等合作。同时,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交通、家政服务和生态环境等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三是深耕社会实践品牌,强化区校合力育人实效度。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全面建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与企业对接,也可以与区政府、社区和其他区属单位对接。例如,今年暑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团委与普陀区、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和闵行区5个团区委合作,选派26名大学生前往相关单位开展暑期挂职锻炼和实践活动,有的岗位设在区委办局,有的设在街道办事中心,有的设在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有的设在信访办、纪委办等,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体验锻炼、积累经验、砥砺品行,提升对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和管理的认识,助推其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加强学习增长本领为服务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深耕结对共建品牌,促成区校党建联建大格局。广泛深入地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项目设计上更加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民生,着眼于帮助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和居民实际困难,更有效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特别是针对社会治理中的公共服务短板,通过组建教师党员服务团深入街镇,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理财保险、创新创业、艺术展演等共建活动,协助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系列问题,从而改变社区或政府在社会问题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成为加强社会治理和关注服务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是深耕志愿服务品牌,提升服务社区居民满意率。志愿服务工作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推动“高校师生党员行动在社区”志愿先锋行动和促进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评价”真正落地落实、转型升级。可以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和困难家庭等现实需求,通过“大手牵小手——儿童成长扶助”项目,让大学生党员主动承担起包括晚托、辅导、线上线下答疑等志愿服务工作,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可进行心理疏导和人生导航;也可以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通过“居家养老公益服务”项目,动员广大师生党员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人、失独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有效激发党员师生共同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热情与动力,从而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协同效果和整体效应。
总之,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应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其重要意义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常态化的整体推进思路,并根据每年度确定的建设重点和任务目标,切实在针對性、协同性、实效性和长效性上下功夫,实现从有“形”向有“型”转变,以党建引领创新、助力社会治理,有效助推城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郭茜、朱飞、白燕、吕颖群、欧阳君、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