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剑,于 博
(中国科学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上海 201203 )
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同时生命类科学研究所成为发展最快的机构之一.科学仪器基础研究是科学仪器发展的源泉,先进的科学仪器是原始性科研创新的利器[1].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诞生了仪器平台这个组织.由于仪器平台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其管理均是以经验为主.由于以自然科学人才为主的研究机构不了解社会科学管理理论的模式,并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思维上存在差异及管理学科本身的弱科学属性[2].作为科研机构的一部分,如果长期处于管理理论滞后的情况下,那么将导致平台处于低效率运行并影响科研活动的进行.本文尝试从管理学中的组织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行为分析视角进行分析和梳理,针对目前生命科学仪器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生命科学机构的公共仪器平台大致可以分为分子影像平台、冷冻电镜平台、生物化学平台、流式细胞平台以及动物房等辅助设施.这些仪器平台与传统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研究机构处于科学研究前沿,所以仪器平台专业性更强,大型尖端精密仪器占比更高.第二,仪器平台的使用者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所以要求也更高.施尔畏[3]等在《关于研究所管理》论述知识创新链时提出支撑系统在整个属于知识创造中位于物质供应和人力资源之间属于研究所基础部分.田园[4]等总结了科研机构技术支撑人员的4个特点.纪虹[5]提出将科研装备统一管理等具体措施.谷淑波[6]等提出让青年教师参与精密仪器管理.
同时也有不少文献也提出仪器平台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领导[7],实验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水平不能满足需求[8],权责不明、经费不足、专职仪器管理技术人员少及维护不力等问题[9].这些问题导致了仪器平台人员积极性不足[10]、大型仪器共享性差、利用率低等现象.可见生命科学仪器平台当前的共性问题在于组织上缺乏准确定位,公共仪器使用率有高有底不均衡,仪器平台专业人员匮乏,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这些问题的积累会使仪器平台无法起到应有的科研支撑作用,严重影响研究机构的整体科研活动.
从管理学的组织视角、经济视角和行为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发现当前生命科学仪器平台组织定位重要性依然没有明确,仪器使用率问题至今还依靠行政手段.仪器平台无论主管还是工作人员对于日常管理工作的认知上依旧延续着长期从事生命科学研究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平台这个概念来源于互联网,其作用是尽可能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信息沟通.政府利用平台的信息和资源的调配也更方便,尤其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抗击疫情、推进社会治理等方面大有作为[11],毫无疑问以平台为概念的组织已在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仪器平台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整合资源和提高信息交换等起着类似的作用[12].
从科研活动来说,仪器平台承担测试分析等科研活动,统一管理,统一购置,可以降低研究机构科研团队中的仪器使用成本.其次在科研信息沟通上,由于仪器平台处于一个公共空间,不同科研团队之间沟通也较为便捷,这点在以课题组形式的生命科学领域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仪器平台无论人事还是仪器设备都是由研究机构负责招聘和购置,研究机构管理层对其有直接的影响力,这样就适合研究机构的管理层利用仪器平台来调整整体战略规划和部署.所以随着生命科学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仪器平台也将成为贯彻研究机构战略意志有力的工具.
与管理学一样,经济学的目的也是管理稀缺资源[13].在生命科学类研究机构中,稀缺资源就是高端精密大型仪器和平台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从经济上的定义来说:当前仪器平台与科研团队在科研机构内部也形成一个市场,其中仪器平台处于卖方,主要提供三种服务形式:首先是单纯的仪器测试,操作由科研团队进行.第二种为仪器操作专业服务,流程为由科研团队向仪器平台提供样品,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仪器管理者/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第三种为仪器管理员向科研团队提供上机培训服务.前两种模式科研团队通过按照机时数以仪器测试费的形式转账,第三种模式大部分免费,所以仪器培训服务总是人满为患.
虽然表面上形成市场化行为,但在实际管理中,定价机制无法准确的反应仪器真实的需求会造成仪器使用率高低不均衡的现象.也就是说以经济学视角来看,看似免费的服务和固定的定价造成稀缺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生命科学研究属于典型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同时也具有自己学科的特色,简单概括就是喜欢在微观中观察事物,强调各事物之间关系的确定性.这种长年累月养成的思维习惯,影响了仪器平台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日常管理活动.
生命科学仪器平台工作人员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专业操作人员,主要操作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大型精密仪器比如冷冻电镜.由于这些仪器操作复杂、价值昂贵,所以必须采取专人专管模式,一人或者多人负责一台仪器.另外一类人员为通用仪器管理人员,由一人负责管理几台或者十几台仪器比如酶标仪、超速离心机以及RTPCR等通用型仪器.通用仪器管理人员平时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管理使用仪器的科研人员,培训科研人员使用仪器,还处理对内有偿使用的收费统计及平台基建建设等事务.
两者都属于高学历人才,一般岗位要求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由于此类岗位无论成长空间还是自我期望都无法与科研人员相比,加上较弱的激励性,都严重影响了平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早期的生命科学仪器主要是由相关学科课题组长担任,因其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团队管理经验,有利于仪器的使用,我们称之为专家型管理者.
但是专家管理者也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专家管理者由于长期在生命科学领域工作,所以在思维模式上除了生命科学学科特点外,还有着科学家共有的理想化和发散式思维,这对于实际管理活动的处理往往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过于依赖科研经验.其次,在生命科学领域中,为了获得良好的试验结果,往往需要全程亲自动手,这就养成许多生命科学研究人员事必躬亲的习惯,势必会影响到管理决策[14].
首先研究机构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仪器管理平台对于一个科研机构的重要性不亚于科研团队.作为高层决策者,可以通过调整平台的资源调配来完整研究所整体的科研战略.因此明确仪器管理平台不是科研团队的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核算部门,或者以仪器平台组成测试中心形成合力.在组织构架上形成科研团队、行政团队和仪器平台三者平行的结构.提高平台的行政地位有利于提高平台的重视性,也有利于独立的人事和财务运作,为平台工作人员提高更好的保障.
收支平衡是仪器平台最基本的目标.在对外服务上国家也出台有相关政策,要求全成本核算以及价格公开透明[15],通过向社会开放解决大型仪器共享问题,使得仪器发挥最大效能.在定价方面可以使用经济学的市场化原理,采用价格浮动机制,在仪器使用率较高或者较低的仪器中引入价格调整机制.每隔一段时间,对使用率过高的仪器进行价格调整,以保证其获得一定的休息时间,降低使用强度,延长寿命.同样仪器培训也可以采取热门培训收费的形式,减少仪器工作人员无效劳动.对于符合研究所战略而财政状况暂时困难的科研团队则可以向研究所申请补贴,更好的配合研究所科研方向战略规划和部署.
5.3.1 平台工作人员队伍稳定与激励
一支经验丰富的仪器管理团队是研究机构的硬件基础.培养专业的仪器操作和管理人员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及人才梯队建设是继平台收支平衡后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根据Y理论,维持一只高水平队伍,除了需要不断的激励措施更需要将员工自身规划与平台的目标一致[16].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需要在工作、薪酬、成长空间、组织以及文化方面进行激励[17].比如为通用仪器平台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竞争力,可以鼓励他们去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甚至在职攻读相关学位.专业的系统培训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仪器平台工作人员迅速适应仪器管理员的角色,也可以使其更具有归属感.
5.3.2 重新定义仪器平台主管角色
周霞[18]提出科技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并不断自我更新所从事领域的工程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要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组织构架来说生命科学仪器平台主管属于中层管理者,要全力贯彻落实好研究所的决议、决策,体现出较好的执行力,充分调动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本部门的目标和任务.中层管理者是研究所管理链条的中坚力量,在决策执行、出谋划策、组织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
所以生命科学仪器平台主管,无论是由专业学术人员担任还是从仪器管理人员选拔,都应该着重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应聘和选拔过程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可以对管理者的管理学初步认知进行测试,同时可以通过撰写仪器管理当中的案例分析来了解管理者是否胜任仪器平台管理者的角色以及是否有能力贯彻研究所整体科研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