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词义引申的认知范畴解读

2020-02-23 09:09薛海滨
英语教师 2020年9期
关键词:引申义范畴词义

薛海滨

引言

词义引申(meaning extension)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首先,词义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次,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词义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翻译时无法照搬源语词汇的原始意义,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通,使其适合目的语语境。何刚强(1998)将词义引申分为四个方面:名词的词义引申、动词的词义引申、词组的词义引申及习惯语或习惯表达和搭配的词义引申。张治英(1999)探讨了词义引申的三种方法:词义转义、词义具体化和词义抽象化。熊荣斌、彭贵菊(2007)也提出了词义引申的三种方法:抽象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专有名词普通化引申。徐昌和(2009)又依据上下文的联系将词义引申归结为四种方法: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引申和文化引申。方梦之、范武邱(2010)在《科技翻译教程》中也谈到词汇变通的问题,即词义引申,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调控内涵外延、增加理据词汇、运用科技术语及善待修辞现象。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词义引申现象进行了归类总结,但归类角度不一,且仅限于对词义引申现象层面的探讨。下面尝试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词义引申现象,进一步触及基本义(basic meaning)和引申义(extensive meaning)的内在本质关系,从而统一认识。

一、词义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并非真对应关系,词语仅是语言符号,用于激活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从而产生意义。人在不同情境中的体验不同,词语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人类对事物的体验和认识是一个心智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结果是范畴(category),范畴又是形成概念的基础。词义即是一个范畴化的结果,它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罗斯(Rosch)20世纪70年代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the Prototype Theory),范畴中包含一个原型成员,还有诸多子成员。范畴没有边界,子成员可以无限增加或变化。原型成员和子成员之间是范畴代表和非代表的关系。就词义而言,原型成员即其基本义,基本义之外是引申义,是范畴的子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汇的意义由基本义向引申义过渡的过程就是词义引申。

王寅(2009:113)认为对于原型(prototype),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具体的典型代表;二是指抽象图式表征,或属性集合。他继而综合了兰盖克(Langacker)和泰勒(Taylor)的观点,认为抽象图式才是原型,典型代表只是原型的例示。王斌(2016:13)认为原型成员和子成员之间既可能是父子传承关系,又可能是夫妻偶合关系,所以其中心成分既可以是“原型”,又可以是“典型”,还可以是兼而有之。一般认为词义的原型(基本义)属于“兼而有之”。如果引申义和基本义属于同一范畴,有共享的核心概念,同时有适合某一语境的独特概念,该基本义即可视为具有父子传承性质的“原型”。例如,work(名词)的基本义是“工作”,可以引申为“作品”,引申义和基本义都有“劳作”的概念,但“作品”同时又仅指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独特成果。如果引申义和基本义本不属于同一范畴,即不共享某一核心概念,但由于共享某种特质,通过隐喻等方式将引申义纳入基本义的范畴,该基本义即可视为具有夫妻偶合性质的“典型”。例如,magpie的基本义是“喜鹊”,可以引申为“喋喋不休的人”。喜鹊属于动物范畴,喋喋不休的人属于人的范畴,本来没有共享的核心概念,但由于共享“叫(说)个不停”这一特质,就将后者纳入前者所属的动物范畴。

二、词义范畴的基本特征

词义范畴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基本义的代表性。所谓代表性,是说基本义是词语的原始含义,是基准,是词义引申的出发点,一般情况下是词典上给出来的第一个含义。引申义产生于基本义,并呈现明显的梯度,有的引申义接近基本义,有的看起来和基本义的联系相对较弱。在特定语境中,引申义越接近基本义,越容易引申;反之,越不容易引申。如果引申义中不含有基本义的原型特征,则可视为引申错误。下面以stone为例,选取《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霍恩比 2002)中给出的解释:(1)hard solid mineral substance that is not metallic;(type of)rock石;石头;岩石。(2)piece of rock of any shape,usually small size,broken or cut off石块;石子;碎石。(3)piece of stone shap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加工成某形状作某用途的石头。(4)jewel or gem宝石;钻石。(5)hard shell containing the nut or seed inside some fruits (eg.apricots,olives,plums,cherries,peaches)核(如杏、橄榄、李子、樱桃、桃的)。(6)small hard object that has formed in the bladder or kidney and causes pain结石(膀胱或肾脏中的)。不难看出,(1) 为该词的基本义,(2)(3)和(4)的意思基本靠近原型“石头”的含义,仅形状、大小、用途等方面有了变化,(5)和(6)则距离原型较远,已经偏离了石头的物质概念,仅硬度或外观类似石头。

其次,范畴中的引申义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可以不断变化,既可以不断增加,又可以不断减少。换句话说,词汇的引申义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任性”一词原来仅是一种性格特征,现在多了“有钱”这一引申义,因为现代人常说“有钱任性”。又如,古汉语中的“妻子”一词指“妻子和儿子”,现代汉语中“儿子”的含义已经消失了。另外,同一成员可以通过隐喻方式同时属于两个或多个范畴。徐莲(2004)曾分析了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说明同一个词汇可能同时属于触觉、嗅觉、视觉等诸多范畴,例如,dull在触觉上可解释为“钝的”(a dull knife),在视觉上可解释为“色泽暗淡的”(a dull color),在听觉上可解释为“不清晰的”(a dull sound)等。

最后,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20世纪50年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原理(Family Resemblances),将范畴比作家族,家族中的成员彼此有相似之处,但不是相同的。每个成员和其他成员都有一项或数项共同属性,但没有一项属性是所有成员都具有的。如果用英文字母来代表范畴属性,范畴成员可能会包括AB,BC,CD,DE等。拥有属性最多的自然是原型,其他成员至少含有一项原型属性(林正军、杨忠 2005)。这样,词义范畴的每个义项都是和基本义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但是,两个成员义项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因而容易产生比较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虽说两个成员义项之间可能没有关系,但这些义项与基本义之间存在转喻或隐喻关系(蔡龙权 2004;李瑛、文旭 2006)。林正军和杨忠(2005)认为范畴中成员义项主要是通过辐射和连锁两种方式产生,或者两种方式的综合。辐射指的是数个义项(词义a,词义b,词义c……)均直接从基本义衍生出来;连锁指的是基本义衍生出词义1,词义1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词义2,词义2的基础上再衍生出词义3,以此类推。以warm一词为例,其基本义是“温暖的,温和的”。通过辐射方式,产生了词义a“(指人)体温正常的;(因运动、气温或激动)皮肤发热的”;词义b“(指衣物)保暖的”;词义c“(指工作、运动等)使人感到热的”。通过连锁方式,产生词义1“热情的,热心的”,在词义1的基础上又产生词义2“同情的,示爱的”。可以看出,每个义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和“温度”这个原型属性发生关系,但有些义项之间没有关系,如词义c和词义2。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了解词汇的常见义项,以便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更精确地把握其含义。

三、词义引申的类型

词义引申多出现在翻译的理解阶段,有时也可以仅出现在翻译的表达阶段,其中,为了正确理解原文而产生词义引申现象最为常见;表达阶段的词义引申主要是为了达到意义明确、形象生动等效果。无论在哪个阶段,词义引申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概念型引申、语法型引申、隐喻型引申和转喻型引申。

(一)概念型引申

概念型引申是指词汇的基本义域范围大,外延广,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具体含义不尽相同。在翻译中,由于源语词汇的意域范围和相对应的目的语词汇的意域范围不会百分百相同,往往会出现源语词汇和目的语词汇基本义相似,但具体表述或搭配差异很大的现象。假如直接使用基本义,就会出现不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或目的语语义令人费解的现象。这时,为了能让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源语词汇,就需要对源语词汇的概念加以阐释,明确其外延。下面举例(所有例子均选自方梦之和范武邱编著的《科技翻译教程》)说明。

例 1:The harder the rock,so much the more difficult is the work of drilling,though few types of rock are sufficiently hard to be allowed to remain after blasting without a lining of masonry or concrete.

译文:岩石越硬,开凿工作就越困难,尽管如此,也很少有什么岩石坚硬到爆破后不用圬工或混凝土进行衬砌就可直接形成隧道壁。

例 2:Road bed is the subgrade on which are laid the ballast,ties and rails.There are two types of it—cut and fill.It should be firm,well drained and of adequate dimensions.

译文:路基就是上面铺着道砟、枕木和钢轨的底基。路基有两种类型,即路堑和路堤。路基应坚固,排水性好并有足够的面积和厚度。

例1若直接用remain的基本义“保持,维持”,目的语读者根本无法理解。该词此处是指这种类型的岩石硬度合适,不用加工,直接可以用作隧道壁。译文通过阐释使该词意思得到合理引申。例2的dimension的基本义是“维度”,直接使用该词翻译则很不精确,译者需依据路基相关知识,明确其面积和厚度两个方面的外延。

概念型引申若仅出现在表达阶段,是为了使原文的意义更加清晰明确。

例3:船厂有职工1万余人,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有船台6座、船坞3座,拥有一批大型、高效率的工艺装备,目前年造船能力近20万吨。

译 文 :This shipbuilding enterprise,with over 10 000 workers and staff members on its payroll,covers,an area of 770 000 m2and possesses 6 berths and 3 docks complete with large-scale and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equipment.Currently,it has an annual shipbuilding capacity of nearly 200 000 tons.

译文中针对原文中“有1万余人”的概念,增加了on its payroll(在工资单上)这个信息。即便不增加这个信息,理解也不会有问题;但增加了以后,原文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而明确。

(二)语法型引申

语法是一种意象图式,即一种抽象的语言表征,其作用类似词汇,用以激活概念,产生意义。例如,英语中名词词尾的字母s用来激活“多数”的概念,时态概念要通过动词词形变化来表示等。然而,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缺失的,那么,有时在翻译过程中只译出词汇的基本义,往往不足以表达原文的概念,这就需要通过词义引申揭示该语法形式所表示的概念。引申的方式因语言而异,英语和汉语相比较而言,英语是形合语言,经常依赖语法形态传递意义;汉语则是意合语言,更加依赖文字本身传递意义。所以,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语法型引申多出现在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理解英语语法形态的含义,有时还要通过增词、减词等手段将其体现在译文中;汉语翻译成英语时,语法型引申则多出现在表达阶段,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英语语法,将汉语中不存在但英语中必须有的语法形态展现出来。在英汉和汉英翻译中,语法型引申随处可见。

例 4:Though the stationmaster’s top hat and morning coat is not seen as often as formerly at these stations,the dign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his office have been in no degree lessened by modern conditions;in some respects,indeed,the latter at least has been materially increased.

译文:尽管现在站长的身影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出现在这些车站,但他的地位和所肩负的责任丝毫没有减弱,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他的责任反而加大了。

例 5:On the continent of Europe 55 tons was and still is a common weight for a sleeping car.

译文:在欧洲大陆,卧车常用重量过去是、现在依然是55吨。

例6:我们在分析破损材料时,通常需要先作直观判断,再做实际实验。

译文:Analysis of a damaged material usually requires intuitive judgment,followed by real-life testing.

例4中的top hat and morning coat自然有隐喻意义,不能直接采用“高帽子和晨衣”的基本义,但其引申义可以通过单复数的语法标记体现出来。表面上看,“高帽子和晨衣”是两样东西,应该是复数,但其后面的谓语动词采用了be动词的单数形式is,说明这并非两样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概念。所以,可以引申为“身影”。例5很明显有英语时态标记的作用,汉语中没有时态标记,只能增加“过去”和“现在”的概念,将be动词的意思引申。例6是汉译英,语法型引申主要出现在表达阶段。首先,汉语原文采用了人称主语“我们”,而英语中科技文体更习惯用非人称主语简洁且客观地表达逻辑关系。其次,英语译文中出现了分词形式(damaged,followed,testing) 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requires)等,汉语中不存在的语法形态。

(三)隐喻型引申

词汇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可以是隐喻关系。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型,指的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成员通过类比产生意义关联,从而使人们可以通过已知认识未知。这种情况下,本属不同范畴的两个成员可以变成同一个范畴的成员。如前文所给出的dull的例子,原本是触觉范畴的词汇,不能修饰颜色或声音等视觉或听觉范畴的词汇,但通过隐喻从触觉范畴进入了视觉范畴和听觉范畴。问题是,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词汇基本义所蕴含隐喻概念在目的语中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直译,目的语读者势必会觉得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采用隐喻型引申,通常有两种手段:一是源语词汇的隐喻模式在目的语中缺失,这时,可以用目的语中类似的隐喻模式替代源语隐喻模式;二是在此种隐喻模式缺失的情况下,直接脱去隐喻外衣,揭示其实际意义。

例 7:We shall look at two compounds,salt and sulphuric acid,work horses of chemical industry.

译文:我们将讨论盐和硫酸这两种化合物——化工中的两大“支柱”。

例8:Alloys belong to a half-way house between mixture and compounds.

译文:合金是介于混合物和化合物的中间结构。

例7是在谈化学,而work horse的基本义“劳作之马”与化学没有关系,显然是隐喻,但该说法在汉语中无法使用,可采用第一种隐喻法引申为“支柱”。该词在汉语中本身也是隐喻,原本是建筑术语,但其用法早已超越了建筑范畴。例8也在谈化学,而a half-way house的基本义“半路的房子”与化学也没有关系,在汉语中也无法理解,且很难在汉语中找到类似的隐喻型词汇,于是采用第二种方式,将其还原为适合原句语境的实际意义“中间结构”。

隐喻型引申也可以仅出现在表达阶段。这种情况下,源语是没有隐喻型词汇的,目的语刻意增加隐喻型表达,目的是增强译文的形象性。

例 9:“Sometimes our very involvement in a relationship can prevent us from seeing our relationship as it is.”Agnew said.

译文:“有时,我们是不识恋情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情中。”阿格纽说。

原文的句子即便直译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译文借用了苏东坡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变通,将原文纳入汉语古诗词范畴,增强了译文的形象性。

(四)转喻型引申

词汇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还可以是转喻关系。罗斯(转引自Vyvyan Evans & Melanie Green,2006:225-267) 曾将词义分为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基本范畴(basic category)和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三个层次。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层面,人们在这一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区分最为容易;上位范畴寄生于基本范畴之上,是意义范围较大的范畴;下位范畴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对事物进一步细分的结果。例如,animal,dog和puppy分别对应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词汇。如果搞错词义的范畴层次,就很可能发生误译。例如,将worker一味地译为“工人”就未必准确,因为英语中的worker是上位范畴词汇,相当于汉语的“工作者”,而“工人”的概念更为具体,是基本范畴词汇(肖坤学 2005)。但是,语言中经常发生不同范畴层次相互借代的现象(如用“白宫”借代美国政府)或同一范畴层次中不同范畴成员、特征或属性之间的相互借代(如用“读过鲁迅”借代“读过鲁迅的书”)。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喻。与隐喻一样,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源语词汇出现转喻现象,而目的语直接采用其基本义,可能会导致目的语读者无法接受或意义不明确,这时就需要通过转喻手段进行词义引申,使其适合目的语语境。转喻型引申也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还原被借代的范畴成员、特征或属性,二是还原被借代的范畴层次。

例 10:For many families,especially in Tokyo,two incomes are a necessity.

译文:对许多家庭来说,夫妻俩都去上班赚钱是迫不得已的事,在东京尤为如此。

例 11:Because of the circuitous and directional flow of waterways,railways often have an energy advantage over barges.

译文:由于河道迂回曲折且水流具有方向性,因而铁路运输较之水运常常具有节能优势。

例 12:Where a railway crosses a navigable waterway,and it is impossible to lift the line high enough for vessels to pass underneath without interception,a bridge must be built which is capable of being opened in order to allow the river or canal traffic to pass.

译文:在铁路经过通航河道的地方,如果不可能把线路升高到使船只在下面不受阻碍地通过的话,就必须把桥梁修成开启式的,以便江河或运河里的船只通过。

例10中的two incomes(两份收入)属于“工作”范畴,是用该范畴中“上班收入”这一静态特征借代“上班赚钱”这一动态特征,但是,这一借代方式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汉译时只有还原其动态特征,引申为“夫妻俩都去上班赚钱”,意义才能明确。例11中的barge(驳船)是基本范畴词汇,借代“水运”这个上位范畴词汇,如果汉语中也直译为“驳船”,则无法和前文的“铁路运输”搭配,故引申为“水运”。例12中的traffic(交通)是上位范畴词汇,借代基本范畴词汇“船只”,但汉语中“交通”一词是不能和pass(通过)连用的,所以只能引申为“船只”。后面这两个例子采用的是第二种转喻型引申的方式。

当转喻型引申发生在翻译表达阶段时,往往呈现用下位范畴词汇借代上位范畴词汇的特点。译者这样做,是在对原文意义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用更为明确的意义来代替原文较为模糊的意义(王雪明2007)。

例13:早在部落社会,人类就希望生活得方便,拥有更多的生活用品。

译 文 :Humans,in their early tribal society,cherished the desire to lead a comfortable life and have more daily necessities.

原文中“希望”是基本范畴词汇,对应的应该是英语的hope,但译者将其译为下位范畴词汇desire(强烈的愿望),说明译者根据自己理解,认为人们无论在任何时代对方便生活的渴求都是比较强烈的。

结语

词义引申现象在翻译中无处不在,向来是学者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词义之所以需要引申,是因为词汇仅是符号,并非意义或概念本身。词汇的功能是激活意义或概念。在长期使用中,每个词汇都具有至少一个原型意义,即基本义。当词汇用于具体语境时,有时采用基本义即可,有时会激活适合该语境的更为具体的意义,即引申义。基本义和诸多引申义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原型范畴,引申义随语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永远无法穷尽。此外,翻译过程涉及两种语言的对比,由于源语词汇意义范畴和目的语词汇意义范畴不尽相同,很多情况下无法直接采用基本义进行表达,这时就有必要对源语词汇的基本义进行引申,使其更适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词义引申方式依据基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可以分为概念型引申、语法型引申、隐喻型引申和转喻型引申四种。这四种方式是人们在传递意义时所使用的常见的认知模型。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的角度探讨词义引申问题有利于看清词义引申的本质,并为翻译实践提供路径。

猜你喜欢
引申义范畴词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