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深入思考

2020-02-24 13:11:45徐陆斌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空气化学

徐陆斌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226100)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出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心理教育已经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各科教师均需主动渗透心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将心理教育科学渗透至化学知识中,为他们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与素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心理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材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与出发点,心理教育的渗透当然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强加进行,每一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教育,都应该是教材中所蕴涵的内容,也是自然渗透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深入发掘教材内容,选择适合渗透心理教育的部分,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插入一些化学史,以此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使其认识到科学家艰辛的探索历程,内心深受熏陶和感染,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在教学“空气”过程中,当讲到空气中的各种成分时,教师可以询问:空气是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学生思考回答,说出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接着,教师简单讲述空气组成的发现史:为清楚空气的组成,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一个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取得重大突破.拉瓦锡分析实验结果认为:燃烧是物质跟氧气猛烈作用,放出光和热,空气由两种气体组成,一种是能够帮助燃烧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另一种是不能帮助燃烧的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拉瓦锡的实验成功,在整个化学领域里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百年后科学家们又发现空气中还有0.94%的稀有气体,以及0.03%的二氧化碳.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适当穿插部分化学史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研究空气组成的历程,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培养实事求是且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无声的洗礼,也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进一步的端正.

二、选择恰当化学实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实验素材丰富多彩,实验现象更是变化万千,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教学环节,应演示一些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小实验,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化他们的学习思维.同时,教师需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将乏味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有趣的实验现象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充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魅力,让他们真正热爱化学学科.

在“燃烧和灭火”教学实践中,对于“探究燃烧条件”环节,教师先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以下三个小实验:用火柴分别点燃木条和石块;点燃小蜡烛,然后将其用烧杯罩住;将一张纸和一木条用火柴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程度.使其通过实验发现木条会燃烧,石块不会;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纸比木条容易点燃,引导他们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和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接着,教师做白磷的自燃实验,将白磷融入到四氯化碳中,把该溶液倒在滤纸上,用镊子夹住滤纸在空气中扇动几下,滤纸迅速自燃,没有该溶液的滤纸则不会自燃.这样的实验活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引领学生的思维生长,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揭秘实验的原理:白磷是易燃、着火点仅为40℃的物质,辅助他们牢固掌握新知识.

这样教师选择恰当的化学实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趣又形象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其对化学实验不再惧怕,而是收获成功的满足,辅助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给学生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引领学生的思维生长,有助于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三、注重及时客观评价,实时渗透心理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认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更好的渗透心理教育,教师需保护他们的天性,对于其学习过程、行为和结果进行及时且客观的评价,肯定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激励、榜样、成功等贯穿于整个课堂.为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客观评价学生在整节课中的实际表现,实时渗透心理教育,经常运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交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强心,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在开展“溶液的浓度”教学时,教师提问:同样多的红糖水哪杯最浓?同样多的两杯白糖水哪杯最甜?含糖多少?浓到什么程度?这样的问题链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发了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等,学生很快想到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品尝溶液的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浓稀程度.为此,对于学生的思考,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度,也要进一步引领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比如,可以继续点评道:这样虽然可以判断溶液的浓稀,不过只是一个粗略的方法,难以准确判断.接着,师生合作演示:将0.1、0.5、2g的硫酸铜,分别放入3只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配成溶液后对比.引领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说明不能靠颜色和味道来判断溶液的浓稀,需找到一种确切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带领他们归纳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公式和意义.学习完新课后,教师评价学生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计算的情况,是否掌握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步骤等.

上述案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既有助于高效学习新知识,还能增他们的学习自信,使其在后续学习中表现的更加积极.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不仅能助推学生的成长,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学会不断的自我反思、总结、完善,真正健康成长.

因此,在初中化学的常态教育教学行为中,必须高度重视渗透心理教育,从化学史、实验和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适时渗透,并不断革新教学方法,让心理教育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逐步提高他们的化学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空气化学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56:28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奇妙的化学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