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莲,伍荣生,唐进宝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积极发挥教育的独特功能,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1],为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与沿线各国音乐教育合作交流、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带来了机遇。
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在立足中国音乐教育改革与所处区域音乐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如何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在沿线64个国家中选择与自身办学定位相契合的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和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走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道路,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是必须探索的问题。
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因所处区域位置及经济文化优势不明显,其音乐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国际视野狭窄及对专业认知不足、高水平师资引才困难、课程建设品质不高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一是学生对发展空间认识不足,目标不够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现行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使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生源基础普遍较弱。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对音乐学专业认知不足,视野狭窄。考该专业不是基于兴趣与热爱,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缺乏定位,导致入学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内驱力不强,学业进展成效缓慢。
二是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师资学缘单一。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型高校绝大部分布局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这类院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独立升格一所多科性或合并多所单科性专科院校而形成的普通本科高校。[2](P1-2)其音乐学专业主要是由地方师范专科学校的音乐系(科)升格而成,师资主要毕业于国内院校。这类高校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吸引力不强,有留学背景的师资相对缺乏,且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较少。
三是教学模式陈旧,现代化课程资源与地域性中华传统音乐课程资源贫乏。其一,传统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实用性、时代性、前沿性不强,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失配;教学模式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脱离了应用型高校学生实际,忽略了生师比的差异;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能力的养成支撑力度不足,较难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其二,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乡土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的开发与利用是应用型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其他高校音乐人才培养避免同质化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乡土音乐,还是以“静态”的纸面存在,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其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为加强应用型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及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然而,应用型高校音乐教师利用现代化网络课程教学意识不强,这方面的课程资源建设仍然贫乏,不易激发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潮流的顶层设计,是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教育部要求国内高校以育人为本、人文先行的合作原则,推动教育深度合作、互学互鉴,携手促进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愿景。[3]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地方高校需因时而新、因势而进,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合作、交流的教育互通[4](P8),从引进来、走出去的转换中主动作为、双向协同,形成更有效的互补、共享与协作机制[5](P56-57),既要立足自身优势,又要跳出自身局限,从国际化合作交流中汲取自身稀缺的办学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及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处福建苏区、老区、山区的三明学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积极主动谋发展,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学校国际化办学中,其音乐学专业积极融入、勇立潮头,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与固有特点,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2012年与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甫琴科国立师范大学达成音乐教育“3+1”国际联培协议。即学生前三学年在三明学院修完3年教学计划课程,符合乌克兰联培大学入学条件者,第四学年可申请赴联培大学学习,实现学分互认。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三明学院进一步加快了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乌克兰、俄罗斯高校的合作步伐,其音乐学专业先后又与乌克兰基辅师范大学、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文化学院建立本科“3+1”联培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乌克兰、俄罗斯高校的音乐教育承袭了苏联音乐教育体系的优良传统,他们的办学水平在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应用型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与他们建立联培机制,引入自身稀缺的教育资源,能为突破制约高素质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等瓶颈问题增添动力。
2013年,三明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并解决学生专业认知不足、高水平师资引才困难、课程建设品质不高等瓶颈问题,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坚持“根植民族、面向国际”的办学理念,引入乌克兰、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建构了围绕“二个目标”(高素质音乐人才培养与高质量音乐学专业建设)、聚焦“三项内容”(学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三条路径”(“3+1”联培机制及拓展培养、广阔学缘的教师团队、丰富课程资源及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的“233”培养模式,开启了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序幕,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细化和充实。
1.多措并举助推学生明确与实现发展目标
一是深化专业认知,激发学习内驱力。一方面开设音乐学专业导论课,主要围绕专业(学科)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学什么(专业内容)、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 )、做什么(就业规划)等方面展开,并及时将学科前沿新成果、科学领域新技术、实践发展新理念、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这对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6](P147-149);另一方面邀请在“一带一路”“3+1”联培机制中获益的学生及在教育、文化部门工作的优秀校友到校或通过微视频分享学习成长经历,发挥榜样引领,激发学习动力。于此同时,展示已考取国内外音乐高校硕士、博士优秀校友案例,激励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元的发展路径。
二是开阔视野,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一方面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座、举办大师班与音乐会,如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歌唱家莫华伦、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维多利亚·穆什卡蔻、匈牙利钢琴家马如安·毕纳达拉等;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推送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公众号、音乐作品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并针对有关作品、音乐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开展体验式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丰富专业实践,改进评价方式。实践教学是音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个性化、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7](P910)一方面本专业采取项目化、学分化等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学生参加院系教研室规划设计的各种主题活动、各类艺术实践及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如近3年音乐学专业以产学研项目为载体,师生组队协同服务基础音乐教育与三明经济文化建设。2017年至今,帮助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组建、训练少儿民乐团,帮助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组建、训练少儿管乐团等,得到师生及家长的肯定;2018年,应邀为永安市政府承接的首届“世界竹藤大会开幕式”创作、排演的独具三明地方特色的作品,在北京表演后赢得了世界竹藤大会组委会的肯定和永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在世界友人面前展现了学生“经世致用、自强致胜”的精神风貌。再如:激励学生认真备战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19年福建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赛中取得总成绩第三名、单项奖3项、个人全能三等奖3项;在第六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第一名,等等。在这些活动与比赛中根据贡献和名次获得相应的学分与奖励。另一方面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将出勤、课堂讨论、学生互评、平时作业均计入总成绩,考试内容、形式与音乐职业对接,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实现发展目标。
2.多维度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美国教育家毕柏说过:“教育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先进教学理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一是借力增力。其一,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开设大师课,聘请“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师到校教授专业课程,至今已有3位外教来本专业任教,其中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文化学院选派的优秀教师娜斯佳博士来任教已4年。其二,聘任当地优秀基础音乐教育教师、文化部门音乐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授课机制。其三,将优秀的学生选送到国外“3+1”联培机制的高校,借助他们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共同培养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及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音乐人才。
二是筑巢引凤。创造条件不断吸引有海外留学经历、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已引入7位教师,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知识结构将助推音乐学专业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层面与国际化发展接轨。
三是自强筋骨。一方面,依托学校和学院师资培训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目前已有1位青年教师从“一带一路”沿线的乌克兰基辅国立师范大学学成回国。另一方面,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宽学科视野,把握发展趋势,不断吸纳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3.多渠道挖掘课程资源,打造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8]课程教学好,学生才能好;学生发展好,专业才真好。音乐学专业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以国际化联培机制为载体,移植有益的课程资源与教学模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位外教,为学生们教授4门专业课程,带来注重音乐性、实用性的课程资源及注重互动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二是利用现代化课程资源,搭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需求和产出为导向,从中国大学MOOC、尔雅、智慧树、爱课程等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选择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变成一种真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9](P3-12+16)不断提升课程品质,点燃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是根植民族,“以研带教”。乡土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的艺术品格,是形成中华民族音乐各美其美的源泉,是造就中华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散发独特芬芳的根脉,传承乡土音乐就是留住中华民族音乐的根脉。[10](P123-125)音乐学专业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师生三明乡土音乐学习共同体,将教学课堂延伸到乡土音乐产生的场域,运用科研创作、教学展演与多媒体传播“三维一体”的创新实践模式,“以研带教”“以演促艺”,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将师生共创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传统音乐保护、当代音乐创作等方面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沟通渠道。[11]
4.“233”培养新模式成效
三明学院音乐学专业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效破解了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等关键要素的协同难题,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真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由2013年的86.49%提升至2019年的97.14%,毕业生社会满意率由90%提升到95%,学生获得省级奖项由5项增加到38项,毕业生考上国内外研究生45人。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海外留学归来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由2013年的8.7%提升到34.8%;博士从无到有,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1.7%,形成了广阔学缘的教师团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提供了保障,为建设高质量音乐学专业打下了基础。
三是国际联培育人结硕果。音乐学专业自2012年开始,先后与乌克兰、俄罗斯多所高校建立本科“3+1”联培机制。持续8年来,共输送了46位国际交流生,其中19人考上硕士研究生,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在未来的发展上,本专业将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文化学院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学生由输送、教师与课程由引进等单边流动,走向学生互换、教师互派、课程互通的双边流动,拟联办教师博士学位研究生班。
应用型音乐人才“233”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构建的教育改革创新型产物,有效破解了应用型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等关键要素的优化和协同难题,推动了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了符合时代需求和自我需求的选择。但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应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特定的区域优势和历史积淀,主动作为、创新作为,凝练自身办学特色,努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教育与文化的合作交流,讲好、传播好中国音乐教育与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