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娴
【摘 要】语文教学始终绕不过对教材、文本的关注与解读,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而一般文选型语文教学更无非是基于“例子”教学生品出“那个”甚至“那些个”。从“例子”到“那些个”是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迁移,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是,语文课注重过语言积累与迁移,聚焦过课文朗读与品味,何曾重视过思维能力呢?语文课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之火点燃,既有语文味、人文味又充满思维性?语文的整合阅读教学恰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关键词】思维提升;整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
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课内阅读主要是指针对教材文章的阅读,这部分阅读内容往往在课堂上进行,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课内阅读可以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通过对课内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他们的写作技巧也会得以提高。课外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课外文章阅读,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也是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产生差异化的主要原因。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者之间的实际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面临的一些问题
1.1学生阅读的热情不高,阅读目标不明确
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前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热情不高,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的意识不强,思维提炼的目标也不明确。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很强的敷衍心理,导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约束。
1.2小学生写作训练较为机械,读写过渡生硬
当前,很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布置的日常写作训练任务也很具体,同时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了大量读写结合的训练,如读后感、扩写、改编等随堂小练笔,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由随意阅读向积累逐步转变。但因为忽视了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挖掘,由读到写缺乏一个必要的过渡,使小学生写作训练中模仿性过强,写作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约束。
1.3小学生读写结合意识不强,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
很多小学生在头脑中并不具备基本的读写结合意识,因此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其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约束。学生在读写训练开展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完成任务心理,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本身的韵味,因而写作时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小学生阅读过程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不能够从文本出发有效提炼和加工,使得阅读对提升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2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整合阅读教学要点
2.1文本融合,找准一条逻辑
1.话题式融合
这是以同一话题为逻辑,聚焦不同作家对同一谈论内容在表达形式、结构形式、语言特色、主旨思想等方面的异同。如于永正老师的经典课例《卜算子·咏梅》:两位诗人围绕同一话题——梅花,写出了不同的感受,一首细腻清新,一首豪迈大气。学生围绕不同的“梅花”阅读思考,了解了“梅花”的文化意味,理解了词的不同意义和别样情感。
2.体裁式融合
这是以同一体裁为逻辑,聚焦各类文体形式下的行文特色、章法结构等。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多样,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进行融合。以统编教材三下为例,围绕寓言式文体逻辑,可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和《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三篇文本融合,旨在关注古今中外寓言故事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其“小故事,大道理”特点。
3.主题式融合
这是以同一主题为逻辑,聚焦不同的作家作品或文本材料如何表达同一主题,关注融合文本在表达、结构、主旨等方面的多元性、多元化。如孙双金老师的《送别组诗》一课,以“送别”这一主题逻辑,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有效融合,关注了送别不同方式,如《赠汪伦》的“以歌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以目相送”等。
4.单元式融合
这是以教材的自然编写单元为逻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侧重点不同选取文本予以融合。如对统编教材三上“祖国山河”这一单元,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课文融合,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该文本中共性的结构与写法: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采取精读一篇,带学其他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等。
2.2创设阅读情境
情境创设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了解基础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剖析,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具体情感。为了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阅读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阅读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借助各种辅助性教学工具以及其他教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中的具体内容,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来增进学生认识。对于一部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化内容相结合、但学生仅凭自己的阅读很难产生共鸣的文章和内容,采取情境创设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有更加深入地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雖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声音,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很难将其记录下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风、水、动物等具体事物相关的声音,来激起学生的回忆,让其想起自己的经历。大自然的声音是非常丰富的,在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时,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能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3.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与把握。教师应当将新时代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去,利用“互联网+”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情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文学之美,体验生活中的文学色彩,从而实现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教学目的。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影片等数字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与阅读课程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的阅读欲望并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有限的小学教学资源里,通过多媒体实现对传统名著、经典片段的教学优化,使学生能够在课前逐渐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提高课堂的目的性和效率。例如:在进行《红楼梦》解读课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的相关电视片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展开阅读,如教科书中所出现的“凤辣子见林黛玉”选段,尤其见作者的文笔功底和写作技巧,教师更容易进行重点讲解,剖析句法结构,解读表达情感,使学生明确地理解掌握该类型文章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结束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一些口语表达训练,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并进行一些主题交流活动,启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由文本出发,联想一些生活细节,增强学生交流互动的热情。整合阅读也需要广大语文教育者有更开阔的整合观、更扎实的实践观,才能给学生带来更理性、更思辨的整合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永.基于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9(14):36.
[2]黄宏伟.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J].学术月刊,1995(9):16.
[3]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整体性原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58.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