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种意识”创作“践行四力”的新闻作品

2020-02-23 04:29张婷婷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场感包头市日报社

张婷婷

包头日报社经济部 包头市 014010

2018 年,作为全国百强报刊,《包头日报》全面增强记者队伍“四力”建设,要求一线采编人员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创新报道模式,积极创作践行“四力”优秀作品。2018、2019两年间,作为包头日报社经济部记者,笔者沉下心来、扎根基层,通过强化现场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及精品意识创作出一系列有现场感、有思想性,角度新、文风实的“四力”作品。其中,1 件作品获得第二十七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5 件作品获包头日报社月评、季评、年度评好新闻。在此期间,笔者还不断尝试创新报道模式,自行策划、拍摄、剪辑,利用全媒体手段让新闻作品更鲜活、更生动。这些作品一经刊发,传播效果甚好。

一、强化现场意识:锤炼“脚力”让作品有现场感

“不到现场不写稿”,这是人民日报社地方部的一条内部规定,也是笔者对自己采访工作的基本要求。

强化“现场意识”,即要求新闻工作者锤炼“脚力”,到新闻发生地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真实地反映、感受基层的实际情况,最直接地掌握第一手鲜活材料,最终创作出来自基层一线、具有现场感的优秀作品。

2018 年11 月,秋冬时节。为了采访牧区水窖工程,笔者克服晕车的困难,从市区出发,采访车一路颠簸,过了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又走20多公里,才到达达茂旗白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深入当地牧民家了解情况。

“草原深处,人烟稀少。一下车,风从耳畔呼啸而来,似乎要把人吹倒。”正是因为记者“到现场去”,真真切切的看到、感受到牧民生活的实际环境,才更加理解水对牧民来说多么重要;同时,也才能在稿件中用文字将最具现场感的画面表达出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真实还原帮助受众阅读、理解作品。

尽管是常规报道,因记者观察细致、下笔用心,一篇沾泥土、接地气的新闻作品《直饮水“涌”入草原人家牧区水窖工程让牧民喝上放心水》获得包头日报社季评好新闻。

“在现场”要求记者不仅仅是“人”在现场,更要“心”在现场。新闻工作者只有在新闻现场用心观察、用心倾听、用心捕捉,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2019年2月13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九。零下20多度,为了亲眼看到农历新年第一“爆”,记者驱车三个小时,深入白云鄂博矿区,在210 米深的矿坑下采访两个小时,捕捉到一线矿工工作的点滴细节。

“2月13日17时左右,随着技术员丁科一声令下,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主矿采场67个炮孔相继爆破,爆破区上空腾起冲天烟柱。”“带着棉帽、口罩,一身工作服满是灰尘——”正是因为笔者深入现场,用心采访,才写出这样有现场感的文字,最终以一篇《矿坑深处话坚守》的新闻稿出色完成《新春走基层》任务。

二、强化创新意识:善用“眼力”选取角度增强新闻提高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本身是多侧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角度不同,价值认知自然不同。新闻报道也一样,报道角度选择不同,产生的传播效果不同,角度新颖独特,新闻作品就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新闻报道角度如何选择最考验记者的“眼力”。眼力就是判断力、辨别力,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是发现新闻、挖掘新问题高点的能力。因此树立创新意识,善用“眼力”选取与众不同的选题角度、立意角度和表现角度,对于一篇新闻报道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从发展变化中选取新闻创新角度,记录伟大时代。

2018 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包头日报社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看身边变化”栏目。“命题作文”一出,为了抓住难得的“大题材”,笔者“巧”选题,以包头市档案馆已退休摄影师格日乐的镜头为切入点,通过照片讲述几十年来牧民生活的点滴变化,从而反映内蒙古大草原的时代变迁。从精心选择采写角度,到两次采访、三易文稿,通过一步步锤炼“四力”,终于将一个个小故事“炼”成一篇新闻通讯作品,《格日乐镜头里的草原之变》获得第二十七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

从以小见大中捕捉新闻提高点,反映社会生活。

2019 年 3 月 6 日上午,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小巴拉盖村召开2019年春耕备耕暨产业扶贫现场会。原本这仅是一则春耕备耕的小消息,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即可。但笔者不放过每一次基层采访的机会,在现场仔细观察,反复询问。在展台前,对比其他农民只是问一问、看一看,农民张春生拿起玉米样品“咔咔”一掰的动作引起笔者格外注意。

随后,记者全程跟进农民张春生从选种子到订种子的整个过程,边问、边观察、边思考,将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通农民逐渐提高防范风险意识以及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这一主题挖掘出来。经记者善于发现的“慧眼”,一篇常规的动态消息就这样变成一篇经济通讯《农民张春生选种记》,该作品被笔者所在部门推荐为“经济部特别推荐好稿”,并被评为包头日报社月评好稿。

三、强化问题意识:增强“脑力”让作品更有思想性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实践,舆情预警、分析、研判等舆论引导环节,都要通过脑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新闻工作者不应当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而要在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运用“脑力”,强化问题意识,最终使新闻作品呈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2018 年9 月,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通讯员传来一则图片消息:《葡萄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不足百字。笔者不满足于了解一些数据,想到田间地头看看究竟。这“一看”,便发现其中大有可写。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莎木佳村有着近百年的葡萄种植历史。2015 年之前,因市场认可度不高、村民运输葡萄困难,莎木佳村的葡萄价格上不去,甚至烂在地里无人问津。而2018年,距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当地葡萄就已经售罄,消费者大多是周末自驾的采摘客、观光团,而且价格翻了一番。

从”难卖“到”不愁卖“,采访中,记者脑海中问题不断闪烁。从行情之变到产业之变,从现象到原因,初次采访结束。在写稿过程中,又一个问题闪现笔者脑子里:“产业之变是行情之变的原因,那产业之变所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带着新的问题,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笔者再一次来到莎木佳村采访。这一次了解到,由于产业之变,村风也在变化,很多年轻人纷纷回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队伍中。至此,现象——原因——影响,从行情之变、产业之变,到乡村之变,经济通讯《葡萄之变》的逻辑更完整,作品也更具思想性。

四、强化精品意识:打磨“笔力”实现文风实、作品美

内容创新就要求写作者改变文风,在“笔力”上下苦功夫。同一个故事,同一个道理,不同的人讲,效果截然不同。在新的舆论生态下,如果“笔头子”不精,“笔杆子”不硬,势必难以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2019年8月16日、17日,记者在包头市固阳县西斗铺镇红泥井乡蹲点两天,采访农民企业家石如刚致富奔小康并带领村民脱贫的故事。形成新闻作品《“四辆车”见证时代变迁——大后山农民致富记》,发表在9 月13 日《包头日报》一版。

该作品虽然采访仅用两天,稿件千余字,但写作过程,特别是修改时间足足半个月。笔者从众多素材中反复甄别、筛选,初稿完成后修改数十遍,为的是文字更精炼,新闻作品读起来更具美感。

五、结语

以“四力”要求提升“四种意识”;以“四种意识”统领新闻采编工作,创作出优秀新闻作品。增强“四力”,提升“四种意识”是方法之一,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适应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才是目的。作为基层党媒的一名新闻工作者,笔者还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增强业务本领,转变方法、思路,踏踏实实扑下身、沉下心,在新闻实践中苦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现场感包头市日报社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六(3)中队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包头市东河区城市绿化现状评价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包头市“健康水工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