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壁莹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反映出来的基本管理形式。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目的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论文将以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一)学生自控能力弱、纪律性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氛围不好,到了上课时间,学生自控能力差,临近上课铃敲响前几分钟才慢吞吞从寝室到教室,学生到课堂上课往往就是应付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点名,所以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有的学生即使去上课也是睡觉,做与课堂不相干的事。甚至有的学生,从来不把学校的校纪校规放在心中。
(二)学习氛围不浓厚,自觉性差大部分学生一学期、一年、三年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好,也没有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漠不关心,课后回到寝室就上网、游戏。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课与他们之后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但是实际上多数学生不注重每次的实训课。他们对待专业课仅仅为了应付一门功课考试及格而已,很少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弱,独立性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以前的读书生涯中都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没有机会去锻炼他们自己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了听安排才做事的模式,自我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的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干脆就放在旁边不管,这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及其不利。
(一)以长辈的身份,管理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由两类学生组成:一类是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从来不感兴趣,迫于家庭社会的压力,又向往大学生活,而在高考时刚好过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另一类是高中成绩较好,由于高考复习阶段压力大,高考时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又不想再参加补习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较少的课程、更多的课余时间、轻松的课堂管理,就导致原本就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的同学,就更加不想上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不上课自然失去了上大学的意义,这个时候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就应该以他们长辈的身份严厉的管理逃课学生,让学生明白不上课对他们的危害,进而借助学校的校规校纪去约束他们。
(二)以家长的身份,关心学生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甚至是第一次出远门,更有的是才开始独立生活,在家被父母溺爱,初来乍到离开了父母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有些孩子家庭富裕,上大学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有些孩子家庭贫困,上大学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或者有些孩子家庭里面家长身患重病心理负担重,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有健康问题,都需要我们特殊关心,作为辅导员我们是他们在学校较亲近的人,是他们在学校有问题时较能帮助、安慰他们的人,是他们的“家长”,也是孩子们心理上较认可、较信任的人,我们必须要以他们家长的身份给孩子们足够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集体生活中,心理上可以有个依靠,鼓励他们对大学生活树立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辅导员需要扎根到学生宿舍,经常去学生宿舍找学生聊天,在学生宿舍中能发现很多学生的另一面,细心观察他们日常情绪的变化,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他们心理上的调节或者情感上的关心。让学生们感受到辅导员和同学的温暖,让他们主动融入到班集体,与大家共同进步。
(三)以教师身份,指导学生高校辅导员大多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才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对学生在大学时期容易遇到的问题比较熟悉也感同身受,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辅导员应义不容辞、不辞辛劳地为学生分析和解答,尽较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不辜负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对学生关于思想问题或者就业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为学生分析、解答,或者给学生恰当的建议,作为教师这是我们对学生较基本的责任。
经验是在日常工作中细心总结出来的,每年新生报到时,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上学,是对我们的信任和对学院给予的厚望,因此,我们工作是必须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是怎样把工作压力变为工作动力,是需要我们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辅导员工作也就是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如何把工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学生问题的经历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熟悉工作方法,逐渐总结在学生各种问题中的角色扮演,得到学生的信服。
学生管理一直是工作中的重难点,如果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那么后续开展的任何工作都将能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那将会是一种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