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泠
【摘要】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岗位需求对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美国DQP(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框架,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应用性较强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如何以成果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 DQP 成果导向 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02-0120-03
DQP(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是对美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工具,强调了任何专业的硕士、学士、副学士等三种学位的毕业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能够清楚自身“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能够做什么”,在教学设计上从应用和协作学习、专门知识、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公民和全球学习五个学习领域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就业必备技能和素质。DQP框架下的专业教学从专业课程设置的顶层告诉学生在毕业具备这些能力对将来就业有何种作用,并在对应的每门课程要求达到成果导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应用并生成学习成果,达成学习目的,掌握知识技能。
会计信息化课程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在会计工作领域成为一门必备技能,在传统的课程中,学生多以被动学习为主,主观能动性不足,实施基于DQP框架的成果导向课程设计,通过具体成果任务的设计让学生明确所需的全面的认知技能和实践技能,将教学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学习能获得对应成果,教师也能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校的教学效果,更加具体有效地评价学生。
一、基于DQP框架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培养目标与预期成果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财务会计、固定资产、薪资系统等业务功能模块的基本业务流程和软件应用技术等知识,熟悉国家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耐心、细致、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的职业素质,能胜任中小企业业务、会计岗位进行数据处理、利用会计信息化软件快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按照课程属性,将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课程预期学习成果(Subject Outcome,SOC),要求学生具备如下能力和素质:(1)通过SOC 1的实施,培养学生的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环境配置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耐心、细致和严谨的职业素质。(2)通过SOC 2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企业会计信息化中财务凭证业务处理、出纳业务处理的能力,应付业务处理、入库核算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耐心、细致、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的职业素质。(3)通过SOC 3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工资业务处理的能力,应付业务处理、入库核算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耐心、细致、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的职业素质。(4)通过SOC 4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固定资产业务处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耐心、细致、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的职业素质。(5)通过SOC 5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计信息化中处理会计分期每期期末调汇、结转等业务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耐心、细致、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的职业素质。(6)通过SOC 6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计信息化中编制不同类型财务报表的能力,以及耐心、细致、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客观公正的职业素质。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预期成果及单元预期成果内容设计
预期学习成果(Subject Outcome,SOC)是DQP框架下课程学习知识与能力的重要体现,按照“素质、技能、潜能”并重设计教学单元,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也能培养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需求。预期学习成果、对应职业能力素质与课程内容设计匹配表如下页表1所示。
三、与预期学习成果匹配的教学方法
为适应市场对高职学生的技能要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灵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拟仿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代替传统填鸭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结合手机电脑等便利信息工具,创建多元教学交互过程。详见下页表2。
四、会计信息化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将DQP框架中会计专业预期成果分解,融合为会计信息化课程预期成果,课程预期成果、学分分解为单元预期成果与学分。以3.5学分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学分,课程可以分解,具体如下页表3所示。
考核评价主体,以成果为导向,以课程考核标准为考核依据,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基本无误地完成了各项成果的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学习全程参与度和素质能力提升等。具体包含两个部分: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评价以及学习过程性评价。
会计信息化课程预期学习成果成绩由6个课程预期学习成果成绩构成,权重分别为SOC 1占10%,SOC 2占30%,SOC 3占20%,SOC 4占20%,SOC 5占10%,SOC 6占10%。学生需要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学习成果,学生应在学校、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课程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按质按量地完成课程成果。其中,单元成果准确率达85%—100%,本单元评分优秀(85—100分);单元成果正确率达75%—84%,本单元评分良好(75—84分);单元成果正确率达60%—74%,本单元评分合格(60—74分)。
学习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包含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表达能力、课程参与积极性,课程课内时间长度是否按照学校教学进程的安排,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学习。课外,参考美国DQP标准,要求学生按照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时间1:2的比例配备课外学习,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前、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拓展的课程任务作品,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外实践和相关公益活动等。
五、基于DQP框架的会计信息化课程需产教融合不断改革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变革,基于DQP工具的职业分析必须与时俱进,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实施产教融合,校企相互提供服务,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教育发展需要,不断调研掌握行业产业发展及职业需求,将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紧密对接,在企業岗位能力需要的指引下完善DQP框架,推动会计信息化课程SOC融合社会的发展高校还需要不断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何静,殷明,刘丹青.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应用型学习层次结构分析与探索——以美国DQP学历框架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