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
[摘 要]邓小平中央权威观对于党的建设具有重要贡献。邓小平中央权威观有其深刻的逻辑理路: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为其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中央权威思想为其形成积淀了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形势和任务为其发展成熟提出了必然要求。在执政实践中,邓小平全面论述了中央权威观的内涵意蕴、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引领全党坚决拥护党中央领导核心,对我们在新时代高度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全党的核心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中央权威观;新时代;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 K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2-0039-05
“权威”是人们对权力的自愿的支持、服从和认同。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党或组织才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以实现其目标。马克思主义尤其重视构建权威的重要性,强调:“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1]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成功的重要法宝,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2],首次从制度层面来强调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值此背景下,考察邓小平中央权威观,对于新时代如何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重要启示。
邓小平中央权威观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提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等诸多思想,尤为强调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党服从中央。
(一)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为其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维护党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牢牢掌握革命与执政领导权的必然要求。核心与领袖,是维护中央权威的两大要素,必须维护核心和领袖的权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的基本要求。在经典文献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使用了“核心”“领袖”两词。他们强调:“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3]19世纪中叶,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恩格斯就强调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4]指明权威和服从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必须构建的两种政治意识,一个社会的存在必然需要绝大多数人放弃一定“自治权”,拥护一个核心领导。针对巴枯宁鼓吹无政府主义、否定权威的不良影响,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极力强调树立权威的重要性,强调:“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构建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5]列宁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他强调,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上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无条件的,“无条件服从统一意志是绝对必要的”[6],只有永葆严密纪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领袖是在群众斗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等,诸多经典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央权威思想。
(二)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中央权威思想为其形成积淀了实践经验。在革命时期,我们党由幼小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壮大,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一部党的革命奋斗史就是一部逐渐形成核心、树立党中央权威的历史。遵义会议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全党缺乏正确的领导核心,革命事业曲折发展。遵义会议后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在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红军才得以转危为安。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党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领导一元化的决定》。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集中的统一的党,一切无原则的派别斗争,都要清除干净。”[7]延安整风运动巩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地位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党的革命事业锻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严密的组织基础。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克服分散主义的倾向,于1948年颁布了《中央关于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指示》,有力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更加迫切需要一个有权威有核心的党中央来组织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初期,“高饶事件”严重影响党中央的和谐,削弱了党的权威。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8]邓小平所强调的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等观点的精髓,与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中央权威思想核心要点是高度契合的。邓小平中央观的形成是对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央权威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吸收了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关于中央权威思想的精华。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形势和任务为其发展成熟提出了必然要求。十年“文革”遗留下了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党内纪律松散,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要求全党必须抓好党的建设,强化党中央权威,发挥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作用。基于对形势和任务的战略判断,邓小平提出了重要论断:“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9],“關键在领导核心”[10]。
改革开放初期,党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从党情来看,巩固党中央权威、维护邓小平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刻不容缓。“长期在政治上不同中央保持一致、或者表面上保持一致实际上另搞一套的人”[11],严重影响党中央权威和党的核心领导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从国情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社会状况不容乐观,新的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全党必须正确回答好的紧迫课题。从世情来看,构建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新格局,营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成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实现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要巩固党的领导、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时代使命,必须树立党中央权威,维护邓小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邓小平的中央权威观最初源于他在20世纪60年代对“分散主义”倾向的批评与思考,初步践行于1975年整顿中反对派性的斗争,进一步完善于当代中国改革实践。[12]邓小平围绕什么是党中央权威、为什么要树立党中央权威、怎么样树立党中央权威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在实践上引领全党拥护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
(一)中央权威观的内涵。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在实践上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为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厘清民主集中制与党中央权威观的关系。继列宁、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内涵。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充分论述了民主集中制,明晰了党组织和党员、上级和下级组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13],民主集中制是根本区别于过分的集权的,过分的集权只有集中或是高度集中,绝不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在本质上是与强化党中央的权威一致的,“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14],处理不好民主和集中关系,党中央权威就会受到质疑。二是把握集体领导原则与党中央权威的关系。坚持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邓小平认为,贯彻集体领导的原则能有效防止个人包办、个人崇拜现象的产生。但并不是意味着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会削弱党中央權威,相反坚持集体领导原则是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有益补充。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要实行集体领导制,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度。三是深刻剖析了领袖与党中央权威的关系。邓小平强调:“领袖是在群众斗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不能是自封的”[15],领袖人物的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爱护领袖绝不是对个人的神化,更不是搞个人崇拜,而是对于党和人民利益的爱护。爱护领袖、拥护领袖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表现。
(二)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邓小平从多个视角阐明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一是消除党内的不团结因素。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针对党内的派性问题,强调派性和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长期影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削弱党中央权威。对此,邓小平强调:“不消除派性,安定团结不起来”[16],党的战斗力一定会削弱。对于铁路系统闹派性问题,他强调:“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加强集中统一。”[17]二是进行经济建设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改革开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战略任务,涉及到各方利益的整合与调整,需要统一指挥和精心设计。邓小平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党中央没有、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18]没有党中央的权威,没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无法实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三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与维护领袖核心地位是统一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强调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有效防止个人主义、个人崇拜的滋生。而贯彻民主集中制,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必须要有一个核心,这样全党才能统一步调、政令统一。他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三)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本要求。一是切忌各自为政,步子要统一协调。1989年,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政策稳定问题时强调:“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19]如果各个地区、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那么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邓小平高度肯定陈云对各路诸侯太多、议论太多、杂言太多、决定不统一、执行困难的批评。对于不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全面预防和整顿,他明确指出:“对于不听中央、国务院的话的,处理要坚决,可以先打招呼,不行就调换人换头头。”[20]他还告诫全党同志:“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21],并借用毛泽东当年对调八大军区负责人的事例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党中央要切中问题要害,抓住要点,时机得当地解决问题。邓小平认为,没有权威的党中央、国务院是不行的,要有权威必须优化处事方式。党中央解决问题要快、准、狠,看准了问题要害就得不失时机地处理,切忌拖拉。对此,他强调:“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22]三是党中央要树立权威,全党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这个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23],党中央自然就有权威。“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24],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邓小平在革命、建设时期用宝贵的实践践行拥护党中央的权威和核心领导。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以及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就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正确决策。这是邓小平维护权威的重要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党内的分裂主义、分散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号召全党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党的呼应下、民心的驱动下,全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要求全党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重要政治问题就是邓小平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维护,对党中央权威的维护,对党的威信和形象的维护。
在1989年前后,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权力交接的时候,邓小平更是用自身的实践号召全党要支持新一届党中央的权威领导、要拥护江泽民同志在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1988年,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一文中强调:“在党的十三大上,我和一些老同志退出了领导核心。这表明,中国的未来要靠新的领导集体。”[25]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陈云等就关注到了干部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尤其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提出了“四化”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就邓小平个人而言,他带头逐步淡出领导核心,提倡建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主张大力培养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讲到:“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了威信,我坚决退出,不干扰你们的事。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很好地团结。”[26]后来,邓小平结合党的历史向全党有力地阐述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问题,告诫全党同志说:“进入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注意树立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27]邓小平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前后后的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必须加强党中央的权威。随后,他也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了自己退休的愿望。这些都有力地印证了他用实践行动引领全党拥护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初衷。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结合新时代新使命,回眸总结邓小平中央权威观的现实启示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实现强起来的复兴重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
(一)戰略高度:必须高度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地位。邓小平在论述“党中央要有权威”的论断时既发扬了党的政治优势,又结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国情。在新时代,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去审视维护党中央权威这一问题。一是要理解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统一性。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巨变,再要实现强起来的伟大使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二是要深刻理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关系。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四个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两个维护”的重要步骤。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是“两个维护”内在的核心前提,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前提和基础。
(二)历史维度:必须从党的思想实践中汲取经验。纵观党的历史,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为理论基础。二是要从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历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握内在规律。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一文中回顾了党是如何形成有权威的党中央、如何维护有权威的党中央的历程,总结经验规律,为我们党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了基本遵循。实践证明,党中央有权威、有核心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三是要把思想实践经验与新时代的实践统一起来。邓小平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新时代,要充分挖掘理论渊源、吸收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搞好本土化、中国化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党中央权威观。
(三)制度向度:必须完善党中央权威的制度设计。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自我革命的必然趋势。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必须形成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一是要以宪法、党章为根本遵循,一以贯之地把维护党中央权威摆在重要位置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从最高法律效力的角度来看,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具有合法性基础的,呈现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正常时期,历次党章的修改都尤其强调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并与时俱进地增写了党中央的新要求。维护党中央权威最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以宪法、党章为根本遵循,以此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二是要完善相关党内法规体系以加强党中央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制度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诸多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党内法规。党中央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充分彰显了制度建设的效能和作用。
(四)实践广度:必须在行动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领”位置,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的科学研断。一是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核心意识更为系统地指出了如何加强党中央权威。要深刻领会四个意识的逻辑联系,重点要体现在思想上,融入到实践中。三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维护党中央权威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义。全党必须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新时代新思想,完成新时代新使命。
(五)思想深度:必须在思想情感上认同与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全党的核心。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心理上发自内心的科学认知和认同的情感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28]。一是要坚持高度的理性认同。做到“两个维护”必须立足实际、服务大局,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二是要情感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证实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带头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全党必须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从情感上高度认同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全党的核心,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情感自觉、行动自觉,做到知情意行合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97.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7.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2.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
[9][10][11][18][19][20][21][22][23][24][26][2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301.37.277.319.319.300.312.298.277.301. 310.
[12][25]朱益飞.邓小平的中央权威观及其对新时代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1):40—47+167.
[13][1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30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98.
[16][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28]习近平.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 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N].人民日报,2019-07-10.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AK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