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罗丹是继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以来划时代的伟大雕塑家,是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最闪亮的一颗明星。其作品《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来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是经典的传世之作,至今无人超越。但在当时社会反响却是骂声四起、责声一片、不堪入耳。法国政府曾授予他骑士十字勋章、最高荣誉奖——玫瑰勋章;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称他是雕塑界的学者;他的宿敌法兰西学院选举他为学院院士。临终前他把全部艺术作品包括贵重古董共计五千余件,全部奉献给了国家。他以非凡的艺术天赋,超人的毅力向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发起挑战,“为现代雕刻的暗淡房间,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把曾是受歧视和没有地位的雕刻,创造成大有可为和充满希望的艺术。”①彼尔·罗绪,艺术家他的艺术思想无疑对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学成经历和教育理念对当代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之源,那么思想便是艺术之魂。从这个意义上说,罗丹首先是一位思想者,其次才是一名艺术家、教育家、批评家。他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和创新关系的超凡认知上。
罗丹之所以广受青睐,其魅力首先在于,他的艺术看上去是一个超凡的“矛盾体”:一方面他为传统的古典艺术着迷,另一方面又因其作品中带有明显的“叛逆”而受到伪古典主义者的诟病。
“罗丹太过欣赏古代艺术了,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难以知道他的借鉴来源。”[1]348罗丹在作品的创作上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所困所惑,能集各家之长来丰富自己为我所用,却不留痕迹,体现出大师过人的学习智慧。他对前人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他告诉后人们:“在菲狄亚斯①菲狄亚斯,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古典雕刻家。雅典人。和米开朗基罗②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犷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2]1他特别崇拜米开朗基罗,并赞叹:这位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天才歌唱的是影的史诗;至于古代的人歌唱的则是光的史诗。他深有感悟地说:“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感到非常狼狈。他的作品随时否定我认为已经获得的真理。我自言道:奇怪!为什么身子要弯曲,为什么这边的臀部偏高,那边的肩膀下垂?那时我心里很乱……我于是刻苦钻研,终于成功了。”[3]103有一位康士坦③康士坦,罗丹在工作坊学习时的师傅,他从师傅那里得到了塑造科学的很大教益。的师傅对他说:“罗丹,你那么做不行,你做的叶子看上去全是平的,所以它们不像是真的;你要做到使它们有一些凸起的部分是冲着你伸过来的,这样叫人看起来才有深进去的感觉。决不要从横平的方法去看一个形体,而要从纵深的方面去观察它。看任何一个对象的外表,都要找出来它是有许多凸点组成的,而且有一些显著的凸点是朝着你突起来的。”他终生都谨记这一有益的教导。他还从伦勃朗那里学会将明暗调子的处理方法运用到自己雕塑上,使作品在表现上形成独有的视觉符号,并赋予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伪古典主义者污蔑罗丹叛逆传统,巴黎一家大报也发表评论:“罗丹先生故意把这个人④“这个人”指罗丹创作的经典代表作品“思想者”。弄得丑恶愚笨,低贱卑劣,臃肿粗壮,不幸的是,他缺乏人类沿袭下来的规范,而且年老的无法改变他的风格。”其实正是这位被称为叛逆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是最认识传统,最尊重传统的。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传统的影子,它将传统融进思想里,置在骨子里,揉在作品里,使作品呈现出了划时代的光芒。化蛹为蝶是创造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化蛹即是融炼传统的精华,破茧乃是生命呈现的力量。
罗丹说: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他的艺术思想理论基础是勒考克⑤勒拷克·德·布瓦博得朗,罗丹的启蒙老师,罗丹把自己从事艺术归功于他。的新思维观⑥“新思维观”是勒拷克独特的艺术观。他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要虚构要观察。他即是新思维观的追随者、践行者,又是探索者。他的《罗丹艺术论》深受其影响,是奉献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卓越的艺术理论是他半个世纪勤恳实践的总结。“所谓的大师,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4]4没有新思维观的引领,就不可能形成罗丹的艺术思想,也就没有罗丹辉煌的艺术成就。罗丹的艺术思想虽来自于新思维观,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和实践,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凝练,在凝练中发展,是发展了的新思维观。由此他指出:“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的。”[5]24他还强调:“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罗丹艺术观的形成是从现实出发,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对“性格”的赞美和颂扬的基础上。这并不等于说有性格的东西都是美的,关键是能用智慧的眼睛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他创作的《塌鼻人》、《老娼妇》等作品,就是用自己独特的眼睛把生活中普遍认为“丑”的,通过大脑的再思考使之升华到艺术的高度,成为艺术中美的作品;《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作品是基于对人物性格深入洞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来表现其个性美与思想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6]58在罗丹的内心世界里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内心向善,独具慧眼,以真诚面对世界,总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不平凡的东西,使之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罗丹的艺术思想同样源于他极不寻常的生活和求学经历。少年罗丹曾经仅仅因为痴迷画画而被称为一个脑子“顽固不化”、“什麽也穿不透”、“没法教育”的人。然而他却以自己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刻苦的努力创作了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撰写了具有高度艺术思想的《罗丹艺术论》,培养了在同时代与其齐名的多位艺术大家。
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家境贫寒又极为不幸:本人个子不高却极度近视,家人目不识丁,居住环境也差。在警察局当信差的父亲希望罗丹用心求学将来子承父业。罗丹五岁时痴迷于绘画,起初他在桌子和地板上涂鸦,之后在妈妈买东西的包装纸上画,并且画起来没完没了,这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嫌他糟践了做饭的引火纸,并认为他这样下去非变成呆子不可,再这样下去就把他揍个半死。
起初罗丹被送到了规模不大的耶稣会初级小学。这是一所穷孩子学校,不设绘画课。由于酷爱绘画,固执而怪癖的罗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画画,却遭到老师的严厉惩罚。四年的学习一无所获,但父亲认为可能是学校不好,决定把这个“笨蛋”送到他兄弟亚历山大的学校去。叔叔很有信心使劲地教他,可他还是初心不改。又是四年过去,叔叔告诉父亲:“他那顽固不化的脑子,什么也穿不透,他是没法教育的。你越早让他出去工作越好。我怀疑他连养活自己都办不到。”无奈之下父亲倾其所有举家搬迁到离巴黎大学较近的地方,一心让罗丹受到良好的影响,可这一切仍然无济于事,他对绘画痴迷不改。吴冠中曾说“只有开水浇不死的草才能学艺术”。①《成都商报》电子版,2012年11月25日而罗丹就是那棵开水浇不死的“草”,他不屈不挠,逆势生长。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人通过受教育而使其潜能得到发挥。面对“无可救药”的罗丹,父亲只好同意他去一所培养实用美术人才的图画和数学学校,尽管仍然认为他“去那里也是个白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教授—勒考克·德·布瓦博德朗,他的巨大声誉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而是以教师的身份获得的,是一位有名望的造型教育家。学生称他为“美术学院外面最好的老师,也许是巴黎最好的老师”。他性格自傲,对学院派表达出强烈的不满,称那里的课程枯燥无味,毫无生气,那里不再有活力,束缚学生的手足,扼杀学生奔放而纯正的想象力。勒拷克的所做所为引起了学院派的强烈不满(罗丹两次报考美术学院未取之因),罗丹所在学校的先进而具有独创性的教育体系被学院派鄙视为非正统的歪门邪道。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培养出了诸如画家塞尚、德加、凡天·拉图尔、列格劳、莱尔米特;雕刻家罗丹、达鲁和奖章刻制家夏波兰等蜚声世界的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其艺术思想引领了时代,为后期雕塑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罗丹曾感慨地说:“如果有什么人由于我所做的事情而值得加以称赞的话,那就是勒拷克,对我来说他是卢浮宫。”勒考克是罗丹艺术思想的真正启蒙者。
(1)鲜活的教学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勒考克创作了一套著名的依靠记忆能力的先进绘画教学体系,一九一三年出版专著《用记忆法培养绘画艺术家》,他强调利用视觉记忆,他坚持要学生们沉浸在他们所见到的事物之中,这样才能完全根据记忆使之再现瞬时即逝的印象。记忆绘画法的特点是快速、鲜活、富有个性。这种记忆绘画法使罗丹变得机智而敏锐,这是一种训练观察事物的方法。他还强调一幅画不一定好看,但他必须是活生生的。在校学习期间罗丹凭记忆法画了很多速写,从而培养了他敏锐的记忆力和捕捉一瞬即逝的动态形象的能力。在以后的创作中罗丹都依靠记忆法进行速写,寻找创作灵感。
(2)独特的观察方法
勒考克在多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他要求学生要像伦勃朗那样努力用他们的眼睛,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形成自己的观察方法。他极力反对按照他人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不要受任何人的影响。还强调,没有一个人的观察同别人是一模一样的。不要走传统的老路,要用好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我看成蓝的,你也许看成绿的;我看成树,你也许看成身体,你怎么看就怎么画。”在讨论《行走者》①罗丹经典作品《青铜时代》由于观众认为其作品是从活人体翻制而成,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而不能参加沙龙大展,其间罗丹用创作“青铜时代”时的模特照片及相关资料进行证明过,但都无济于事。为了能充分证明其作品的真实性,在艺术协会及相关专家们的监督下,罗丹在他的工作室以“行走者”为题又进行了试塑,通过试塑使专家们确信了《青铜时代》的真实性。由此《行走者》也成为了罗丹知名的作品。时,勒考克曾对罗丹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是我教你的一切”。[7]228在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时他说:“不要虚构,要观察。”[8]390这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形成了勒考克的新思维观,为罗丹的艺术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新思维观与传统观念是相悖的,是独特的理论观,是划时代艺术观,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他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反对和敌视。
如果有人愿循罗丹艺术人生之路重新走过,便可成为划时代艺术大师的话,可能不会有人情愿那样去做,因为那将究其一生为艺术而疯狂,为艺术而奉献,被艺术所折磨,成为艺术的奴隶。罗丹是艺术的“奴隶”,所不同的是,他是具有高度艺术思想的奴隶,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拼搏精神,逆境面前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时间是检验艺术的标准。《地狱之门》《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是罗丹创作的经典之作,是受政府委托项目,合同约定时间在一年至三年之间,费用在两千法郎至叁万法郎之间。从作品完成时间看:《地狱之门》用时近37年(到他去世还没完成)、《加莱义民》用时近十年、《巴尔扎克》用时近十年;从费用来看,政府委托项目费用都极低,他不得不通过完成私人定制获取款项,用以支付超过合同三倍所需的创作费用,他负债累累(60岁以前一直欠债)却决不放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他为什么利用私人定制获取款项用于政府委托项目?他为什么对创作要进行反复思考?究其原因,按他的话说:我不能把我不满意的作品拿出去。他曾认为“每一件作品里都包含着多少思想、多少情感、多少感觉上的推敲,以及多少体会啊,实际上一件作品该花许多年——甚至一生”;他也自感到:在创作时,他阅读作品越多,在纪念碑像上就工作的越艰苦,困难也就越大,每个细节都提示着应增添一个新的细节;他对自己工作要求的越多,就越感到不满意。他似乎越干反而离完工的时间越远,并且他投入的精力越多也就陷得越深。
《巴尔扎克》纪念像是他毕生期待的作品。巴尔扎克身高五英尺二英寸(158.5厘米),硕大的头颅、壮汉般强壮的胸脯、肩膀和脖子,又粗又短的大腿,腆着的肚子,身体各部分比例及不协调,这使罗丹十分苦恼与震惊,针对一个丑陋的形象,还要塑造出丰富内涵、强大生命力和博大崇高的气质是何等困难。这对于能从生活中“丑”的事物里发现美的大师来说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师的眼睛要比他的双手做得多。”[9]121他反复阅读巴尔扎克名著,寻找作品中极富个性的表达主题,认为巴尔扎克那巨大充沛精力就是作品的秘密所在。依照纪念碑的规格他制作了十七个十英尺高,不同表现方式的巴尔扎克纪念像。他并不满意。期间他在十英尺高的泥稿上又进行许多次探索性推敲,总觉得泥稿没有表达出他心目中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巴尔扎克。他再度沉浸于思考:巴尔扎克晚上写作时,惯于穿着多明我会长袍①天主教“多米尼克派”修士(教职人员)穿的一种服饰。独自在院子里静心思想。如是他决定再塑造穿着长袍的巴尔扎克。长袍把巴尔扎克丑陋的、极不协调的身体全部盖住了,并认为这是巴尔扎克所需要的,是他心目中真正要塑造的巴尔扎克。一件长袍使巴尔扎克具有一种昂扬的气派,那硕大的头颅显示出他惊人的精力和非凡的洞察力。
十年磨砺一剑。他付出巨大的脑力、体力和心力,升华了“丑”与“美”的艺术思想、颠覆了传统审美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惊世巨作《巴尔扎克》,在反复地思考中,无情地、无休止地折磨之下终于诞生了。这大概就是创新者所必需付出的代价吧。
罗丹所有经典作品都引起过强烈的争议。《巴尔扎克》是他成就的顶峰,舆论的攻击更是达到了高潮。左翼的《激进新闻》、右翼的《祖国报》、中立的《费加罗报》抨击道:“文学家协会要一座巴尔扎克的塑像,却得到了一堆废墟”“这是对伟大作家的玷污。不出所料,那是个庞大的怪物。”“巴尔扎克像是怪诞的,令人厌恶——巴尔扎克为什莫非得穿着这样的衣服?荒唐!荒唐!荒唐!他真是个雪人。”最使罗丹气愤的是:“可伶的人!难道他非要用这样的作品来让我们回想起他的《克洛德·洛兰》、《地狱之门》和《维克多·雨果》纪念碑等其他一些倒霉的作品吗?”不管罗丹看什么报刊,批评的都十分尖刻。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官方解除了《巴尔扎克》合同,他如数退回款项外加利息。
《巴尔扎克》成为整个巴黎市谈论的话题,舆论的压力使罗丹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正义艺术家们自发集资三万法郎,购买《巴尔扎克》像,把它竖立在巴黎广场上。比利时官方艺术协会、有钱的富商及收藏家要高价购买《巴尔扎克》像,罗丹却坚定地说:《巴尔扎克》属于法国,属于罗丹。然而,舆论重压之下,他作品的价格一路飙升,他把价格抬得越高,来找的人越多,甚至价格高的离谱。他很无奈,觉得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了却他的心痛——《地狱之门》的创作。他通过私人订制获得了仅用于创作《地狱之门》的款项,又竭尽全力疯狂地投于到紧张的创作中。不幸的是,一个带有遗憾的、没有完成的旷世巨作《地狱之门》,无情地为大师过早地打开了进入天堂的“大门”。
罗丹的一生,是执着的一生,是致力于艺术创新的一生,无论他遭遇怎样的挫折和不公,他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曾说:“我赤裸地来到人间,亦赤裸裸地离去……我什么也没创造,我仅仅是重新发现自然中存在的事物。”
教育者首先应是思想者,教育者之教育思想在于能使受教育者产生新的思想,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罗丹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从其卓越的艺术人生来看,他的艺术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卓越的艺术作品上,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
罗丹、塞尚、德加是勒考克最得意的学生,卡米尔、德布瓦、布尔德尔、马约尔是罗丹最得意的学生。罗丹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理论的指引和深切的关爱,他把有益的传承也寄予在学生们身上。当有人说他是学生的好老师时,他却说我是他们的带路人。
大师育人之道在于,勇于探索雕塑艺术新领域的执着精神,与学生促膝磋艺的治学态度,为艺术永不放弃的人生追求。罗丹和米开朗基罗都是世界级艺术大师,在性格上迥然有异:米开朗基罗工作惯于独自进行,自恃、怪癖、孤傲,这使得门生们常感到不自在。罗丹却不同,他胸怀宽广,慧眼识才,和学生在一起他幽默风趣,没有距离感。大师热心关注艺术新生力量的涌现,发掘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并吸收他们为学生。他的学生遍及欧洲、亚洲和美国,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和罗丹一起工作,一边可进行自己的创作。他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多得益于他的学生,助手,技工们推心置腹地交流构思,循循善诱和精心默契的配合。比如,在创作《巴尔扎克》时,他采取了卡米耶①卡米耶·克洛岱尔,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学生,也是他的情人和艺术竞争者。《小领主》是其代表作。的建议:要穿着长袍的巴尔扎克;他最优秀的学生布尔德尔②布尔德尔,罗丹的学生,法国雕塑家,《射箭的赫拉克勒斯》是其代表作。说:“头部是整个塑像最富吸引力的部位,长袍显得与人体很协调,两只手也很出色,很有力,可是——”罗丹从中意识到了什么,他认为布尔德尔是对的,那双手太突出了,尽管他为此塑造了一百多双手,花在手上的时间比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多,他还是果断地拿起斧子毫不犹豫地砍掉了那双手,一个传世的杰作巴尔扎克就这样诞生了。罗丹总是能听取学生的意见,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的审美水平也由此得到了提高,他的创作过程启发了学生们,他的艺术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罗丹所喜爱的学生对艺术都有着执着的追求,其作品风格也截然不同,并富有个性。卡米耶的《小领主》,布尔德尔的《射箭的赫拉克勒斯》,马约尔③马约尔,罗丹的学生,法国雕塑家,《地中海》是其代表作。的《地中海》等,都明显地体现着自己的风格,绝不是老师风格的继承者,这得益于罗丹艺术观的指引。正与罗丹所说:“大师们带给他们时代的是新思想和新方向。”[10]122因此,他的多名学生在同时代艺术造诣上都与其齐名,这在艺术界是少有的。他们是时代闪亮的艺术之光,却呈现出不同色彩。米开朗基罗一生中有二十多名学生,令他遗憾的是他遇到的学生才气不足,或者是,即使有才,也不能苦学苦练,却在经他数月教导之后认定自己已是艺术大师。[11]139
罗丹不仅是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学生艺术人生的指路人,是精神领袖。他常和画家、友人、学生们融洽相处,赤诚以待,学生们乐于畅述己见,常得到老师的诱导,启发和鼓励。他和学生们在一起谈论更多的不仅仅是艺术问题,当学生遇到困惑时,他都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当有学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上无用的人,世界很可能用不着我们的时候,罗丹确能以‘艺术家的贡献’为题向学生进行阐述。大师充满自信,相信艺术家是最有用的人:“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唯一能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的人……艺术向人们揭示人类之所以存在的问题:它指出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罗丹认为当下时代的人所缺乏的就是对于自己职业的爱好,他们仅以厌恶的心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有意识地草率从事——自上至下社会各层都是如此。他希望各行各业都能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艺术,使自己内心向上充满美好。他由衷地说“现实中有的艺术家不被社会理解,是因为大师们带给他们时代的是新思想和新方向,因而他们的思想和方向很难为当代人接受。有时他们一生要和流俗斗争——他们越有天才,越会长期不被接受。”学生们深受启发,也消除了心中疑惑,无不为其博识卓见所影响,人格魅力所感动,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艺术的无比崇敬,对未来艺术之路也充满了信心。
罗丹尽情赞美历史上伟大艺术家的贡献,却从不提及自己。在古稀之年,罗丹还谦逊说:“我的一生就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他颂扬时代,赞美美好,使社会充满正气。他不断探索人心的神秘的领域,其作品表现了最幽深、最奥秘的心灵。
罗丹艺术人生与艺术思想对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创新教育的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可引发三点思考:
首先,作为高校教育者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否从理论高度去引发思考,致力于探索艺术中的新领域,新思想,力求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先导是引领,没有理论创新,作品再多,再努力也创作不出有生命力,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当代大学生正值创新时代,是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代,是最易于接受新思想和产生新思想的一代。在师者的引领下还须放眼于世界,长于思考。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思想精深”,思想精深就是作品所蕴含的新思想,新思想是爱的结晶,是作品永恒的魂。要不负韶华有所作为,就必须爱你从事的事业,只要有了爱,才能孕育新思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佳作。
其次,师者不仅是理论的探索者、引领者,同时也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实践者。以理论引导人,以作品启发人。鼓励学生坚定信心,以顽强的毅力去践行,在现实面前不畏艰难,不被世俗所困所惑,依然忘我前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当代大学生都有美好的理想,但理想并不等同于思想,没有思想的理想那只能是假想,思想如果不付诸于行动那理想只能是空想。爱不仅能孕育新思想,还能产生驱动力,驱动你忘我前行。要成为有作为的人,必定是有抱负的人,有抱负的人就必须“笃定恒心”持之以恒地去践行你的初心。大师的路上没有平坦之路。
最后,作为师者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专业素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为学生解惑,像大师那样给以热心地引导与关爱。当代大学生无论你有天才也好天赋也罢,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都会遇到许多困惑和诱惑。困惑令你抱怨,令你沮丧;诱惑令你漂浮,令你动摇。回首大师的成长历程又何尚不是这样,关键是你如何把握自己,你是否深爱着你的事业,因为爱既是动力又是解惑之良药。你的每一次遭遇都是你成功的积淀,每一位大师成长的背后都有其师者的身影,师者是你的同行者,也是你的解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