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珍贵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语言迁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而言,语言迁移分为正向迁移与负向迁移两种形式,会给二语学习带来一定影响。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内容之一,英语与汉语在语法上存在较大差异,汉语语法思维会对英语语法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与影响,这是二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法教学的任务及目标作了明确要求,指出应引导学生以适宜的语言方式表达观点或者情感,使其能够准确梳理语篇知识及内在逻辑。由此可见,应用语法知识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元素。
然而,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受汉语语言思维及语法逻辑的影响,会说出或写出“中式英语”,对自身英语语法水平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全面、科学梳理汉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对于改进与优化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极具价值。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学习英语前,已经基本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汉语语言学习机制,因此,在英语语法学习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这种汉语负迁移给初中语法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形合法与意合法分别是组成英语与汉语语句的重要形式(孔德媛 2012)。英语造句重视句子形式,高度关注其内在结构,这意味着初中英语教学中关系词、介词及连接词的应用极为广泛,其对英语语言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并未对上述词语进行严格要求,汉语的语义表达主要借助词序变换的方式实现。受此影响,初中生在英语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中式英语”现象,严重影响对英语语法知识的吸收与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这意味着语言的缺失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初中生在刚接触英语语法知识时,尚未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刻理解与感知,因此,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对英语文化及语言使用习惯产生认知偏差。
无论是口语练习还是书面练习,冠词误用的现象极为普遍,如:
中文:她有一头秀发。
(误)She has a beautiful hair.
(正)She has beautiful hair.
解析:hair指头发的整体,是不可数名词,前面不加a。即使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学生在正确使用冠词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口语交际中的冠词误用情形要远远多于书面表达,这与汉语负迁移的干扰密切相关。另外,由于学生长期受汉语语法结构及思维的影响,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选词不当的情形。虽然中国读者能够较顺利地理解这一表达方式,但是在英美人看来,此种表达方式极其不地道甚至“莫名其妙”(党华 2019)。例如,将“红茶”写作red tea,而非black tea;在表达大雨或者小雨时,部分学生写成big rain和small rain,这是因为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大”和“小”一般对应big和small,但是在英语表达中,需要注意观察其后的名词,如果其后是狗或者猫,可以直接表达为big dog/cat及small dog/cat,而描述“雨量”则只能表达成light rain及heavy rain。
在初中英语句法教学中,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更明显与深入,其中语序问题极为突出。例如:
You like to do what?
I come from Anhui Hefei.
My favorite sport is play soccer ball.
另外,虽然汉语和英语在部分情况下句型相同,即“主+谓+宾”“主+谓+表”,但是如果用汉语表达英语原意,则有可能出现语义偏差,因此需要调整语序。例如:
He only can speak English.
他只能说英语。
Only he can speak English.
只有他能说英语。
英语简单句往往只存在一个谓语动词,这是由于谓语的功能可由动词来实现。然而,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汉语使用习惯的影响,把非谓语动词等同于谓语,最终导致双谓语错误。例如:
站在那儿的女孩儿来自上海。
(误)The girl stood there came from Shanghai.
(正)The girl standing there came from Shanghai.
(正)The girl who stood there came from Shanghai.
解析:“站在那儿”是定语性动作,修饰名词即主语“学生”,所以属于误用。此外,还存在宾语性动作作谓语用的情形。例如:
他说他将明确拒绝给予她帮助。
(误)He said she would refuse clearly help her.
(正)He said she would refuse clearly to help her.
解析:“帮助她”是宾语性动作,不能用谓语动词help him表达,需要用不定式to help him表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英语与汉语的异同点。相同点即两者均为用于交流的媒介,语言的产生必须依托相应的历史文化条件,在情感交流及思维中体现语言的魅力。两者的差异点在于,英语极为重视句子结构、长短及时态,而汉语注重句意本身,所以英语文章灵活度较大,而汉语的实用性及艺术价值更显著。教师向学生厘清英语与汉语的异同,是有效规避汉语负迁移现象的有力条件。
思维导图是通过“开枝散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诸多关键性提示词,引导其围绕既定的语法展开关联性学习。以词汇学习为例,思维导图需要融入许多线条及色彩,通过不同形式的色块对词汇进行串联与导入,帮助学生实现延伸学习。以water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water作为核心词,以名词及动词的角度延伸出两大分支,分别介绍water的不同词性。当water为名词时,可译为“水;雨水;海水;海域”,且为不可数名词,例句为Water is necessary for human.(对于人类而言,水是必须的)。当water作为动词时,通常被译为“给……浇水;供……以水;加水稀释;流泪”,例句为You can water the flowers every three days.(你可以每三天给花浇一次水。)除了词性这一重要分支以外,教师还可加入“近义词”分支及“派生词”分支,引导学生学习与核心词water相关的词汇,从而提升词汇学习效率。例如,water的近义词有liquid(液体的)、wet(湿的);其派生词有watered(adj.洒了水的;有水的)等。由此可见,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进一步延伸原有词汇的内涵,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其在词汇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中英词汇差异。
就本质而言,英语与汉语具有根本性差异,在表述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英语会将判断及结论前置,将事实及描写后置,体现为重心在前;但是对于汉语而言,是通过由因及果、从假设至推论,从事实至结论的思维路径,体现的是重心在后(朱思明2017)。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让学生跳出传统汉语思维模式。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英文的叙事逻辑,并通过专项练习逐步提升其英语思维。例如:
原文1:因为我爱他而不是恨他,所以我才会批评他。
译文:I criticized him,not because I hate him but because I love him.
原文2: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译文:We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after many years’hard work.
近年来,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互联网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因此教师应注重发挥互联网的扩散作用,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中西文化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与定位,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跨文化现象的认识。比如,在探讨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手段搭建框架,让学生通过查询文献或者互联网资源完善知识结构,如中国节日有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而英语国家的节日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那么,“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共有的节日有哪些?中西方节日有哪些不同?”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利用学习工具检索与问题相关的节日,并将其记录在学习手册中,同时根据题设与同学探讨对礼物的态度,通过沟通得出答案:中国人收到礼物后往往不会立即打开,而是等送礼物的人离开后再打开;而西方人通常会当面打开礼物并称赞。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主题运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关注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提前准备代表不同文化的图片,并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在历史、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直观感知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同时两种语言的学习,必然存在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汉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及篇章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厘清语法知识;聚焦语言差异;利用互联网手段,培养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动机,降低汉语负迁移给其英语语法学习造成的影响。