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0-02-23 07:38:44周莉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路概念语言

◎周莉莉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时虽然面面俱到,却把一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品味不到语言的魅力,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能力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而且会在说话与写作的过程中得到检验。比如说话训练中要求“完整地说一段连贯的话”,这里的“完整”与“连贯”就是针对思维的逻辑而言的。再如教师常说的“条理清楚”也是对写作逻辑思维的要求,只是仅从语言的角度去要求,没有专门从逻辑的角度去表达罢了。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逻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更是大有裨益。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启蒙训练,发现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颇有作用,现与同行分享。

一、从词语相关概念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词语是表达概念的符号,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现实教学中,许多针对词语的训练,其实应归属于概念的思维训练。

1.“是什么”——反诘法理解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包括的基本属性,而外延则表示概念内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多少。反诘法在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中非常实用。比如教学“赛跑”这个词语,教师问道:“大家知道什么叫赛跑吗?”学生回答:“赛跑就是用尽力气去跑步。”显然,这个回答仅反映了概念的一些表面特征,还没深入到本质。于是教师问:“一个人拼命地跑是不是赛跑呢?”于是学生回答:“老师,一个人跑不是的,至少要两个人跑才可以叫赛跑。”接下来,老师又追问:“早上,张爷爷与李爷爷慢悠悠地在公园里一起练习慢跑,是不是叫赛跑?”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终于明白:赛跑就是几个人在一起,从同一起跑线同时出发,看谁跑得快的比赛。这样,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逐步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最终形成了概念本质属性的掌握。

在概念训练中运用反诘法时,教师首先要对概念属性有清晰的认识,能层层“剥笋衣”,从而抓住“笋肉”这一实质。比如当学生回答“赛跑就是用尽力气去跑步”后,教师马上应意识到此时概念的内涵明显不足、外延过大——首先人数上没有作出限制,于是就有了“一个人拼命地跑是不是赛跑呢?”这一反诘,旨在引导学生落实“赛跑”的人数,当学生回答了“必须两人或两人以上才可以叫赛跑后”,这样就去除了单人跑步这一现象,使概念的外延更接近本质了。

2.“为什么”——激疑法探明原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看似平淡的词句与段落,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逻辑联系,学生如果不加注意就会错失提升思维品质的良机。教师可以通过激疑,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比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看到课题学生往往不理解其含义,不妨让学生通过质疑提起探究的兴趣,然后抓住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小动物们的“纳闷”、“撒腿就跑”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词语最想问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为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小动物们为什么纳闷、为什么撒腿就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表演这些动作神情,学生理解了其原由,自然也就慢慢懂了:课题“狐假虎威”的含义正好可以用文章最后一句来诠释。

二、从语言之间的前后联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1.找一找:在联系中加以鉴别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字、词、句、段、篇等等反映特定思维形式的语言元素都可以通过比较来进行判定其区别。要注意发挥语境的作用,使比较更加有理有据。有时,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的意思可能差不多,但其感情色彩却大不相同。比如《囚歌》中,作者用了两个“自由”——“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与“我渴望自由”。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用两个“自由”,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哪儿呢?学生经过查找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阅读后发现:两个“自由”都有从监狱里出去后,身体能灵便地走动,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的意思,但第一个是反动派给的从狗洞里爬出去做一个叛徒的自由;而第二个“自由”,是作者渴望的自由,即从监狱中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打日本鬼子,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到底。显然,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使比较更具有逻辑性与可信度。

2.乱一乱:用调换法把握顺序

在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按空间顺序进行有层次的描写,写事的文章中一般会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使事件前后连贯,事情一目了然。按一定顺序把语句写连贯,体现的就是思维的前后逻辑关系。比如《曹冲称象》用上了“先……然后……再把……再”来贯穿整个称象的过程,每一步都不能调换。在学生熟悉整个过程后,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整个过程,淡化语言正是为了突出逻辑联系。另外,教师还可以把整个过程打乱,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后果,感受原文按顺序写的合理性。

三、从篇章教学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1.演一演:借直观法助推思路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中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其逻辑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田忌赛马》中描述的两场赛况学生并不十分理解其输赢的原因,由此也造成了对文章中心把握存在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引导学生抓住“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让学生将六个纸马放在黑板上(如图),这里位置的高底代表马奔跑的快慢。然后通过边读课文,边连线表示出场的方法,从而理解“只是调换了顺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的结论。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田忌将无论如何都赢不了比赛?通过再次摆放马的位置来代表马的快慢,学生也理解了:假如齐威王的下等马都比田忌的上等马快,那么田忌无论怎么调换马出场的顺序,最终都只会输。从而学生真正弄懂了“看来齐威王的马也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这句话的一含义。

2.换一换:用变化法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要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还要适当培养学生创新化的表达方式。对于体现在教材内容中的创新思维的理解是学生学会创新的重要基础:《田忌赛马》是比赛方案的创新,《乌鸦喝水》是问题解决的创新,《狐假虎威》是对现象分析的创新……但都离不开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一重要策略。

在《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从“一般思路”与“换个角度”两个角度出发,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一般思路解救落水儿童用什么方法?(叫大人、跳入缸中救……)这样做是否可行?(来不及、缸太高……)司马光用的是什么方法?(破缸救人)他是怎么想到的?(一般人想的是怎么让人离开水,其实让水离开人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由于学生理解了:一般人想到的方法在文章中是行不通的,所以用换位法让水离开人就成了成功解救的妙计。这样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示范。

3.说一说:在总结中感悟写作思路

篇章教学一方面要借助阅读训练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从读中学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思路的学习本身就是极好的逻辑思维训练的机会,这将促进学生写作中能合理布局谋篇,写出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的好文章。鉴于此,笔者经常进行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文章的写作思路,在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

比如《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动物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经典美文。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画一画思维导图,要求按“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顺序做到框架清楚、条理清晰,再要求学生同桌合作简要复述思维导图的内容。既体现了从读中学写的教学思路,也实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并不排斥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相反由于教师对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视,听说读写教学会从盲目走向理性,从机械重复走向有机高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可供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继续研讨。

猜你喜欢
思路概念语言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不同思路解答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换个思路巧填数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