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人文底蕴:在教学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2020-02-23 07:38姚苑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材素养传统

◎姚苑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保持和发扬原有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其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篇幅的编排以及呈现方式又有着较为显著的特色,主要包括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文学作品三大基本内容[1]。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重视提升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教学意识,但由于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各年段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这方面存在缺乏系统思考、学习形式乏味、传播程度有所差别、教育深度不一,实践活动类型单一等问题;学生则存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内驱力不足,学习内容单一,有接触但没有精细化,死记硬背传统文化知识体验不到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是小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途径,只有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扎实传播,才能有实质性的传承。由此可见,教师应深度挖掘和分析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底色。

一、注重方式方法引导,激发传统文化学习内驱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意义和价值,但有些传统文化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应避免只围绕考试要求的教学,注意方式方法的引导,注重传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1.加强背景联系

传统经典篇章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比现代文那么流畅,较难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授时,教师应结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学习,比如学习典故时介绍故事的背景,学习古诗时多讲一些诗人的性格特征、写诗的背景故事等,这样的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设计趣味内容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并不都是生动有趣的,面对单调而枯燥的内容,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趣味情境,比如进行识字教学时,运用图片遮盖生字检测学生认读、生字捉迷藏、闯生字关揭拼图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识记和巩固,让学生学得轻松,不再是刻板的文字符号。

3.运用信息技术

中华传统文化以丰富的形式而存在,而教材中呈现的文字和图片不能完全并直观地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教学环节中融合信息技术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适时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一体机上播放微视频、微电影等,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接触、强化视听感受、捕捉美感,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起来,形象直观起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

二、立足教材教法研究,进行传统文化精细化传播

1.追寻汉字文化源头

汉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识字教学,还应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在统编版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有关汉字教学的,而大多数汉字都有其演变过程,教师可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象形、形声、会意、指事等构字规律,同时结合汉字的文化内涵进行识字教学,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在教学“山”“水”“火”等独立结构的象形字时可以引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在跟随图片变化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在中高年级阶段讲解组合结构的汉字时,则可以通过汉字表意的特点来介绍。比如,在讲解“炎”字时,先让学生观察这是由两个火字组成的汉字,“火”本来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两个火在一起会散发更多的热量,使人变得更热,因此“炎”字的意思是非常热。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触角,有意识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加以运用并教育学生。比如,在教学“勤”字时,引导学生读书要勤奋刻苦、勤奋好学,在生活中要勤勤恳恳、勤以立身;在教学“海”字时,教育学生做人要心胸宽广,不必为小事斤斤计较。

2.展开古诗情境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112 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蕴含的许多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让学生感悟先人智慧、体会重情重义、胸怀忠孝大义、感受节日习俗、热爱祖国河山和田园风光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但蕴含在古诗词的传统文化知识,需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展开情境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古诗词深入学习。比如,在教授统编版三年级《忆江南》这首古诗词时,可采用“欣赏歌曲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江南风光——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读出词中美景——及时点拨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引导学生体悟景中深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3.文本阅读词句感悟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2]在统编版教材中课文占有的篇幅比例比较大,每册教科书中都有许多显性或隐性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新课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等多种阅读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认真体会感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理念,再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历程加深传统文化理念对他们的影响。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课文《父爱之舟》时,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父爱之舟”,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思考“为什么把父爱比作是小舟?”让学生把父亲的爱与舟联系起来,在课文中对父亲形象去挖掘,去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从而揭示父亲的爱对“我”早期成长的影响。又如,为了让学生明白“父爱之舟”是整篇课文的线索,笔者提出问题“小船在文中出现几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感悟,父亲总是用这条船送“我”读书、考学这件事反复出现在文中,再串联起全文内容来看就能体会出父亲之爱的伟大之处。“父爱之舟”表面是说父亲送我上学、考学、伴“我”成长,实际上指的是父亲的爱承载了“我”的成长之路。最后,笔者通过提问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你们父亲的爱又像是什么?”学生纷纷真情实意地说出自己父亲的伟大,感悟自己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心血和爱,应该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4.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而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创设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和内容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传统文化的思辨能力[3]。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素材,通过讨论、辩论、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比如,在教授统编版教材《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笔者抛出两个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能否有不经过努力就能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像故事中的宋人那样可笑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的形式进行辩论,让学生明白“人要靠自己辛勤劳动,不可有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不能把偶然的收获当成必然所得,总想着靠碰运气就能过上好日子是行不通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不要成为这样的人”的道理,课后又引导学生扩写创编故事并表演出来。

5.结合写作升华认识

作文是学生心理世界的真实反映,通过习作教学,能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进一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在现实中,需要教师抓住时机与学生交流,用传统文化理念,及时进行思想教育。2020年,是全世界为之铭记的一年,我们遇上了新冠状病毒的袭击,全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我们国家在此危险之时,上到国家,下到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共同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教育的时间里,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五下第一单元“这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的写作中,借助当下形势,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到国家令下即行,地方响应,全民配合,高度体现出上下一心,一呼百应的景象,通过渗透团结、互助、博爱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懂得团结力量之伟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中华美德创造奇迹,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同时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写作中所传达的思想动态、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6.文本多元整合重组

语文教科书包含着许多优秀文化作品的篇章,这充分说明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4]。统编版教材中有关古代文学的作品包括了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等基本内容,这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且零星分布,教材不可能完全系统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根据学情需要进行文本多元整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基于主题单元呈现的,每个单元大都包含3-4 篇主体课文、一个口语交际部分、一个习作部分和一个“语文园地”部分构成。在主体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呈现的是“语文园地”,其中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可以抽取“口语交际”内容结合主体课文、整合教材课内外内容,挖掘教材的多面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是有紧密联系的,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是“讲述民间故事”,笔者在教授时结合《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这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了解故事的脉落,把握主要内容及主要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讲故事,引导学生在讲述民间故事时可以大胆想象,加入合理的人物对话情节;可以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的口吻,亲切自然有情境;可以调换故事顺序,创设悬念,吸引他人兴趣;加上合适的动作和神态,有助于理解故事内容。课后布置学生认真练习讲自己喜爱的一个民间故事,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轮流展示、点评并可以老师、学生推荐一些其它关于民间故事的书籍,采用思维导图、手抄报、录表演小视频等方式讲述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种植在孩子们心田。

7.经典文学延伸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全套教材中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十分广泛,涵盖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史记》《山海经》《世说新语》等内容。然而,教材所呈现的经典文学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教材只是为学生开启了经典文学作品学习的门,要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当然,有些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本身阅读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可选择适合青少年版阅读的版本,教会他们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了解作者,读懂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学会梳理人物关系、故事主题结构等。同时要求学生深入细节阅读,比如让学生边阅读边做批注,真切地进入文本感受名著的魅力,引导学生创建经典文学阅读微信群进行交流分享,讲故事、谈人物、品语言,教师参与其中,热烈讨论、点评,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深厚,同时让学生学会摘抄其中经典的好词好句,背诵名言警句,写读后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传统文化实践性活动

当前,大多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只是结合我国重大传统节日,而涉及其它传统文化知识则相对较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因此,教师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抓手,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

1.古代蒙学素读展示活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蒙学内容以选编的形式编入教材,这些内容直接节选或稍作修改,符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然而有些内容比如《弟子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素读,不必追求投入理解,只强调反复诵读,熟记于心,注重积累。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积极创设学生平台,举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以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校园朗诵会、情境短剧主题展示活动、班级微信群网络媒介展示活动等,可以学生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男女巡回接力展示、分组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多样素养展示活动,使得蕴含在古代蒙学中的传统文化理念深深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2.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传承方式,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里面蕴含着传统文化理念,每一位教育人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将非物质文化引进课堂,将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5]。我市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有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麒麟舞、客家山歌、木偶戏、粤剧、陈氏太极等都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为打造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课外能尽情享受文化盛宴,我校邀请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走进校园,开展风韵独特的艺术表演、生动有趣的非遗课堂、妙趣横生的非遗讲座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学校还通过书香阅读、书法社团、武术社团作为传统文化课程的有益补充,在学生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3.地方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在统编版教材编排中,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栏目有较多是有关民俗民风的教学内容,但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入需要走进生活,需要大量的时间探究,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独有的韵味。在现实中,小学生对于家乡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又知之甚少,而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也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扩宽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内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心理认同。比如,在进行普遍性传统文化教育时,笔者融合本地的传统习俗,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走进社区进行调查访问,让学生去体验家乡传统文化习俗,了解相关的历史渊源。学生因此也了解到了传承百年的舞龙、麒麟、醒狮,有家族不灭的荣耀与梦想;一曲渐不可闻的哭嫁歌,道出多少旧时女子心中的不舍与感恩;春明茶、荔枝干、鹅饭,是味蕾上锁住的乡情,是舌尖上凝固的家乡人的精神守望;正月里,村中有点灯火诉说着宗族的延续,有元帅宫前耆老宗亲享聚团圆,还有娘母会、敬老节等,心中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寻找文化认同的最初线索和印记。

四、教师自觉树立意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内涵

若要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的关键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自觉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意识,这样的教学实施效果则可想而知。而在统编版教材中的编排中,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篇幅最多,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有意识地自觉树立提升这方面传统文化的意识。比如,阅读《诗词中国普及读物》系列读本《中华诗词杂志》增加古诗文存储量,阅读期刊《古典文学知识》《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积累文学底蕴,阅读著作《民间游戏》了解传统游戏,阅读专著《中国礼俗》《衣冠服饰》《岁时令节》了解我国风俗习惯等,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基本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本文所提及的只是一些常见的方法。着力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教师仍应继续努力探索研究,进一步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教材素养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