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秀青
民族类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实施原则及其路径①
谷秀青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民族类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施专题教学时,在实施原则和路径上尤其要注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显性与隐性、学术性与基础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而为社会主义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实施原则;实施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刚要》)课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国计民生各个层面,且所关涉时间较长,从1840年直至现在一百余年的历史,在目前40个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要全面、系统地讲授近现代史上的各个层面内容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故而专题教学的方式成为目前高校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
中国高校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培养目标迥异,故而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施原则会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性。以民族类高校为例,《纲要》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原则主要有:
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在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下传入中国,指导了中国先进分子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此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先辈和时代楷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一切。然而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政治、学术乃至思想领域或显性或隐性地对民族英雄、先进人物等进行丑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业绩进行歪曲,试图唱衰中国,阻挠中国实现伟大复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显然违背了客观事实与历史发展规律。《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分析历史事实,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是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国共有17所民族类高校,主要以招收少数民族类学生为主,在这些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占到学生总数的50%到70%。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类高校既具有与普通高校相似的普遍性或者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或个性。因此,《纲要》课教学中还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纲要》课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民族精神与文化遗产问题等探讨,故而在专题设计中,《纲要》课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等设计相应的专题,进而有效地承担起思政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的重担。与此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国情知识学习有待加强,因此,《纲要》课教师需梳理清楚基本历史事实,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坚持显性知识与隐形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但前提是学生要接受正确的、客观的、丰富的历史知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因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然而在目前的思政课程讲授中,有的教师大量讲历史知识,忽略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与归纳;有的教师注重讲授历史规律,对于历史事实陈述过少,这些现象都不能较好地诠释历史事实,传递正确历史观。故而《纲要》课教师只有将客观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丰富生动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的讲授中寓价值观于知识中,从而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有机统一,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四是坚持学术前沿性与基础知识的有机统一。历史是客观的,但是随着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完善,历史书写的内容及其研究结论也会不断更新,正如章开沅先生所说:“历史是已经划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因此,《纲要》课教师在储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不断地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研究,将最新学术成果与《纲要》课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再就编写者的视角而言,限于篇幅等原因,《纲要》课编写组更多关注的是在讲授时可通过比较中外人士视野中的中国历史,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较好地实现自省、自觉,进而实现自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入学生之脑、入学生之心。
民族类高校《纲要》课专题教学在遵循上述实施原则的背景下,其实施路径可以从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
一是设计民族问题专题,理论上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各种文献载体、文物文字与图案无不显示了民族融合、民族统一的场景。从炎帝、黄帝的南征北战到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以统一为前提的交战,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以及试图统一的真实体现。其后各朝代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通过战与和的方式总体上维护和实现了统一华夏的梦想。
及至近代,中华民族遭到外部势力入侵与分裂,但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决心未曾动摇,故而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进程中,各民族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鸦片战争中的蒙古族两江总督裕谦、满族副都统海龄、土家族副将陈连升等,抗日战争时期回族将领马本斋、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满族将领赵尚志、陈翰章等,他们皆在不同时期为中华民族独立进行奋力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少数民族英雄为维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奋斗的历史可设为一个专题,讲授各民族的奋斗历史,从而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团结统一奋斗的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通过制定民族政策,吸纳少数民族干部等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利益。早在中共二大时,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尊重各族人民的自由和权力,实行自由联邦制。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政策,承认少数民族的自决权。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御外侮,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正是在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建国后我国制定了适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从而赢得了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民族政策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党基础,也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进步提供了中国人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对于同时期的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特别是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家形象等内容没有涉及,《纲要》课教师要及时补充。
二是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民族的实践教学,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增强“四个自信”。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延伸和深化。《纲要》课学习共计52个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2个学时,几乎占到《纲要》课总学时四分之一,份量不谓不重。目前《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遗址,搜集红色资源,讲授中适当增加乡土资料。这些实践教学总体上注重的是对传统资源的挖掘。
新中国成立已有70年,期间中华民族从独立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各个层面获得突飞猛进发展,创下了辉煌业绩。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计划、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城镇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一国两制”政策、承载中国人陆路航天航海梦想的高铁、大飞机、航母、核潜艇、引领世界通信网络潮流的华为以及2019年世界500强中国以129个上榜公司排名世界第一的业绩等等,无不充分证明了建国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正确性。
故而《纲要》课实践教学内容除了要关注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的过去的历史,还要关注当下的历史,注重历史的多面性、丰富性。与此同时,民族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层面也要适当选择带有民族特色的实践教学点或者活动。以湖北为例,为援建藏族,2006年湖北省响应国家政策,在武汉市成立了武汉西藏中学,这也是全国首批内地藏族学校。这所学校的建立,正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与共同进步的充分体现。与此同时,湖北恩施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纲要》课教师可以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在此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党的理论宣传与实践基地,以便开展多民族合作与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习总书记曾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因此,中国近现代史上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比比皆是,留下的历史遗迹覆盖祖国大地,教师适时地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瞻仰民族英雄,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探求历史的规律,增强历史责任感。同时,带领学生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一系列事迹工程的参观或者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总体来看,民族类高校《纲要》课专题教学与普通高校校比,在实施原则与实施路径上既有普遍性、统一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只有将国情与学情、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宏伟蓝图。
[1]陈朝勇,贾阳果.专题式教学法——高校“思政课”教学之应然选择[J].教学研究,2006(3).
[2]付丽萍.专题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3]张涛华.不断深化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N].中国民族报,2019-04-23.
[4]郑楠,曲宏歌.思政课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设计——以《概论》课为例[J].经贸实践,2018(22).
2019—11—04
①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研课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交互教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谷秀青(1981—),女,历史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G641
A
1673-4564(2020)03-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