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研究

2020-02-24 22:24丁淑彦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称定位院校

丁淑彦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创新活力的激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和孕育创新的重要阵地,其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88所,占高等院校的52%;教职工65万余人,占比28%;在校学生1648万余人,占比38% 。创新驱动背景下,审思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激发探索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科研活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更是探寻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提升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1 问题反思:高职院校科研生态不容乐观

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多数效仿本科院校,往往忽视了高职教育本身的科研属性和特点,“指标式”科研、“职称式”科研在高职院校大量存在。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科研生态存在着科研氛围不浓、科研定位不准、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其中科研定位不准的问题又影响着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的科研团队建设,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的全面提升。

1.1 “指标式”科研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

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1]科学研究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大类,科学研究具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主要通过课题、论文、专著、知识产权等形式来衡量,高职院校为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多数采用科研指标的形式来下达每年的科研任务。由此,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按照学校的考核方式由潜在的、不确定的、隐形的转变为可呈现的课题、论文等。但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决定科研成果并不能以数量型的指标来衡量和推进。“指标式”科研固然方便量化考核和易于激发科研活力,但也引起了很多不良后果:违背科研规律,为科研而科研,为论文而论文,为数据而实验的科研现象层出不穷。课题、论文、专利等形式上的科研成果数量激增,研究周期短、容易出成果成为科研人员科研定位的主要考虑因素,而那些基础性的、影响深远的、需要大量跟踪调查和观察实验的研究,因其不易被评价,或效益差、风险大则成为科研的盲区。[2]

1.2 “职称式”科研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

在研究性大学职称评价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的职称评价体制基本上以资历、课题、论文构成职称晋升的核心要素。在论文的界定上又按照普通高校的标准划分为各种级别,这种以研究性大学为主体的职称评价体系忽视了高职教育本身的科研属性和特点。然而职称晋升直接关系着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出于评职称的需要,在核心期刊排斥高职院校、重要课题偏好研究性重点大学、专著出版费用居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课题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在此过程中,科研的科学性、真实性、社会性都被科研成果形式的职称价值所替代,其中不免有代写、代发等科研不端行为。在实现职称预期后,这种功利性的科研行为会迅速萎缩,整个过程对于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培育、科研重点攻关都没有太大益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由于科研定位不清,进而在科研理念、科研模式以及科研政策的导向上形成了许多误区。审思这些问题,找准科研定位,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的整体实力,更能够促进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 行为导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蓄力引航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校发挥创新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靠“职称式”科研、“指标式”科研将难以生存,要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出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不同,形成与研究性高等学校、应用型高等学校错位发展的科研格局,打造研究特色品牌。

2.1 立足教育教学,开展以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教育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在教育理念、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积累了很多问题,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鉴于此,高职院校的科研首先应立足于教育教学,一方面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探索新时期的教学规律,高职院校所面对的学生特点、市场需求、教育环境、教学手段等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呈现出速度快、可预测性低等特点。[3]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但围绕现有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手段去设计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结构,而且要根据市场发展、技术更新及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生产一线零距离对接。

2.2 立足专业技术,开展以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应用研究

专业技术是高职院校的活力来源,开展技术研究,推进技术创新,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技术发展和技术瓶颈,开展以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应用研究,让自身的专业技术不断在生产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再提升;同时高职院校也积极加强与普通本科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用先进的理论支撑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2.3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以探索产业发展规律为核心的产业研究

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应用型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必须积极研究地方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高职院校科研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定位,对当地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一方面为区域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个以服务外包产业立足的学校,学校将科研定位从宏观的产业发展研究、中观的服务外包企业研究到微观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层层铺开,虽没有国家级重点项目但承接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各类服务外包产业调研、发展规划、人才需求等课题10余项,在服务外包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自身的人才培养,既遵循了科研的规律,也实现了科研价值的最大化。

2.4 立足地域文化,开展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文化传承研究

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具有地域性、稳定性、潜在性。[4]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由不同区域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信仰文化等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地域文化虽然纷繁复杂,但是高职院校拥有天然的研究地域文化的优势。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研究地域文化应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把地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研究如何把地域融入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把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研究如何将地域文化推向世界,提升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感。[5]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文化资源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已成为各国国际综合实力较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内容定位、叙事方式、传播渠道等的研究,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推进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职称定位院校
定位的奥秘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