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凯
二十一世纪,语文学科的学习面向的是更广阔的世界,不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充分体现出其开放性。语文名著导读已成为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并不是可无可有的,它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重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以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名著导读指的是,对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并流传已久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文字作品,在阅读方面作出导向性的文字,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内容一些简单的介绍,以及阅读指导推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作品的相关内容。初中统编版语文的名著导读主要包含:一、作者信息、写作背景;作品内容的简单介绍;二、读书方法指导;三、专题探究;四、精彩选篇;五、自主阅读推荐。下面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名著导读之“导”的艺术,从以下四方面来谈谈笔者的看法。
众所周知,经典名著就好像一碗有营养又能填饱肚子的香喷喷的饭。打个比方说,常吃饭能养人,那么阅读名著也能“养人”,它所达到的功效无异于此。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道理能懂,但实际行动和效果就不那么乐观了。他们也许明白阅读名著的好处是有很多,但是他们常被其它“有好处”的给诱惑去了,又或者学业繁重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的选择。有学生表示:语文课本我都没能好好看完背完,知识点都没能很好地掌握,还要求我去读什么经典名著,本末倒置,这不是大大的笑话吗?原来学生们有学生们所顾虑的东西——考试、测验统统都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原来学生们也有他们所选择的事情——青春、成绩都是最该重视的事情。哪有什么多余的时间?哪有多余的精力?在学生的眼里和心里,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视名著阅读,上述的某些原因大多也是他们的现实的原因与困难。面对此困境,作为老师,也是时候该好好引导学生们阅读的态度和状态了。那该如何拿着个香饽饽去吸引学生更好地去“品尝”呢?可充分利用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就像似一个导游,能带您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教师可以利用名著导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激发读的兴味,改变读的态度。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推荐了《海底两万里》这本文学名著,教师可在课前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海底两万里》的精美图片,如蔚蓝的大海,可爱的小丑鱼,凶恶的鲨鱼,神秘的潜水艇,知识渊博的船长,生性沉稳的仆人,粗野难驯的捕鲸手……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加教师描述性的语言,总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打动学生的内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对阅读名著的态度。又或者,教师根据书中一些奇特的内容,以朗读的方式读给学生听,并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又或者,视频或者电影片段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兴趣的。通过教师的“诱导”之后,便可以进行前置性学习的布置,布置学生自主阅读并结合名著导读的第一部分去自主学习:收集《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的相关的照片、文字资料和代表性作品等,收集《海底两万里》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出现的人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等。被动转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大不相同了,阅读的态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由被迫阅读,转为快乐阅读。通过如此的名著自主阅读学习,学生能慢慢培养起自己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可见,正确的方法实在是太重要了。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有科学性、工具性特点。它适合每个学生且对每个学生阅读都有益处。好的阅读方法,会迅速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名著导读里呈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十分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像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看其名也知道要着重指引学生快速阅读。导读里面提到的读书方法指导,也是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对快速阅读作详细的解释、介绍。把“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重点,梳理出速读的一些基本要求及方法技巧:应该要求学生做到:1.专心致志地读;2.默读为主;3.视域要宽;4.抓住关键。也要告诉学生可以避免的雷区,就如:1.避免出声;2.减少注视;3.减少眼停;4.避免回视。课堂上,教师在讲明要求之后,可以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也可以进行快速阅读的集体比赛。如:教师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快速阅读,统计三分钟之内关于《海底两万里》学生阅读页的数据。同时,要关注学生阅读质量,达到上述教师提及的相关要求并避免雷区。然后,教师可以拓展和推介其它一些相关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如:1.浏览法;2.扫读法;3.跳读法;4.寻读法;5.猜读法。然后,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默读五分钟。之后,学生各自在纸上写下五分钟快速阅读的页数,教师分享自己阅读的页数,然后提问学生是否有超越自己的学生并对其进行适时表扬。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让学生动笔给刚刚阅读的地方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选一到两处在旁写下批注与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己快速阅读的方法是否掌握,及谈谈阅读过程的经验与得失。每本书的读书方法指导应该是不同的,有侧重的方面,教师就应该多想办法很好地落实。可见,教师应该重视“引导”,鼓励学生努力探索关于阅读的方法。
教师若想要落实好学生对阅读的探究,就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学生自主阅读,也要收获教学成效。全过程要做到心里有数,全盘在握。如《〈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有以下几个专题探究:“1.给祥子写小传2.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3.话说老北京的洋车夫4.独特的京味儿”。教师可提出的要求如下:1.全班共同阅读;2.根据兴趣选择专题或另选专题;3.分小组探究;4.写一篇读书报告;5.班上举行读书交流会(分享阅读经验和探究成果)。教师应分清楚步骤,循序渐进指引学生进行读的探究。如全班共同阅读,教师可以规定时间进行,如在一个月内完成,同时随时监督进度,一个星期由教师或小组长检查一下同学们读的进度如何,通过采访的形式或抽问书中内容的形式去检查。又如:选择专题和小组探究时可以交给语文科代表去完成调查、组织和登记;同时,教师要对专题选择的情况进行追踪。可以给“专题一:给祥子写小传”的学生透露关于“写小传”有什么方法,充分利用黑板报把相关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们,课余时间,学生们就可以围着来看,也可以三三两两聚在一块进行交流和讨论了。如果选择专题四——品析“京味儿”的学生比较多,教师也可以在班级语文学习栏腾出一块空间给大家展示的地方,标题就是《〈骆驼祥子〉专题探究——品析“京味儿”》让学生把“人情风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相关的图片、报纸、摘抄段落、打印资料等粘贴上去,大家随时都可以进行补充、更新与替换。同样,专题三:话说老北京的洋车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表格式来指导学生了解洋车夫这一角色,对洋车夫的职业特点、人员构成、生活状况等进行梳理。可见,教师加强指导,能很好落实阅读的探究效果。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不同的文学名著作品,相信每个读的人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有时,又或者是局限于自己本身的思维方式或传统观念和看法而造成理解有偏差或误会。所以,学生们在疑惑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疏导好学生读的疑惑。如,《〈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名著导读中,专题探究二“关于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这个专题相对来说有些难,那么如何去指导呢?教师可以在闲时与学生交流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鼓励学生设定本月“热门话题之一:探究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漫谈”,也可以建议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将此次话题进行更大的扩散,结合生活中类似祥子或其它书中见到的类似祥子的人物进行畅所欲言,谈理解也行,谈感受也行,谈看法也行。就如某些学生说:“阅读《骆驼祥子》后,我认为祥子贪小便宜、怀有侥幸心理、愚昧无知,才最终导致他有这样的悲惨结局。”对于此不正确的观点,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掉,一番的说教是不会达到真正改变和教育的作用的。而应该让学生常常“开导”学生。学生们通过经常性的互相交流、讨论与争辩,会让学生更加理清思路,达到辨明真理的目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才会在原有的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谁说名著阅读非得停留在课本?上述提到的则是把名著阅读推广到学习之外的生活中去。也只有推广到生活这个外延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落实名著阅读的实效。正如那句话:“看到的好,还不如说出来的好;说出来的好,还不如讨论出来的好。”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之“导”的艺术看似简单,但却并非容易之事。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探索,加强交流,调整策略,保证其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