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啸
7-Eleven的方法论,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实施,效果比日本经营者们传统的假设—执行—验证模型要好千万倍。
7-Eleven全球裁员4000人,关闭1000家便利店,这个消息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既震惊也坦然,毕竟7-Eleven早年是中国零售行业的启蒙者,在它精益经营的思路熏陶下,中国的零售业者不断成长;但时过境迁,7-Eleven所代表的模式现在反而成了保守和教条的代名词,不是7-Eleven的管理层不够聪明,只怪这个时代变化太快。
2009年,笔者看过一本《巷口商学院》的畅销书,想必很多零售业者对这本记述7-Eleven如何成功的书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书中灌输的“水井模式”和“引爆点理论”记忆犹新。10多年前,对那些尚处于懵懂和对日本发达零售业保有一颗虔诚学习之心的国内零售业者来说,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很多概念让大家既吃惊又佩服。吃惊的是,借助数据驱动的单品管理等模式,7-Eleven居然能把粗犷的零售行业做到那样的极致,佩服的是“新经营之神”铃木敏文等日本零售经营者,在消费者洞察和市场趋势把握上如此的有前瞻性,能够将街边的一个小店做成融合“消费心理学”“流通经济学”和“品牌管理学”于一身的“巷口商学院”。
但这仅限于电商尚不发达的年代。没有人会想到几年以后,7-Eleven在中国保守而缺乏创新,在北京等地不断关店,逐漸成为固步自封的代名词。
在今年的10月中旬,7-Eleven的母公司Seven&I Holdings发布了一个结构性的改革方案,将对不盈利的日本本土7-Eleven便利店进行关店或迁址,调整涉及到1000家,伴随调整,计划裁员3000人。
其实再度翻阅《巷口商学院》这本书,7-Eleven的模式从逻辑上看依然有效。比如对销售相关数据的重视和敏感,结合数据驱动的单品管理模式等,这些模式依然是主流零售企业维持高效运转、保持高利润的底层逻辑。但7-Eleven所依赖的场景和手段却已经落后了。
20世纪80年代初,7-Eleven引进了POS机,通过这些设备来获取数据。到目前,这也还是7-Eleven主要获取消费数据的入口,未来可能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加上移动应用,但获取数据的能力依然远不及24小时驻扎在手机内的电商平台那样强大。
7-Eleven在电商行业发达的中国节节败退,甚至无法匹敌很多走新零售路径的后起之秀,但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7-Eleven依然处于霸主地位。因为不论是电费缴纳、ATM取款,还是买手机电话卡,7-Eleven都是当地消费者最便捷的选择。但在中国,谁会费劲开车去找周围的7-Eleven门店?支付宝和微信不就可以解决这一切了么?便携设备上购物,毫无疑问是更便捷、更快速、更高效的购物方式。
所以即便7-Eleven到处开店,坚持24小时经营,成本很高地去获取数据,获得的也不是全样本和全生活场景的数据。7-Eleven的方法论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实施,效果比日本经营者们传统的假设—执行—验证模型要好千万倍。
以大数据分析获得的前瞻性判断,以及对消费者的洞察,因为场景丰富,一定比传统工具要客观和准确,提前预判顾客的消费心理也更为精准,围绕数据进行的货品管理也更精益化。什么时间什么商品会畅销,什么商品摆放在一起会促进销量,销售额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判断已经不需要7-Eleven员工那种直觉,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判断,可以给你一个非常准确的执行方案。
两者比较,其中优劣,所有人一看就知。
所以说,7-Eleven依然是经营之神,但如同美剧《美国众神》里面的情节:不论战神奥丁、爱尔兰妖精、古埃及女神等旧神在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代有多么的辉煌,在互联网、手机、娱乐节目的新时代下,旧神和这个时代诞生一批新神:电视机神、手机神、科技神较量之中,却深深感觉到无力,因为这个世界已变了。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