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素养特点研究

2020-02-23 09:09杨静宜李池利
英语教师 2020年9期
关键词:名家母语品格

杨静宜 李池利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的系列文件,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6年)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都显示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引擎(余文森 2016:27)。不同学科需要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综合文献分析可知,学者对文化品格的研究,尤其是对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文化品格素养特点的研究很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法,对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文化品格素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外语教育名家既是英语学习者,又是英语教授者。对其文化品格素养特点进行研究将对当前外语课堂中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文化品格素养研究

为了解国内文化品格素养研究的现状,分别以“英语”“文化品格”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发现2014—2019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共212篇,其中大部分论文将“文化品格”作为核心素养研究的一部分。单独对“文化品格”进行研究的只有93篇,其中2014年2篇,2015年0篇,2016年 5篇,2017年 29篇,2018年 46篇,2019年11篇。可见,有关文化品格素养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迅速增长趋势。但整体而言,我国对文化品格素养的研究还不多。相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英语文化品格素养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有文化品格素养的研究对象主要分布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在所检索到的核心文献中,以小学英语教学为对象的只有5篇,而以初中、高中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的分别有20篇和21篇。这说明初、高中生的文化品格素养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陈莲英(2016)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策略。朱萍(2017)对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品格进行了分析。朱俊(2017)则探索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实践路径。阎岩(2014)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剖析了英语教材在文化品格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二)叙事法与核心素养研究

叙事法是指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刘万海 2005)。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情景性、反思性、主观性、问题性和人本性六大特点。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崔文顿、于东红 2006)。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是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扎根理论(刘良华2007)。

分别以“外语”“叙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发现2008—2019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共38篇。在检索到的论文中,邱春安、吴磊(2010)对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开展叙事研究,关注外语教师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影响因素。李艳、黄睿(2013)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优秀大学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影响因素。李茂林(2017)认为叙事法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遗憾的是,没有检索到运用叙事法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献。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当前对文化品格素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还有待丰富。因此,下面以国内外语教育名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法,对他们文化品格素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文化品格素养有何特点?

2.国内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16位我国当代外语教育领域的名人、名家、学者等。他们是戴炜栋、顾嘉祖、桂诗春、胡文仲、胡壮麟、李观仪、刘润清、潘文国、束定芳、文秋芳、许国璋、杨自俭、张德禄、张红玲、章振邦和邹为诚。其中,女性3位,男性13位。这些名家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英语学科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数据搜集

数据搜集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真实性:所选内容大多是研究对象对自身经历的客观叙述或多年的调研成果。

关联性:所选内容皆紧密围绕文化品格素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现实意义展开。

时代性:所选内容大多顺应近几年的研究趋势,具有时代感和新颖感。

数据来源主要有:叙事文集《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中收录的回忆录;百度、必应等搜索引擎的外语教育名家个人简介;相关访谈录、网站报道,以及专门的学术论文等。数据共涉及16位外语教育名家的42份文本。

(四)数据分析

采用质性研究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文本进行处理。步骤如下:

1.找寻与“文化品格素养”相关的意义单位,并进行编码,旨在观察文化品格素养的特点。

2.根据文化品格素养所需研究探讨的两大问题,把具有相同属性的意义单位归入同一类属。所搜集到的意义单位,如与文化意义相关的“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相关的“语言基本功”和与行为取向相关的“跨文化交流”等,归类为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素养的表现特点;所搜集到的意义单位,如“名师指导”“阅读习惯”等,归类为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3.综合意义单位之间、意义单位与类属之间及类属之间的关系,确认数据反映的主题和趋向。通过整理、归纳文化品格意义单位、类属等多种关系,最终发现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素养特点由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个层面构成,影响其文化品格素养特点的因素涵盖社会、工具与自我三个方面。

三、结果与讨论

(一)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文化品格素养特点

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6位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关注跨文化交际对发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促进作用。如胡文仲(2013:5)所言:“无论是从文献来看,还是根据我们自身的经历来判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是在课堂上通过讲课就可以实现的。”

顾嘉祖(2007)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通过利用各门学科的优势拓展研究思路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创新。他指出“跨文化”的关键是跨越文化障碍,而跨越文化障碍的根本途径在于揭示各民族文化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其中,揭开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层是整个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认同优秀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中外优秀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品格素养内涵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语教育名家认为学生的母语能力不能被削弱,反而需要锻炼与提升,如许国璋提到:“反对小学生专重外语,削弱通盘的文化基础。”(转引自刘润清,1995:73)还有研究对象认为打好母语基础有助于学好外语,如章振邦(2003:4)所说:“汉语能力的提高和汉语文化素质的培养又会对外语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潘文国(2013:3)也强调:“学好外语,一定要打好母语基础,这是我们的基本认识。”

国内外语教育名家还认为,外语教育应中西文化并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要让学生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刘润清 1999:10)。正如束定芳(2013:93)所言,英语课堂应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学生自己了解中国文化,掌握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3.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人文修养的提升

分析显示,国内外语教育名家重视通过知识面拓展提升人文修养。有12位名家明确指出了知识储备对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其中,4位名家提到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例如,“只有脚踏实地苦练外语基本功,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能学好外语”(顾嘉祖 2007)。8位名家强调百科知识的重要性。正如许国璋所言,我们“既要有理工素质,又要有文科、法科的教育,要把对自然和社会的神秘感化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知识”(转引自刘润清,1995:73)。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对专业基础知识和百科知识的重视说明人文修养的提高离不开知识面的拓展。

(二)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素养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1.广博的文化知识

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兴趣,还从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阅读材料包括小说、童话等英美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蕴含着英语国家社会百科知识的文学作品无形之中促成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宽广知识面的形成和拓展。正如刘润清所说:“多少年,我深深感到本科时打下的文学底子对后来语言学的研究多么有益,特别是在语篇分析、语用学、文体学等研究中,文学方面的储备太重要了。”(转引自张燕华、刘润清,2015:5)

外语教育名家的实质是教育家。教育家应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就英语学科而言,这种学识素养便是英语专业知识。优秀外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百科知识(张燕华、刘润清 2015)。文化知识是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建立文化自信,塑造文化品格的前提。获得的文化知识愈充实,塑造的文化品格就愈健全。

2.优秀教师的悉心栽培

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在求学阶段所遇到的良师既有享誉盛名的大师,如许国璋的老师金岳霖、胡壮麟的老师李赋宁等,又有普通的教师,如章振邦的老师孔宪书等。他们在描述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态度时使用较多的是“投入”“严格”“认真”等字眼。对于这些良师,他们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例如,顾嘉祖一直感谢当年在苏州大学学习时一位从小跟英美人学英语、原东吴大学的秦希廉教授。

国内外语教育名家一般求学时期都接触到许多名家大师,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引导和熏陶下,他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为他们日后文化品格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外语教师的文化品格素养塑造,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强烈的母语文化主体意识

分析显示,国内外语教育名家有强烈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主体意识。章振邦(2003:4)认为:“在小学阶段应以加强汉语教学为主,即使要加强英语教学,也不能取代汉语的首要位置,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戴炜栋指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应为必备的知识基础,这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更好地推介中国文化。”(转引自戴炜栋、王雪梅,2015:7)

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学术水平不仅是因为他们高超的英语水平,还得益于他们较强的母语能力。例如,潘文国教授从小就酷爱古典文学,几十年来写过几百首旧体诗词。潘文国(2013)认为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一个人的外语能力与其母语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内外语教育名家重视母语和母语文化,培养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为他们的文化品格素养的塑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分析显示,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大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作为非英语母语者的国内外语教育名家,语用失误是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法避免的难题之一。而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内外语教育名家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受到纯正地道的语言环境的熏陶,对该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不同语境感知社交语用因素。随着英语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语用失误不断减少,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例如,李观仪表示自己在美国学习时,与外国人的接触较多,学习了许多colloquial的东西(转引自励哲蔚,2002)。刘润清在英国生活过,能够与当地人进行比较深刻、细腻的交流。他甚至还有过开玩笑的经历:有时候,我拿着一杯咖啡或是啤酒,这时走过来一个人,我就说:“Hey!Have a cup of coffee.”或者“Have a glass of beer.”,对方就说:“Oh,thank you.I didn’t expect you would offer.”,而我则说:“Oh,I’m sorry.I didn’t expect you would accept it.”,结果是两人哈哈大笑,气氛马上就非常和谐了(刘润清、邱耀德 2014:10)。

四、结论

通过对16位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文化品格素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外语教育名家的外语文化品格素养具有如下特点:注重知识面的拓展,认同中外优秀文化,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影响国内外语教育名家文化品格素养特点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优秀教师的悉心栽培、强烈的母语文化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本研究结果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有积极启示。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没有大量的“输入”,就没有有效的“输出”。汲取有价值的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是培养文化品格素养的重要条件。其次,要强化学生的母语能力。英语能力与母语能力息息相关。越是学到高级水平的外语,越是需要同样高深的母语能力与之相匹配(潘文国 2017)。再次,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既要在课堂中接受跨文化教育,体会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拥有多元文化的意识,加深对多元世界的认识;又要积极参与各种跨文化活动,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准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坚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能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涉及的国内外语教育名家人数有限,尚未提出具体文化品格素养培育的典范模式等。笔者深谙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投入国内外语教育名家的文化品格素养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深化英语课程改革、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名家母语品格
名家
名家
母语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