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接地气”

2020-02-24 01:27:07蔡秀娟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接地气圆锥创设

蔡秀娟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镇周庄小学 221000)

数学的抽象性高,逻辑性强等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就是学生的任何学科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学科,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主动参与,首先表现了由外部的具体的物质或物质化的操作活动,并与学生原有的内部图式相结合,从而改变了原有的认识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数学学习.在学生这个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必须首先进行物质或物质化的操作,还要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接地气”,才能帮助小学生达成数学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尊重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尊重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意图,可以让我们数学教师更快地把握数学教材脉络,大致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可能性,为让数学教学接地气做好准备.

我们尊重教材的理由很简单.教材,特别是数学教材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能够编写的,也不是哪个单位想编就能编写的,就是某些组织或团队编出了教材,也不是可以任意出版发行的,它要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才能出版发行.教材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而且具有学科的系统性.不仅如此,数学教材的编写都是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集体的结晶,他们还会充分地考虑相应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还不太丰富的年轻教师,更要尊重教材,即对教材有敬畏感,相信教材,不要轻易改动教材.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放在三年级学习.这说明那些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已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八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同化分数的认知水平.如,学生已经具备的平均分、除法意义等相应的同化分数的充分的初步的基础知识.

2.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就是让数学教学真正地接地气——贴近小学生.

当然,数学教材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也不能过分地迷信教材.因为它只能作为我们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时重要的参考材料和资源,我们只能利用教材进行数学教学,而不能照本宣科去教教材.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特别是一些情境图,要完全照顾到城镇孩子,又要完全照顾到农村孩子的生活,既要完全照顾到江南发达地区,又完全照顾到苏北欠发达地区,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教材的呈现也只能是静态的,在呈现数学内容时,也只是展现重要的或典型事例,不可能也没必要呈现数学发展和数学体系的全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甄别每个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本地的情况,是否符合本校的情况,是否符合本年级本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有多大部分符合,不符合的部分有多少,我们应当如何修改或再创造才能有利于学生操作,有利于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巧妙地将骨感教材变成丰满的学材;将静态情景变成动态的情境;将不属于自己学生的事例改造成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事例……如,学习“除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生活想象的空间和平台:爸爸带回6本漫画书,一人一本分给小丽和小明姐弟俩,应该怎么分比较合适?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导学生建立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要创设符合“数学”的情境,更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有时,一篇新闻的导语,让读者快速抓住新闻的概要;一出戏的序幕,迅速吸引观众.一堂课有效的导入情境,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小学生有效学习,首先应创设符合“数学”的情境,更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1.创设符合数学的情境,就是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规律和体系,为小学生今后继续学好数学做好铺垫和准备.

数学有数学的特点.小学生数学学习,我们教师必须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融入所创设的符合数学学习情境中去,让小学生去从中获取.我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将小学生的原生态的生活拿来嵌入学生要学数学知识,这样肯定不利学生数学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因为这样创设的情境可能有较多非数学信息的混入,这样可能会让学生重复无数多个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结构性知识的建构.

如,《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时,让学生课前找一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如蛋糕、茶叶盒、茶杯、杯子、易拉罐、比萨斜塔、蛋卷冰糕、冰淇淋、彩虹糖盒子、天坛的最上方部分(圆锥结构)……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圆柱”、“圆锥”的现象分类——“圆柱”和“圆锥”,从形状上先自我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点,为课堂的有效性增添了魅力,也拓展了数学教学的课堂资源,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源之水,不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是实实在在地由具体到表象,最后到抽象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特别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小学生的认识世界是从他们身边开始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能从身边开始.数学是客观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小学生没有对事物外在现象的熟悉,就不可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东西(数学知识),而孩子最熟悉的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因此,创设符合“数学学科”情境非常重要,但创设的情境贴近小学生活实际更重要.

例如,如果你问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辆电动车用电1千瓦·时,另一辆用了2千瓦·时,两辆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由于他不懂你问的是什么意思,而拒绝回答你的问题.但如果你问:“一辆动机车用电1度,另一辆用了2度,两辆一共用电多少度?”几乎100%的学生都能迅速答出“3度”,因为,孩子生活只遇到过“度”,而从未遇到过“千瓦·时”.

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数学教学,如果能达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算作“接地气”了.但问题是,在班级授课制每班50名小学生,甚至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教学,其实只是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教学,特别在我们使用讲授法,不论我们教师多么会讲、善讲,我们最多可能只照顾那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的中等学生,那还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怎么办呢?

刚才说,我们讲照顾到绝大多数学学生,也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的事,真正有多少学生听进去?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数值可以批驳这种说法.

其实,我们数学教学中,即使采取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手段,事实上班级里还会出现“学困生”.就是说,我们不论采取何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整齐划一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小学数学学习是孩子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基础.那么小学数学教学要“接地气”,那就必须接所有学生的“地气”.

关注学生的差异,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要允许学生改错误,就是给足每个学生学习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可以学会,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分层对待因材施教.

简单地说,小学数学教学要“接地气”,这里的“地”是指“小学生”,而“气”就是指小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小学数学教学如果接“接地气”,再加上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会高.否则,数学教学就可能是低效,无效,甚至于负效.

猜你喜欢
接地气圆锥创设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中等数学(2021年6期)2021-08-14 02:35:50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哈尔滨轴承(2021年4期)2021-03-08 01:00:50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环球时报(2016-03-03)2016-03-03 08:39:06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