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蔡元培先生开始学习西学,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对大学的治理、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不仅推动了北大教育改革,而且对我国近代乃至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174-175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适应发展的时代要求,更需要以史为鉴。追溯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内涵及现代启示,能够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探寻宝贵经验。
1898年蔡元培南下回到家乡兴办教育,绍兴中西学堂是他办理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先生担任学堂总理期间一直致力于新式教育,并对学堂进行初步改革。第一,重视学堂藏书、借书,“养新书藏”,不断通过改革以求丰富学校藏书,蔡元培认为丰富的图书资源对办好学校至关重要,这一举措在后期改革北大实践中同样得到借鉴。第二,增加日语、英语等外语的课程学习,重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蒋梦麟评价说“中西学堂教的不只是旧学而且有西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新尝试。”[2]111907—1926年期间,蔡元培先生曾先后五次出国交流学习,先后留学德国、法国,并考察欧美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院。蔡元培先生认为,国际间的和平交流,以相互了解为前提,出国期间不断考察欧美国家教育发展,积极借鉴优秀先进教育成果和经验,勉力中国留学生学成后回报国家,同时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教育文化。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先生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兴办教育。国势动荡,蔡元培把颁布新教育法令和建立新秩序作为最急迫的工作,组织高等教育会议、规定行政权限以及颁布普通学校暂行简章等,设立教育部,明确教育部附属各部门,保障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动荡中的教育寻求发展空间。蔡元培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认为办好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是关键。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读书救国、经世致用”的教育价值取向,并指出大学是对学生知、情、志陶冶的重要场所。其思想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首先对北大办学宗旨明确论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改革北大始终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对北大师生的能力和思想以及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学术自由的新风气,使旧北大重获新生,焕然一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办学理念的内核,这一思想既包含了其对大学发展路径的理性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时代主题,即复兴民族学术文化的情感寄托。[3]蔡元培坚持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不但要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指出“学术派别是相对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即可。”鼓励进行学术研讨,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4]53“一己之说不束缚他人,他人之说亦不束缚一己。”[5]蔡元培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在于此,任何具有学术性的知识都可以在大学被接受和发展,明确大学的功能和定位。近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官僚风气弥漫,大学治学封闭,当时的北大被视为“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近代教育的落后,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蔡元培及一些先进思想家、教育家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进行革新。
蔡元培在学校治理方面实行民主管理,让教授决定教务,参与学校决策。“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这是对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首先成立高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学校的各项事务都必须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投票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官僚行政权力的滥用,端正了北大办学治校的风气。教授在大学的决策和管理中起到决定作用,评议会起到立法作用,这为全国高校管理模式提供了典范,也对新时代大学治理提供借鉴。[6]215教授参与教学与管理工作,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改变过去教与学分离的状态,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蔡元培这一管理模式主要就是让研究真理和致力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避免教育走向行政化,保证大学教育治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正确方向,确保大学内部管理组织和机构的科学性。
蔡元培认为文哲和纯粹的自然科学是学术的根本与基础,他认为“不设文理学院者,不可称之为大学”。[7]43北大在1919年废止了文、理科的科别,文理贯通,扩充文理,受早年留学经历的影响,蔡元培鼓励中西文化结合,融会贯通的教育思想。在科系设置上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理念,为了防止部分学生专攻一门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蔡元培将北大的学年制改为选科制,学生自由选科,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遵循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同时保障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为本,学术并重原则。北大选科制规定以学年为单位,学生必须修满80个单位,分为选修和必修,各占课时的一半,修满随时可以毕业,不限时长,极大增强北大教学管理体制的灵活性。[8]
蔡元培在改革北大的措施和理念上,提出了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由谁来教?”,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教师就是发挥这一功能的关键,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蔡元培将教师定位为“积学而热心”,[9]251认为好的教师不仅自己做研究,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教会学生做研究的能力,这一理念对新时代大学教师仍有重要指导意义。蔡元培先生不仅对学校教员要求严格,对北大的讲座教授也是“宁存缺额,不求充数”。在这一严格规定下,来北大讲学的罗素、杜威等人都是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为北大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北大教师教学水平。此外,蔡元培还积极培养崭露头角的青年新秀,鼓励青年人不断发展自身技能,延聘师资,为北大师资队伍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重要时刻,缺少明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培养“新人”的教育思想。[10]158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人格,即德、智、体和美育协调发展。“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蔡元培认为只有这五种教育协调发展,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变革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11]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职能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蔡元培要求学生以包容的心态学习全方位的知识,成为拥有专门知识和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同样重视学生人格的养成,认为完全人格是培养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的基础,才能为社会服务,才能为社会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步入“快车道”,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综合实力增强提供人才保障。面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过于浮躁,过度功利化的现状和困境,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保证高校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质人才成为了现阶段的教育难题。结合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理解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赋予蔡元培高等教育新的思想内涵,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治理”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引航或驾车”。随后柏拉图将其引申为统治与管理。我国传统的高校治理坚持的是行政主导的模式,构建统一的高校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的治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许多便利,但长此以往学生培养缺乏个性化,高校之间的发展趋同,甚至存在高校同质化的矛盾,高等院校难以实现特色化发展。[12]高校治理必然走向集权化,学术研究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高校自主意识淡化。这种行政化的高校治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13]传统的高校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治理模式的革新,实现多元共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平台,教育部门设计制度平台,学校自治基础平台,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平台,最终实现以数据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治理模式。[14]
高校在多元治理模式中应起到纽带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必须要求政府与多元主体之间协调共治,完善学校的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提高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一方面学校是政府和社会的桥梁,既要明确政府教育有关部门对高校的指导,遵循大政方针的要求。另一方面吸收借鉴社会和其他高校的意见和建议。多元共治模式是对高校治理实行多元主体的治理模式,关键在于高校自身管理要遵循“兼容并包”的思想,积极听取教育专家的建议,主动沟通和交流,积极搭建高校内部教师之间和校校之间的桥梁。结合高校自身的本土特色和优势资源,优化高校治理结构,始终坚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高校实现多元共治模式不仅是教育公平含义的体现,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更好地承担自身责任和职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面临新环境,人民群众愈加重视教育质量,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治理是对教育管理的“进化”,是教育公平在制度上和管理上的凸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教育公平的前提,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高等教育兼顾公平和民主既是对蔡元培先生及优秀教育家们兴学办校的借鉴,同时也是适应时代进步浪潮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校教师职位设置主要分为教学岗位和行政岗位两个职务类别。但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校在绩效原则和大学排名的驱动下,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教师将教学工作看成一种负担,存在教学形式主义,造成“水课”“水专业”等问题的出现,高校功利主义之风盛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专业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教师,但高校教师角色认同感相对缺失。角色认同感就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本人当前状态下应扮演的角色一致,在了解角色期望之后就会产生对角色规范的接受程度,自愿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自愿履行角色规范的行为。[15]蔡元培倡导的大学理念,坚持学术至上的原则,他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有着规定性的角色规范行为,但两者又是独立的个体,二者相互影响,甚至有时存在相互对立的矛盾状态,教师会因为高校考核和晋升的因素,片面重视科研,从而忽视教学本职工作,甚至是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殊性和个体独立性,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缺失,造成高校大学生千篇一律的现象。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要求以综合能力为主。高校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原则,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综合实践能力等都要在各科教师课程教学工作中得到体现和延伸。蔡元培希望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能,能出于兴趣和热心去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16]在新时代振兴高等教育,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其一是要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科研人才,加强国内外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高校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其二,各学科和专业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培养学科带头人是现代高等院校必须提高重视的关键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可以根据地区和高校的需要,有效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最后,蔡元培在北大改革中重视科研,重视学术,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的学术和科研主要由教师承担,教师的技能和实力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研设施来实现,高校要完善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只有高校自身、社会和政府协调合作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17]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片面重视学业和科研,培养专才,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等的培养,片面重视大学生高深学问的研究,忽略了通识教育和人才素质的熏陶,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成为了当务之急。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良莠不齐,各地区、各层次、各水平的高等院校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殊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土化、特色化、科学性、多元化发展成为了现实困境和难题。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存在忽视学生教学工作,片面追求高校排名和科研成果,造成学生片面化发展,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高校自身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落实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仅仅靠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高等院校一定程度上只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和场所,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实践中指出优秀的人才总是来自于自我的管理和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扩招造成了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学生缺乏自我监督,受教育观念不明确、责任意识缺失等现象,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低。[18]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教师的教育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整个教育衔接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个人思想的转变。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学校应该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19]教师应努力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积极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陶冶,提升学生的品格和修养。旧时的北大被称为“官僚养成所”,教师忽视教学,学生不重视学业,即使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多数学生完成所谓的学业后仍可以在政府担任要职。蔡元培先生一改北大的历来的旧风气,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所”。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对全国其他高校起到典型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人才培养绝对不可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蔡元培提出要充分发挥美学理论对教育的指导意义,陶冶师生情操。新时代我国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原则,“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同时,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化和文化继承者。各高等院校积极加强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隐性功能和潜在作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内容上只重视教学生“为学”,忽视了培养学生“为人”,同时在培养方式上片面重视教师作用,忽略了校园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蔡元培在其高等教育思想中提出美育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展现,只有在亲生经历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价值。因此,在日常学校生活中要利用校园文化和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和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的显性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20]
高校自身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校园文化情感育人功能。“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活动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影响,其重要性往往被大多教育者所忽视,但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更加灵活多变,一方面学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另一方面要引领时代发展,教育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在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力求教育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育者应主动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有效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文化创新人。
教育是本,教育立国,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支柱,承载着引领时代进步的责任,蔡元培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适应了当时北大以及全国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旧北大焕然一新,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正轨。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变革背景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伴随着国民运动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承担着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教育不仅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浪潮,同时还要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转变观念,由“适应时代发展”转变为“引领时代发展”,高等教育时刻扮演着“领头人”的作用,在兼顾教育公平的基础上,追求“卓越”教育。蔡元培时期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所”,指出大学仅是学习钻研学问的场所和机构,坚决杜绝一切官僚腐败的风气,鼓励学生积极乐学,重视学生学业和品德的养成。当前,大学不再仅是高深学问养成所,而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不仅重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个体特殊性,凝练各方面专业素质,扩展学生眼界,形成面向国际的“大视野”。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的今天,如何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成为时代主题,高等院校建设和高等教育理念必然要根据客观规律做出重大创新举措。
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对社会经济各方面振兴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效益。立足国际视野,促进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举措。高等院校管理者与高校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学生身心发展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本为本”,就是要将学生的培养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挂钩。而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独特性。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既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也体现他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都离不开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高质量教育工作的成果,也是高等教育振兴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