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免疫学在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贯穿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阶段。鉴于医学研究生有學术研究和临床应用两类发展方向,免疫学课程设计也应有所侧重。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与本科阶段知识衔接不足,针对不同方向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因此有必要注重课程目标,改革教学理念,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培养主动学习能力,采用差异化手段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免疫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培养方向
引言
研究生阶段已经属于高等教育的深入层次,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能够把知识组合运用,在深入研究细分领域的同时,还能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两个不同发展方向,这两个方向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有不同侧重。鉴于研究生免疫课程并不会因培养方向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有的放矢,不仅要实现本科知识体系的升华,还要根据不同培养方向特点强化训练。因此,如何根据培养方向进行合适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
一、医学免疫学课程定位
免疫学研究生命体的免疫现象,包括对抗原物质进行的免疫应答以及相关知识进行探索,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反应的学科。纵观免疫学发展史,伴随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免疫学始终是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本科阶段开始,医学专业就要开设免疫学课程,研究生则要进一步学习免疫的深入知识。事实上,免疫学兼具基础性和前沿性特点,具有理论体系完整、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等特点,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形成广泛交叉和渗透。
由于免疫学知识高度概念化,其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因此本科阶段以掌握基本知识为目标。本科阶段,免疫学以其它基础专业知识为前置,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一般把免疫学放在专业课程体系较后阶段学习,教学目标以讲解知识体系为主。到研究生阶段,免疫学课程的重心包括梳理机制、跟踪前沿和技能应用,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组合运用。与本科阶段构建知识体系的目标不同,研究生阶段免疫学侧重对免疫现象、免疫器官与组织的强化学习,既侧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也以治疗免疫疾病为目标[1]。
二、现有课程设计特点与不足
尽管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培养方向,医学专业始终把免疫学作为核心基础课程。以基础医学为例,基础医学的学生可以授予医学或理学学位,这对应着不同培养方向。理学方向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对应科学学位,即Academic Degree,该种类型侧重理论与学术研究,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动力和能力人才为目的。医学方向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对应是专业学位,即Professional Degree。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尽管专业型人才亦要拥有学术能力,但其培养目标、实践侧重和学位授予标准均侧重专业化能力,表现为熟练掌握医学技能、能够进行医疗实践。两者对本科阶段学习免疫课程的要求基本相同,但是在研究生阶段就有不同侧重:前者以免疫学相关研究为主,后者以免疫疾病的临床实践为主[2],这导致了学习免疫学课程的目的存在差异。一方面,要求研究生阶段的免疫课程能够衔接本科阶段知识体系,要具有普适性,这也是免疫学研究生课程设计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学术型、专业型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差异,要求研究生阶段免疫课程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对不同培养方向的差异。
回顾现有免疫学课程设计,一般都能实现普适性,研究生课程设计基本能够完善免疫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重点和热点知识领域进行深入挖掘,体现了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知识内容的区分度和递进性。但是在根据培养方向实现针对性学习方面,还有欠缺。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对研究生免疫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要求是不同的。专业型研究生,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要求学习者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领域具有独立操作、分析诊断结果以及治疗临床疾病的应用能力,对免疫理论和内在机制不做摄入要求。而学术型研究生更注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精神,侧重在基础理论、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两种培养方向分别偏重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3],形成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这一特性广泛存在于不同医学方向。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免疫学课程需要兼顾不同培养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做到兼顾成为了难点。
三、免疫学课程的改革趋势
纵观国内外课程设计,在免疫学课程改革中主要围绕知识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进行加强[4]。加强知识厚度方面,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并学习延伸实验技能,力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精通实验技术。而知识宽度则是围绕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部分,特别是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汇,从不同角度对免疫学知识进行梳理。至于知识深度则是跟踪前沿进展,了解学术界最关心的热点,以及免疫学在这些前沿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当然,同时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强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仅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强化目的的,尤其是医学专业还需要大量时间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启发式引导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现有免疫学研究生课程中,基本实现从知识深度、宽度和精度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但三者所占比重与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关系密切,而不是完全围绕培养方向进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尽管专业型和学术型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所区别,但实际教学过程却差别不大。研究生阶段学生数量偏少,免疫学课程一般面对所有专业设立,所有学生同时参加课程学习。对于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免疫学课程只是提出学习目标不同,体现为理论和实验的要求有区别,学习过程中并未体现出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的引导不足,提出的学习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分解到细节。
四、免疫学课程改革建议
(一)塑造教学理念,注重设立目标
免疫课程的设置中,首先应根据研究生培养方向不同而设计不同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立契合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案。不仅是简单的学术型多讲理论、专业型多练技术,这只是最浅显的部分,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把知识灌输的教和研讨、归纳的学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作为学习导向,针对学生培养方向设立相应的目标:对专业型的学生,要侧重加强免疫学知识的厚度,以更专业、更精通为培养目标,即Professional,使之能够将免疫学知识技能更好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对学术型的学生,应侧重加强知识深度,力争在现有知识体系的最前沿进行突破,深挖尖端学科知识;同时,两者都需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关注更多交叉学科和交叉应用。总之,无论设立怎样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围绕培养方向进行。
(二)建立知识模块,构建平台+模块体系
免疫学的知識体系十分庞杂,尤其是与相关学科形成交叉,对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各有侧重,因此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免疫学课程打造成平台+模块的知识体系。在前期学习阶段,以学习基础知识和技术原理为主,这部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要求掌握基本理论框架,这部分工作可以在本科阶段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以精、深、广的知识为主,更多地学习前人思考方法、研究路径以及如何搭建知识框架,以行为上进行的重复和模仿为基础,尝试细化和挖掘新知识点。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来说,学习免疫要在前人的成果和论断基础上进行延伸,强调在前沿领域进行创新,这一阶段已脱离“学”的过程,更强调独立的知识挖掘训练。专业型研究生则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方向,有侧重选择知识模块并训练应用能力。可以将免疫学课程打造成学习知识的平台,把免疫知识和技能划分问不同模块,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基础知识模块,把不同部分进行模块化总结形成知识索引,根据学生的需求、是否感兴趣、与最新前沿关系是否密切而分割打包,在构建知识体系框架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模块中自主选择,教师扮演导师角色进行建议、指导和答疑。课堂以外的时间,则用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和自主拓展,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强化。
(三)强化教学引导,发挥学习积极性
由于免疫学知识相对抽象,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研讨、实践的方式帮助掌握知识。比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抛出理论探讨+实验验证的方式,把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结合起来穿插进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以技能实践为最终目的,学术型研究生则以理论验证为最终目的,这样分配既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实践技能进行了专业训练,也保证专业型研究生能够提升科研设计和实验研究的水平。还可以采用双方合作的形式,讲授知识,模拟构思课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采用这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更强的学习方法,对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具有较好的实用意义。
(四)完善评价制度,形成针对性标准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对免疫学课程考核也应该形成不同的方式,以体现两者的区别。对专业型研究生考核时,除了考察理论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能掌握程度,着重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方面,科研能力考核只作为补充。其论文写作应强调实用性研究,侧重实践领域的创新,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关论文可以采用专题研究、案例剖析、调研报告等灵活的形式。而学术型研究生专注于深挖知识,在知识探索方面进行创新,要求学生在前沿领域、交叉领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关论文撰写参照科研论文进行。
免疫学作为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和教学应该围绕培养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不同,有必要结合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侧重,在兼顾知识深度、宽度和精度的同时,引导学生向不同目标主动钻研,以实现课程定位与培养方向相互契合,通过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调整课堂内外学习比重,并以差异化方式评价学习效果。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根据学科发展、教学手段进步而优化,达到适应培养体系变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彩虹,高基民,陶志华,等.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精品课程的建设[J]. 检验医学教育,2009(4):22-23.
[2]赵岩,朱爱军.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2(6):73-76.
[3]郑莲敏. 中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9):5.
[4]陈建俞,刘少雪,洪君. 从课程设置看美国免疫学博士的专业知识结构[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82-88.
作者简介:
王立元(1983-),男,汉族,籍贯湖北黄梅,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免疫。
资助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201908360261);
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项目(2017075)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