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朦
“执意”一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动宾式双音节情状副词,它表示“坚持己见、执意坚定地(做某事)”。《现代汉语字典》(第七版)中“执意”注解:“副词,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坚决:~要去|~不肯。”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680页。《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张谊生)一书中根据构成语素、表义特点和形成来源将“执意”归入描摹性副词这一副词次类中,称之为表方式的描摹性副词②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26页。。综合以上分类结果,我们将“执意”归为意志类情状副词。那么“执意”是怎样从一个短语演变成为意义较虚的情状副词呢?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什么原因促发了“执意”一词的语义及属性变化?其历时演变的机制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和研究。经查考相关研究发现,情状副词主要集中在个案的研究,且对情状副词“执意”词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张佳对“肆意”的历时成词演变进行了描写和解释,详尽说明“肆意”的语义、句法、语用③张佳:《浅析“肆意”的词汇化历程及动因》,《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赵撮从语义的角度对情状副词内部成员“故意”“有意”的历时语义演变过程展开描写和解释,并对比成员的语义来源以解释其语法功能的差异①赵撮:《“故意”类情状副词研究》,湘潭大学,2015年,第3-39页。;周媛媛对“故意”和“有意”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进行了比较,细致探讨了两者的共时差异②周媛媛:《“故意”和“有意”的比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陈红莲对“特意、特为”各自成词的来源进行了考察,前者是短语直接虚化为副词,后者是副词和介词跨层凝固而来,“特此”是跨层非短语结构虚化而来③陈红莲:《“特意”类情状副词研究》,湘潭大学,2016年,第3-49页。。吴美娟对“特意、特地”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详细描写和解释,并总结了各自的语义特征,以及各自与其他类别的副词和介词搭配的特征,并讨论了“特意、特地”的篇章功能④吴美娟:《现代汉语情状副词“特地、特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第2-32页。。归纳总结文献后我们发现,对于形式上相近的意志类的情状副词内部成员“执意”的研究还存在研究空间,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还有一定探讨价值和空间。在此,论文选取了从上古到近代的各个时期的文献语料,借助许慎《说文解字》⑤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421页。,对构成动宾式双音节情状副词“执意”的“执”和“意”做归纳和梳理,同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演变成词并且虚化的轨迹和规律进行描述,并用词汇化理论、语法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做出一定的解释。
《说文·幸部》:“执,捕罪人也,本义即为拘捕。“执”是一个会意字,从丮,从幸,丮指梏,幸指罪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丮音掬,持也。”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830页。《甲骨文集释》:“执,(甲文)象一人两手加梏之形,全字‘执’表示给伸出双手之人带上刑具,即动词‘拘捕’。”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有注释《广韵·手部》:“执,捕者取也。”⑧陈彭年、丘雍:《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58页。例如:
例1:铺敦淮濆,仍执丑虏。(《诗·大雅·常武》)
引申为“拘系”⑨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中华书局,2004年,第394页。。
例2:春祭马祖,执驹。(《周礼·注疏》)
由此引申泛指“拿着、握”。
例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又引申为“处”。
例4:请诵其所闻,而吾自执焉。(《礼记·乐记》)
又“掌握、主持”。
例5: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淮南子·主术训》)
例6: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正韵》:“质入切。并音汁。守也,持也”,即“坚持、固执”⑩董同龢:《中上古音韵·正韵》,“中央研究院”历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
例7: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荀子》)
“意”是一个会意字,从心从音。本义即为“心里的声音,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想法。”《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其意也。”《增韵·志韵》:“意,心所想也。”①董同龢:《中上古音韵·志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单音名词“意”又指“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的意思”。例如:
例8: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
又引申泛指“志向、愿望、意图”,有注解《玉篇》:“志也,思也。”例如:
例9:用君之行,行君之意。(《楚辞·卜居》)
后来“意”和非生命体征的主语搭配时,引申为“意味”。例如:
例10:廉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后又引申出动词义:“料想,猜测”,《史记》中“意”作“臆”,颜师古曰:叶韵音億。例如:
例11: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汉书·淮阳王刘钦传》)
“执”与“意”首次连用是在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执”作“坚持”义,有《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执,凡持守之。”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06页。例如:
例12:敕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禹犹执前意,乃分遣将军别攻上郡诸县,更征兵引谷,归至大要。(南朝《后汉书》卷十八)
例12中的“执前意”是一个述宾短语,意思是“坚持之前的意见”,“执”是整个述宾短语中的述语,“前”和“意”是偏正式短语做宾语。
之后一直到唐代以后还存在“执+(A+意)”的搭配出现,且之后的“执+(A+意)”结构中的执与意的关系一般是修饰关系,A大多数情况下是代词“其”或者用来修饰限定“意”的形容词。各朝代的例子如下:
例13: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唐《晋书》卷二十四)
例14:世道将降矣,国论将更矣,正人将引去而旧人将登用矣。执持初意,封植正论,兹非砥柱倾颓之时乎?(元《宋史》卷一百八十二)
例13中的“执意”内部可以划分为“执”修饰偏正短语“不回之意”的动宾结构。例14中的“执持初意”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执持”是同义单音节动词构成的并列结构,义为“持守,坚持”,而“初意”义为“最初的意愿”,并列动词短语的宾语是“初意”这一偏正短语。
《康熙字典·土部》:“执,守也。”③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中华书局,2004年,第942页。《礼·大学》疏:“意,统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故短语“执意”是单音节词“执”和名词“意”的组合,意思为“坚持、持守自己的意愿、意思”。东汉时期,“执”与“意”组成了松散的短语首次出现。例如:
例15: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是以病作卜祟,祟得修祀,祀毕意解,意解病已;执意以为祭祀之助,勉奉不绝。(东汉《论衡》卷二十五)
例15中的“执意”是一个述宾短语,表“坚持自己的意见”。历时动宾短语“执意”常和其他动词性短语构成并列结构。“执意以为祭祀之助”是指“坚持祭祀帮助了人们这一意见”。例如:
例16:时登诸弟在下邳城中,布乃质执登三弟,欲求和同。登执意不挠,进围日急。(晋《三国志》卷七)
例17: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既拜,又追以职事见诘责,拜表陈谢。(晋《三国志》卷五十三)
例18:腾称诏召集公卿,议以大逆论,咸畏惮叉,无敢异者。唯仆射游肇执意不同。(南朝《魏书》卷四)
例19: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元《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例16中的“执意不挠”意思是“登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屈服”。例17中的“执意不移”意思是“曹尚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例18中的“执意不同”意思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认同别的意见”。例19中的“执意不回”意思是“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改变”。
例20:宝中书令眭邃执意抗言,宝从之而止。(唐《北史》卷八十三)
例21:帝手诏敦勉。而舒执意弥固,乃下诏曰:“司徒、剧阳子舒,体道弘粹,思量经远,忠肃居正在公尽规。”(唐《晋书》卷四十一)
例22:今召我入,未见其益也。”石珍曰:“敕旨如此,侯岂得辞?”确执意犹坚,携王大怒,谓赵伯超曰:“谯州,卿为我斩之,当赉首赴阙。”(唐《梁书》卷二十九)
例23:古人云:“不得河东不雄。”万一失之,恐未易取也。“大忤宰执意。”(元《金史》卷三十八)
例24:虏马饮江,王出赴难,见在先帝前,议论开张,执意明决,以此言之,其至必也。(元《宋书》卷七十五)
例20中的“执意”和“抗言”对举使用,可以推断“执意”是意义松散的动宾短语,义为“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另外的言论。”例21中“执意弥固”可以划分为“执意”和“弥固”的动宾短语和状中短语,意思是“持守自己意见的心意越发坚定”。例22中“执意”和“犹坚”共同作谓语成分。意思是“坚持自己的意愿的样子犹然坚定。”例23中的“执意”单独作句子谓语,意思是“坚持自己的决定”。例24中的动宾短语“执意”和“明决”意思是:“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明达有决断”。
动词“执意”首先出现于明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动词“执意”可以单独使用,作谓语中心词,意思是“坚守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被否定词“不”修饰,还可以被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首先,动词“执意”单独用作谓语,这是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例如:
例25:“小人姓石,名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氏。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明《水浒全传》四十四回)
例26:“侄女十分执意,被老身右说左说,一块硬铁看看溶做热汁。(明《醒世恒言》)
例27:姑嫂三人,见他执意,一齐跪下道:“求贤嫂再发慈悲,留了青丝。丁山虽有不是,还要看我姑嫂三人情面,定然要奏过君王,封赠忠义有功之人,少不得奉旨成亲。”(清《说唐全传》三十七回)
例28:亲家再三不肯。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孺人说了。(清《儒林外史》四十八回)
例29:这门亲,也不为过,何必推辞?若有赦回乡里之日,俺家就听凭令弟同小女归宗便了。”岳雷、柴王众兄弟见苗王执意,只得应允。(清《说岳全传》七十一回)
例30:石氏道:“奴家受相公大恩,杀身难报。丈夫敬重相公,如父母一般,出去时再三吩咐,相公不必执意。”(清《野叟曝言》六回)
例31:大郎不敢与素臣对坐,日京硬拉不从。素臣见他执意,只得把梁公一座换与大郎。(清《野叟曝言》九回)
例25中的动词“执意”在句子中发生了指称化,意思是“他一生固执坚决”。例26中的程度副词“十分”修饰动词“执意”,意思是“侄女十分固执”。例27—31中的“执意”都是在句子中作谓语成分,意思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动词的构词语素“执”和“意”之间的界限模糊,动词“执意”可理解替换为“坚持”。
其次,动词“执意”还可以被否定副词“不”修饰,构成状中结构,这是动词的典型句法特征。例如:
例32:人道:“贤弟既如此说,愚兄也不能执意,况有宁王的诏书,即烦贤弟前去一走。”(非幻道清《三侠剑》一百四十回)
例33:昨儿下午,那个张师爷好意,特来送信说:“你们不要执意,若不教靓云陪少爷睡,庙门一定要封的。”(清《老残游记》二回)
例34:光义道:“足下不可执意,大丈夫当以天心为心,顺天之心,以行所学。”(清《海国春秋》二回)
例32—34中的动词“执意”被否定副词修饰,意思是“你们别固执己见”。再者,动词“执意”还可以被时间副词修饰,表示动作的持续。例如:
例35:孩儿等亦知如此。但前次已经求和,怎奈他执意不行;此次再去相求,万一他仍然执意,却是如何呢?(清《施公案》二百六十九回)
例36:设或遇到一种虚伪的人和谬妄之事,他却一般地迷信和执意,非要把这人抬高到十足,并要拼出全力,牺牲自己,拼命价去干那乖谬的事情。(清《八仙得道》七十四回)
例35中的时间副词“仍然”修饰动词“执意”,意思是“他一直这样坚持”。例36中的“执意”和双音节词“迷信”是动词并列,两者被时间副词“一般”修饰,被时间副词修饰时伴随有状语标记“地”,意思是“他却通常地会迷信和坚持”。
最后,动词“执意”也可以被情态副词或程度副词修饰,表示施事者情态的坚决。例如:
例37:贤弟,谅贤弟也该知道我。能予把个脸面,即时将印信送交出来,咱们认个好朋友,以后还得来往来往。如果一定执意,老汉虽不能遽伤和气,即施大人却也不是好惹的。(清《施公案》二百九十四回)
例37中的“执意”被笃定义情态副词“一定”修饰,意思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清朝时期,副词“执意”出现,修饰动词性成分,意思是“坚决地(做某事)”,该副词义发展直至现代。《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执意,副词,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坚决。”例如:
例38:张大连说:“赵大哥,纵然你便说出来人多少,在哪里居住,也是一件小事。为什么拚着自己性命,执意不说哪?”(清《小五义》三十一回)
例39: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因此就罢了。(清《红楼梦》六十二回)
例40:彩云见如此,急的发身赌誓,至于哭了。百般解说,贾环执意不信,说:“不看你素日之情,去告诉二嫂子,就说你偷来给我,我不敢要。你细想去。”(清《红楼梦》六十二回)
例38—40中的“执意”+否定副词+动词,意思是“坚决不同意做(某件事)”
此外,副词“执意”也可以和近义的情态副词并列使用,作状语修饰后面动词。例如:
例41:媒妪与姐姐两口交劝,只是不允。那边李秀卿,执意定要娶善聪为妻,每日缠着媒妪,要他奔走传话。(明《喻世明言》卷二十八)
例41中的情态副词“定”和“执意”共同使用起到了近义叠加效果,强调态度的坚决,句子意思是“李秀卿坚决要求娶善聪作妻子”。
再者,当句子中有转折连词的时候,“执意”副词义“坚决”在这种语境中更重。例如:
例42:金母尽日之欢,庶不虚此胜会。不意仙姑意存爱惜,恐劳手下诸位仙子,我又何必勉强。但仙姑不过举口之劳,偏执意作难,一味花言巧语,这样拿腔做势,未免太过分了!(清《镜花缘》二回)
在这一时期,副词“执意”发展成熟,修饰动词或动词性成分时,伴随有明显的状语标记“的(地)”。例如:
例43:用一千多两银子,运动县署公厅,运动县衙门三班六房,大家俱都应允,提出这位刀杀五命的表兄来。惟有赃官执意的不允。(清《三侠剑》七十八回)
例44:艾虎暗自着急,越想起不好。临来的时候,三哥再三地问我,我执意的不说。(清《小五义》七十回)
例45:焉知晓她母女更有主意,所有送去的银钱俱都壁回,执意的不受。(清《小五义》八十七回)
例46:那老者起初就执意的不叫穿湖,后来才依他说的。(清《小五义》一百七十回)
例47:郭海寿执意的要回陈州居住,不必强留,且加封官爵,从厚赐赉。(清《狄青演义》六十一回)
例43—47中的“执意”作状语修饰后面的VP,伴随有状语标记“的”,说明这清朝时“执意”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副词,意思是“坚决(做某件事)”。民国时期,副词“执意”的使用逐渐减少。例如:
例48:傅恒附疏言:“用兵之始,众以为难。臣执意请行,负委任,请从重治罪。”(民国《清史稿》卷三百一)
例49:周仲宏走后不久,便有位有权有势的公子来向事真求婚,事真的母亲畏惧权豪势力,又贪图钱财,便答应了这桩婚事。事真坚决反对,执意不肯,终因势单力薄,不得不听从母亲之命。(民国《古今情海》卷五百二十一)
例48和49中的“执意”处在前后文矛盾突出的语境中,这时的“坚决”的态度义更突出。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执意”发展几乎只剩下副词用法,例如:
例50:血色迅速自她的脸上消褪。“那天晚上,你没命的冲进诊疗房,不理会我的阻止,却执意伴随帮忙。”(琼瑶《鬼丈夫》)
例51:有些时候,那种执意在课堂上强调、灌输、酝酿、浸润的玩意儿,未必真能得到什么效果。(张大春《认得几个字》)
例52:梦寒心一横,开始编故事:“是因为雨杭执意要回杭州,念头一直没有打消,爹很不放心,要我有机会的时候跟他谈一谈……”(琼瑶《烟锁重楼》)
例53:王安福不赞成,他说:“他们真要跟我不过,死就死了吧,我还能活多大啦?”他执意不走,大家也只好由他。(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例50的副词“执意”所在语境中有转折连词“却”,副词义“坚决”更加突出。例51中的副词“执意”修饰连续的几个动词构成壮中结构做定语,修饰体词性成分“玩意儿”。例52和53中的“执意”VP,意思是“坚决要做某事”。
副词“执意”发展至现当代时期出现了新发展。首先,副词“执意”出现了位于定语位置,修饰后面的体词性中心成分。例如:
例54:场长吴先明是个稳健的中年人,说话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农机学院,不管是执意的选择还是命运的安排,他把青春热血献给了这片土地。(《人民日报》1993-01)
例55:书写性是画家执意的方面,画幅的诗意呈现、浓缩形式和虚静意味,都离不开自由而富于韵律节奏的书写式线条,而这一点在陈玉圃看来,也是与西画拉开距离,保持中国画个性的关键所在。(网络语料)
例56:克洛德·西蒙这种执意的追求构成他小说的最大特色。(王泰来、丁聪《文字的魔术师——克洛德·西蒙》)
另外,副词“执意”在之前都是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中心成分,到了当代时期,出现了副词与动词之间使用状语标记“地”的现象,副词“执意”和动词不再只局限于紧邻粘合使用的形式。
例57:因为大雪在尽可能地脱去万物的俗态,让它们变得清净的时候,也繁忙地在我消瘦的身子上,执意地抹上一片白色。(《人民日报》1996-01)
例58:刘果给阿英倒了一杯滚烫的茶水,在一旁很执意地看了阿英一眼。(曾明了《宽容生活》)
例59:她那样执意地要乔万尼利陪她去观赏月光下的古马罗剧场,不正暗示着她对自由的追求和热爱?(网络语料)
在动词“执意‘的成词和虚化过程中,句法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由于“执”和“意”紧邻使用,促使其词汇化为动词;二是由于“执意”处在连动结构的状语位置,促使其语法化为副词。董秀芳在《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双音节词衍生的基本条件限制:“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临近。虽然两个分立的成分可以不在句法上发生关系,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如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但一般应在表层语音结构中彼此相邻。”①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4-65页。而“执意”成词的前提就是满足了这一句法条件。执意”后面的成分都是动词性成分,由副词“执意”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在该连动结构中语义的重点往往是后一个动词,这样一来处在状语位置的且不是语义重点的“执意”就逐渐虚化转为副词。
董秀芳《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与发展》论及动宾短语的语义特点时提出假设:“动作性弱的动词比动作性强的动词更容易和宾语发生词汇化,另外,由动宾式短语而来的双音节词,其源头动宾短语的宾语有一个明显的语义特点:非具体性,这里的所谓非具体性指的是名词所代表的事物不占据确定的空间。”动宾短语“执意”的宾语“意”就满足了这一词义条件。动宾短语“执意”的宾语“意”是抽象的指称,指称的是人的思维层面,不具有三维性,不占据具体的空间。动词“执”虽然是动词性较强的动词,但是由于其搭配的宾语较为抽象,削弱了整个动宾短语的动词性,因此,具体实在的动词“执”对抽象名词“意”的影响度小。在这样的语义条件下,动宾短语“执意”的组合意义就能凝固为词的意义,动宾短语“执意”从原有的结构中脱胎出来,即由句法单位转变为词汇单位。
“执意”总是固定地用来表示“主语对某一动作行为的坚定的态度”,长此以往,人们会固定地将其理解为词这一单位,而忽略其内部的界限。“执意”位于动词前面,多次表达主语对某事件的态度的坚决,这一用法高频使用,在人们的交际使用中已经固化,为人所熟知。正如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讨论双音词衍生方式时,提及认知机制对词汇化的影响:“当构成一个句法单位的两个词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时,语言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她们看作是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最终导致双音节词从旧有的句法构造中脱胎出来。”
现代汉语情状副词“执意”是由动宾短语降格而成的。“执”和“意”首次连用是在六朝时期,短语“执意”最早见于东汉时期。明朝时期,动宾短语词汇化为动词“执意”,意思是“坚持”,动词“执意”再虚化为副词“执意”,并于清朝成熟。在“执意”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语义、句法、认知组块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语义上,动词“执”和名词“意”的语义经过抽象化,使这两个单音词的概念距离缩短,形成语义的互补,为“执意”的双音词汇化奠定了语义基础。句法上,“执意”常和第二个双音动词构成“V1V2”连动结构,导致在这一结构中占据状语位置、非语义重心的“执意”走向虚化。认知组块机制上,“执意”经常被人们处理为对动作行为情状描摹成分,这一语用用法的固化使之在认知上被处理为一个词汇单位,加上高频使用,最终被重新分析为副词“执意”,意思是“坚决”,至此短语“执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