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玲 崔联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庞大,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职教育侧重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批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只负责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或只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偏低,阻碍了职业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迫切需求,也很重视,但是缺乏完善的师资建设机制和策略。
“双师型”是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而提出的概念,是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独有的概念。“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研究者王义澄认为“双师”即“教师加工程师”。[1]有学者认为“双师”就是“双证”,即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也有学者认为“双师”就是“双职称”,即学术和技术两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2]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各不相同。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能够胜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双师型”教师的核心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
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和课程都需要“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应该定位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领域,立足于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专业开设多门专业课程,有的课程侧重理论知识,有的课程侧重实践技能。同时,教师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要求所有的教师既具备企业技师水平的实践能力[3],又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拥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势必对很多教师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把理论教学的教师都送去参加培训或到企业实践,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是不切实际的。
在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同时,将分别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优势的教师整合,开展项目化教学,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材料,以实践为主线,理论支撑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此过程中,两种类型的教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逐渐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个体。专业教学教师队伍中,既有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双师型”教师,又能够整合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师开展合作教学,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目的,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4]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数量偏低,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年龄层级分布不合理。一部分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却不具备“双师”能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具有比较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弱[5],如,开展“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从未操作过铣床、车床等机床。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来自不同的渠道,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各有不同。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习期间的实践机会很少,企业实践经历不足,因此实践操作技能薄弱。从企业转入的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但一般缺乏教育教学的系统理论知识。二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校企之间虽然有合作,但缺乏系统的计划安排,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不够。高职院校对从企业引入高校的部分兼职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管理过于松散,不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能力。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成效有限。三是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进修不够全面,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没有得到及时提升。四是高职院校在政策制度上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对师德的要求和宣传不够,导致一部分教师提升的积极性不高。
(1)从企业引入兼职教师
为了缓解“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状,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与专职教师共同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优势。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予兼职教师较好的薪资待遇。根据教学质量考核情况,为优秀的兼职教师发放奖励性津贴,激发其工作热情。
兼职教师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有所欠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对兼职教师比较宽松,导致一些兼职教师不能自觉遵守教学规范。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缺乏稳定的教学任务和人际关系,缺乏归属感,很少与专任教师和教学对象交流。高职院校应该严格把控兼职教师的选用制度,规范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在日常的教学检查中不要忽略对兼职教师的监督。同时,可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一对一帮带等方式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其教学水平。[6]
(2)安排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提升教师能力、改进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双赢原则下,安排部分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到企业挂职实践,是教师获取实践经验,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同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积累教学素材,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院校毕业的高质量人才注入到企业后,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和企业从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中实现合作共赢。
企业实践从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就应该开始。[7]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高校对未来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加大投资力度,如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或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企业提供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具有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的职业教师。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对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去企业实践是为了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不同于企业员工的工作,也不同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8]教师的任务是从事教学工作,只需要保证在教学中能够准确展示和示范,而不必成为高水平的技师。教师的实践,也不是为了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应该为教师安排合适的实践岗位和工作任务,安排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技师帮带,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开展对这部分教师的严格管理,对教师提出实践期间的行为规范要求,尽量避免对企业生产造成干扰或损失,并对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考核与评价。
除了这种教师以学习形式参与企业实践外,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安排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科研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制定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和计划。对教师的培养应该涵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也应该从教师的教学工作出发,让教师有机会通过培训进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其科研水平。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渠道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应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行学位进修,到国外院校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访问交流;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针对职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到同类院校交流;安排教师参加校外各种技能培训;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或行业专家到校内开展讲座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利用校内实训条件,邀请企业技师或安排校内实训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他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成为“双师型”教师,需要教师个体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教师还可能面临被学校和企业考核评价的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机制,激励“双师型”教师发展。如在工资福利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适当优待,在职称评定和校内评优中适当突出“双师型”教师的优势。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的项目中取得的成果,应该被学校纳入科研考核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9]
高职院校应该从政策上使实训课教师与其他教师享受同样的待遇。实训课教师付出了与其他教师同样的教学时间,有些实训过程存在危险性,有空气或噪声污染。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把实训课教师的课时打折[10],这样的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训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热爱职业教育,具备教学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应突出师德考核,加强师德教育与宣传,培养一支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有充分的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在与来自企业的教师的交流中,应该学习企业技师的工匠精神。
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是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行途径。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指导更多的学生掌握未来社会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形成全面的人格素养。高职院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